图瞰三北丨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天然风沙源,治理这两大沙地对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歼灭战”的提出意味着两大沙地的治理进入了决战时刻,这场战役将通过科学安排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现区域内可治理沙化土地的全覆盖,稳步提升林草植被盖度,进而斩断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构筑保护黑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

图片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沙窝窝”不见了,“绿窝窝”回来了 图/VCG

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曾是流动沙地的土地,如今已长出百万亩樟子松林,高达七八米的樟子松将松散的沙土牢牢锁住。

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天然风沙源

从地图上看,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天然风沙源,两大沙地的范围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5个省(自治区)。这里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威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给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图片

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片区示意图 地图/中科天启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西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巴林桥,东至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南北介于大兴安岭东麓丘陵区和燕山北部黄土丘陵区,沙地面积6.63万平方千米。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西辽河水系贯穿其中。该地年平均气温5.2℃~6.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图片

通辽市奈曼旗科尔沁沙地景观 图/杨凯捷

图片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景观 图/杨凯捷

约1万年前,科尔沁沙地的流动沙丘就已经广泛存在。3000年以来,科尔沁沙地经历了多次沙丘固定与活化。现在的科尔沁沙地以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为主,还有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盐碱地等沙地类型。科尔沁沙地水资源较为丰富,区域内有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新开河、霍林河等多条河流,大部分河流属于西辽河水系。科尔沁沙地地带性土壤主要包括栗钙土、棕壤、暗棕壤和黑垆土,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包括风沙土、草甸土、沼泽土和盐碱土。其中,风沙土是科尔沁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非地带性土壤。植被种类多样,主要建群种有沙蓬、小叶锦鸡儿、杠柳、东北木蓼、冷蒿等。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东起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至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横贯锡林郭勒盟,沙地面积3.33万平方千米。浑善达克沙地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地,直线距离仅180千米。浑善达克沙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1300米。该地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1.8℃~3.2℃,年降水量250~400毫米,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浑善达克沙地的类现代沙丘景观最初形成于约1.2万年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东部以固定沙丘为主,多呈沙垄、沙垄-梁窝状沙丘;西部则以半固定沙丘为主,并有流动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呈斑状分布。浑善达克沙地水资源较为丰富,大小湖泊142个,水泉16个,河流21条,两大外流水系分别为滦河水系和辽河水系。浑善达克沙地地带性土壤类型主要为栗钙土,其次是棕钙土,非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风沙土、草甸土、盐土。植被类型分布从东到西依次为稀树草原、灌丛和荒漠草原,植被主要建群种为榆树、小叶锦鸡儿、拟金茅、狼针草和冷蒿。

图片
达里诺尔 /VCG
达里诺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部。“达里诺尔”是蒙古语,意为“像大海一样的湖”。然而,近20年来,随着气候变化,该湖的面积已不足190平方千米,最大水深不足10米,并有可能向干湖盆演化。为拯救达里诺尔,当地政府实施了浑善达克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该建设项目是达里诺尔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部分。

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带。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外,过度开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需求增多,农田的面积和家畜的数量不断增加,土地承受能力下降,加重了荒漠化的程度和草地的恢复难度。例如,西辽河横贯科尔沁沙地,伴随着玉米等作物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灌溉用水量大幅度增加,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河道断流、区域草原沙化与湖泊湿地萎缩等问题。

为了减轻这些沙地对当地的危害和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自1978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截至2022年,科尔沁沙地发生了“人进沙退”“林进沙退”的实质性改变。浑善达克沙地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形成,流动、半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然而,与普通平原沙丘不同,科尔沁沙地内除大片沙漠外多数是沙坨地,对生物治沙的物种要求更高,在这里发展沙产业颇具挑战性。同时,已治理区域植被群落尚不稳定,沙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比较落后。浑善达克沙地也因受到自然条件和治理能力的限制,沙区生态状况仍然存在脆弱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的问题。此外,旱灾、鼠害、蝗灾等灾害亦成为影响沙地治理成效的主要因素。

图片
2018年卫星拍摄的西辽河干流接近断流 /中科天启
西辽河全线为季节性河流,因流域内降水偏少、河流含沙量较大、地下水超采严重等问题,从1998年起,西辽河开始常年断流。2020年,国家开始对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展统一调度,采取疏浚河道、封堵散流沟岔等措施,减少水量流失,两岸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正式启动

2023年6月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动员令: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则是“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歼灭战片区通过科学安排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现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主攻高质量林草植被建设,统筹推进沙化土地、退化草原、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

同年8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林场召开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推进会,标志着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正式启动。歼灭战片区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5个省(自治区),共部署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嫩江中游、科尔沁沙地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张承坝上地区、燕山山地8个重点项目。

在扎实推进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一是因地制宜。必须在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的条件下,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实施草原恢复工程,引进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如选择耐旱、耐盐碱的草本植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种植耐旱作物,降低对传统农业的依赖,减少土地退化风险;引导牧民科学放牧,合理安排放牧时间和牲畜数量,减轻草场压力。

二是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草本植物能够覆盖地表,减少水土流失且需水量较少,灌木和乔木的根系则能深入土壤,不仅起到固土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还能够通过深根系汲取更深层土壤的水分。这种结合有助于提升土壤质量,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乔灌草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还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例如,种植经济林木可以提供木材、果实等资源,而草本植物则可以作为牧草或药材使用,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是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植被种类,注重生态多样性,考虑选择通过飞机播种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提高植被盖度或在退化沙化草地实施围封,减少人类和牲畜的干扰,让植被自然恢复。

图片
翁牛特旗的穿沙公路两侧均建设有乔灌草相结合的阻沙防护林带 图/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
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赤峰市翁牛特旗总结出“以路治沙”的模式,通过修穿沙公路,将公路两侧的沙地细化分割成一个个治理单元,各个击破。同时,针对不同区域,明确防沙治沙任务和措施,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造封飞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和适生沙生树种、草种进行种植。
图片
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万亩樟子松林 /VCG
章古台镇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是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也是我国东部林区向西部草原的过渡带。樟子松为常绿针叶乔木,能生于沙地及石砾沙地,耐寒、耐旱、耐风沙。20世纪50年代,章古台镇成功引种樟子松固沙林,开创了我国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河。经过多年治理,当地已形成以樟子松为主的固沙林,固沙林庇护着当地的基本农田,减轻了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目前,樟子松已成为我国“三北”工程重要的树种之一。
图片
苏尼特右旗的野牛草草场 /VCG
野牛草具有强大的耐旱、耐寒、耐盐碱、耐病虫能力,因此能够适应粗放式管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形成“雨养型”草坪。2018年,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缘的苏尼特右旗引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野牛草育种与制种技术,通过种植野牛草修复当地生态环境,高产稳产的种子试验田还能连续收获10~15年,拓宽了当地农牧业的增收途径。

四是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例如,乔木可选择榆树等植物,起到防风固沙和提供阴影的作用;灌木则选择沙棘、沙柳等耐旱、耐贫瘠的植物,有助于固定沙丘;草本可选择沙蓬等植物,能够迅速覆盖地表,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在植被恢复初期,可采用较高的种植密度,以促进植被的快速覆盖,随着植被的生长和发育,再适时调整密度,避免过度竞争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确保治一片成一片。

五是统筹推进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协同治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跨区域联合作战。在长期治理过程中,区域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策略,可通过加强沟通和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治理效果。对此,需要跨区域成立由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合作战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治理需求,制订详细的联合作战计划,通过统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通辽市“五个千万”工程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之一。自1978年始,通辽市依托“三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国第五次、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9年通辽市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缩减”趋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部署要求,高质量推进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24年3月,通辽市制定《通辽市推进“三北”工程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思路,按照“三大战区”(即北部生态保护修复区、中部农业节水生态巩固提升区、南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核心区)进行布局,全力实施千万亩综合治沙工程、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千万亩草原巩固提升工程、千万亩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工程、千万头只舍饲半舍饲养殖工程“五个千万”工程。

在千万亩综合治沙工程中,针对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为主的沙化土地,采取营造锁边林与建设植物再生沙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机械阻沙,通过植物自身发育形成沙障群落,加速沙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增加固沙植被稳定性,阻止沙地扩展蔓延;对植被稀疏的固定沙地,应用“造封飞、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模式,采取营造防风固沙林带林网、人补播草种等方式,增加林草植被,减少中度、重度沙化土地比例,降低土地沙化区域土壤风蚀量。

图片
通辽市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种植的樟子松、糖槭等树木 /VCG
努古斯台镇是通辽市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曾经寸草不生的50万亩(333.33平方千米)项目区,如今长满了樟子松、糖槭等树木,植被盖度由原先的不足5%增加到现在的80%以上。

在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中,针对已经得到基本治理沙地中的1010.4万亩(6736平方千米)林地,在现有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质量巩固提升,主要采取综合抚育(包括抚育采伐、灌木平茬复壮、中耕除草、松土扩穴等措施)、封禁保护、补植补造、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包括经济林嫁接改造、樟子松嫁接红松等)等措施,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加大缺苗断条农田防护林带的补植补造力度;针对水资源缺乏现状,严格要求补植低耗水、耐旱的乡土树种,增加林草植被盖度。

图片

图片
2013年、2023年通辽市奈曼旗老哈河沿岸卫星影像图对比 /中科天启
通辽市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位于老哈河流域和教来河流域,全旗范围内有近200万亩(1333.33平方千米)沙地,当地饱受风沙之苦。近年来,奈曼旗采取“乔灌草结合、造封飞并举”治理模式,相继实施了“三北”、退耕还林还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全旗沙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目前,奈曼旗老哈河沿岸沙带是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典型示范项目区,将积极探索优化造林模式、调整树种结构、创新经营管护模式,对新、老工程进行大范围的整合与衔接,实现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确保“真歼灭、率先歼灭、高质量歼灭”。

在千万亩草原巩固提升工程中,针对固定沙地及有明显沙化趋势中植被相对较好的992万亩(6613.33平方千米)草原,主要采用退牧还草、围封禁牧、轮牧、休牧、人工草场、补播改良、毒害草治理等措施,通过补播乡土草种,优化草地群落保护性耕作措施,通过补播乡土草种,优化草地群落结构对集中连片的中度或重度退化草原进行围封保护,实施全年禁牧,让退化草原休养生息,加快植被修复速度,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力,不断增加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在千万亩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工程中,针对沙区内1066万亩(7106.67平方千米)耕地进行节水改造提升,优先将其中的687.13万亩(4580.87平方千米)建成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浅埋滴灌节水技术,提升年节约农业用水量;统筹考虑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气象等各方面因素,围绕提升农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建后管护能力等建设内容,加快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强化农田防风林网建设,调整和优化沙区耕地种植业结构,采取留茬、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防止耕地进一步退化、沙化。在千万头只舍饲半舍饲养殖工程中,发挥区域生产要素优势,在北部草畜平衡区实行休牧、轮牧政策,发展半舍饲养殖业;在沙区严格执行全面禁牧制度,发展舍饲畜牧业。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适当扩大全株青贮玉米面积,加强紫花苜蓿、羊草等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棚舍(圈舍)以及精准饲喂、饲草收储等配套设施设备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畜牧业设施建设。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生产,稳步扩大养殖规模,创建一批高效集约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辐射带动标准化养殖专业户、专业村,改造升级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锡林郭勒盟乔灌草结合,恢复浑善达克沙地草原底色

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的榆树稀树草原,不仅是防风固沙、保护沙区生态环境和周边土地资源的重要生态系统,也是耐旱沙生植物的重要物种基因库、草原野生动物的重要避难所和栖息地。天然榆树稀树草原中的榆树具有强抗旱性特征及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变异潜力。然而,近年来榆树群落处于严重的退化状态,主要表现为天然更新严重不足。这与过度放牧、牲畜啃食幼苗幼树、人类活动过度干扰等造成榆树种子失去萌发所需要的位置稳定性有关,也与气候变化导致生境恶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沙地疏林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对一块面积100公顷的榆树稀树草原长期定位观测样地进行10余年的观测,发现沙地木本植物盖度基本维持在20%,在适宜的放牧强度下,整个沙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没有发生退化现象。这一观测结果为在半干旱沙地区域开展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干旱区造林技术规程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降低干旱区的造林密度。

恢复昔日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稀树草原植被景观是沙地歼灭战的主要目标之一。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中,在降水量300~500毫米、以砂性土为主的荒漠化区域,通过设立保护区、指导科学放牧强度、合理规划乔灌草比例,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科学开展榆树稀树草原植被恢复,不仅可以加速优化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效果和稳定性,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沙地疏林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作为榆树稀树草原植被恢复示范点,探索出维持沙地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乔-灌-草-沙配置,在恢复生态系统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通过对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监测、评估,确定其潜在分布区,推进国家对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利用等相关政策措施出台,以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图片
锡林郭勒盟的天然榆树稀树草原 /杨凯捷

图片

恢复后的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稀树草原 /杨凯捷
浑善达克沙地中的榆树稀树草原是温带草原地带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非地带性沙地植物群落,也是内蒙古高原特有的植被景观之一。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沙地疏林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科学开展榆树稀树草原植被恢复,这片沙地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成片的榆树稀树草原在此茁壮成长,绿意盎然,展现出一片繁茂而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
图片
图片
2013年、2023年正蓝旗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卫星影像图对比 /中科天启
近10年来,正蓝旗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全旗沙化土地逐年减少,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浑善达克沙地重度受损地区得到有效治理,风沙危害逐年减少,草牧场、基本农田、村庄和道路等得到有效保护。全年沙尘日数减少,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9%,地下水储量达到3.6亿立方米,草群平均高度由不足15厘米提高到21厘米,平均干草产草量由每亩不足30千克提高到50千克;全旗森林覆盖率由8.7%提高到20.5%。土地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控制,生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图片
正蓝旗上都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点,黄色的沙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VCG
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是该盟沙地覆盖面积最广的旗(县、市、区)。正蓝旗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工作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对29万亩(193.33平方千米)重度沙化草原的修复与治理,展现了其在生态恢复方面的特别贡献和显著成效。正蓝旗根据退化放牧场的退化程度和植被类型,以围封保护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项目区内的植被,以达到生态修复效果。自2009年以来,正蓝旗通过采取“造封飞”“乔灌草”“带网片”等综合治理手段,使这片流动沙地完成绿色蜕变,林草植被盖度从10%提升至60%以上,并形成植物的天然更新。同时,所产的蒙古羊柴、沙蒿、斜茎黄芪等牧草效益均归牧民所有,既提高了牧民收入,又建立了生态良性循环系统。

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太仆寺旗是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水土综合治理、造林绿化等任务最重的旗(县、市、区),更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主战场”和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属于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治理任务中“五区两带多点”中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生态防护体系巩固提升带。太仆寺旗的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重点工程建设包括三个主要项目:18.97万亩(126.47平方千米)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万亩(6.67平方千米)的中幼林抚育项目以及5万亩(33.33平方千米)的造林补贴灌木平茬项目。其中,2023年已完成3万亩(20平方千米)的灌木平茬和5.3万亩(35.33平方千米)的国土绿化试点建设任务。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改善宝昌高速路南侧及207国道两侧的防护质量和景观效果,形成树木相拥、防护林和乔灌木交错分布的生态景观,不仅提升了生态效益,也增强了景观效果。

图片
图片
2013年、2023年太仆寺旗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卫星影像图对比 /中科天启

太仆寺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生态防护体系巩固提升带,是华北地区风沙向京津地区输入的中路通道。2023年,锡林郭勒盟成功申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生态修复综合治理2023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太仆寺旗。为确保来年春季植树工作顺利开展,太仆寺旗充分利用秋季土壤墒情好、水分蒸发量小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春季植树造林前期准备工作。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整体完工后,将改善防护林质量效益不高、景观效果差的现状,形成树木相拥、防护林和乔灌木交错分布的生态景观,充分显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

巩固提升治理成果

2023年,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5个省(自治区)已完成造林1204.8万亩(8032平方千米),种草179.1万亩(1194平方千米),防沙治沙528.9万亩(3526平方千米),草原生态修复76.9万亩(512.67平方千米),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完成重点项目97.06万亩(647.07平方千米),歼灭战初步推进取得实效。2024年,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5个省(自治区)继续以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为治理重点,主攻高质量林草植被建设,统筹推进沙化土地、退化草原、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进一步部署实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非沙化土地增绿扩绿、治理成果巩固提升、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潜在沙化土地保护治理、林草沙产业发展、监测体系建设等任务。到2030年,科尔沁沙地将新增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超过1100万亩(7333.33平方千米)、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85%以上;浑善达克沙地将新增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超过3600万亩(2.4万平方千米),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5%以上。

为了有效控制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减少沙尘暴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保护黑土地并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须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手段,开发并推广更高效的土地管理与植被恢复技术。这要求持续推动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融合,通过跨学科合作及多方参与和努力,为未来构建一个更加安全与稳定的生态环境。例如,“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是有效提升区域林草植被盖度、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的关键措施。这些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气候条件,还增强了土壤固碳能力,为保护黑土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屏障,同时展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战略意义。

未来的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将不再是“吹尽狂沙千百里”的荒凉景象,这里的山地、河流、森林、农田、湖泊和草原将共同构成一个坚实稳定的生态系统,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一幅和谐、宁静的自然画卷。

※审图号:GS京(2024)1063号
※文/王锋 丛巍巍 李晓雅 杨凯捷 蔡依霏 夏双双
审:落穗、卖切糕的小姑凉
复审:suzie
审: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