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芯片巨头罕见联手,警告美国废除芯片法案,背后有何目的?

根据香港新闻网消息,在2024年11月11日,慕尼黑的SEMICON Europa会议现场,欧洲芯片圈的大佬们发出少见的联合声音——“市场分裂、关税上涨,简直让我们喘不过气!”

图片

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的掌门人轮番上台,说出了芯片行业的痛点。

而就在几天前,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甩出狠话,直指要废除《芯片法案》,用关税代替补贴。

芯片圈顿时炸开了锅:政策变动会不会引发产业链洗牌?

根据美媒消息,2022年,拜登政府高调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喊着“让芯片回流美国”的口号,拿出了史无前例的527亿美元补贴,吸引企业来美国建厂。

这一法案的核心逻辑,就是用钱砸出一条本土化的芯片制造链。然而两年过去了,这项政策并没有让美国芯片行业看到立竿见影的好处,反倒问题一堆。

图片

首先是烧钱的问题。台积电为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光前期投入就高达120亿美元,美国政府答应给66亿美元补贴,剩下的差额企业自己扛。

其次是人才短缺的矛盾。美国半导体行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去工业化,缺乏足够的工程技术人员支持本地化生产。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美国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去支撑这么大的芯片制造产业。这话说得不客气,但也是实话。

图片

特朗普的态度则更加直接。他在竞选期间就直言,《芯片法案》是“把钱白白送给外国企业”,根本不如提高关税有效。

他还提出一个新的“加税方案”:对进口到美国的芯片大幅加征关税,用这种方式逼迫全球芯片制造企业到美国设厂。

虽然特朗普的这套思路听起来简单粗暴,但不少共和党议员却拍手称快,因为这更符合他们“美国优先”的政治理念。

欧洲巨头的抗议声从何而来?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还没正式实施,欧洲三大芯片巨头已经坐不住了。

在11月11日的慕尼黑会议上,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的CEO们一致表示,美国的民族主义政策让全球供应链愈发脆弱。

他们最担心的是“市场分裂”,也就是各国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开始区域化生产。

英飞凌CEO哈内贝克直言:“这种趋势只会让制造成本不断攀升,最终消费者将为此买单。”

图片

举个例子说,电动车的制造成本中,芯片占比高达20%,如果市场被分裂,芯片成本再上涨10%-20%,一辆电动车的价格可能直接涨几千美元。

恩智浦CEO库尔特·西弗斯也补充说:“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独立发展芯片产业,这是全球合作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产业链。人为打破平衡只会让问题更复杂。”

欧洲芯片商的抱怨,既有市场压力的考量,也暴露出对特朗普政策的不信任。

而特朗普的关税策略,正是对欧洲芯片商的一记重击。

一旦关税政策落地,欧洲芯片商面临的不只是市场萎缩,还可能被迫将生产线转移到美国,从而增加运营负担。

美国芯片巨头的隐忧

不仅是欧洲企业,美国本土的芯片巨头对特朗普的政策也抱着复杂的态度。

以英伟达为例,这家以AI芯片闻名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高度依赖台积电的代工服务。

图片

如果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生效,英伟达可能不得不转移一部分产能到美国。

然而问题在于,美国目前并没有足够的制造能力,来满足其生产需求。

更糟糕的是,转移产能将大幅提高产品成本,削弱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英伟达并不是个例。美国芯片产业高度依赖东亚地区的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芯片封装测试等环节,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省、韩国和中国大陆。

一旦关税政策搅乱供应链,这种高度分工化的产业模式将受到巨大冲击。

对我国的影响是挑战还是机遇?

特朗普的政策,显然我国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虽然《芯片法案》的废除表面上看似与我国无关,但其背后隐藏的技术封锁、出口限制等措施才是关键。

2024年,美国商务部宣布进一步加强对尖端芯片出口的管控,尤其是AI用的HBM存储芯片。

图片

不过,面对外部压力,我国的芯片产业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从5G到AI芯片,我国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企业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中占据32.15%的份额,在全球的排名较为靠前。

此外,我国在关键芯片领域的自主替代也正在提速。

例如,国产GPU在多重光刻和刻蚀技术方面的良率显著提高,已经具备大规模量产的条件。

可以说,外部压力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速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进程。

参考资料:

[1]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会对半导体产业带来哪些影响?.第一财经.2024-11-06

[2]欧洲三大芯片商罕见集体就涉华问题发声.华夏经纬网.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