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有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集成式改革走深走实,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引导鼓励各地坚持改革开路、干字为先、主动作为,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化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以促进招商引资和推动产业升级为重点健全新型帮扶机制,助力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加快完善政府撬动、市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机制,充分激发释放县镇村发展的活力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
会议审议通过《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等文件稿。其中,典型案例共40个,分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民生领域改革、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四个主题。
其中,梅县区探索基层治理机构人员编制管理改革入选“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梅州市梅县区是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区,以着力解决乡镇人员编制与事业发展的供需矛盾为切入点,从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动态调整编制资源、畅通人员配置通道等三方面入手,打好机构编制管理改革“组合拳”,着力探索乡镇“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新模式,赋予乡镇灵活用人自主权,不断完善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全区基层治理水平和质量提升。
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为确保岗位职责清晰,梅县区深化乡镇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改变原来按要求行政类、事业类人员只能分别在相对应的行政岗、事业岗使用的局限。
突出分类定岗。全面实行岗位目录管理,当地出台《梅县区关于推进深化乡镇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保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施方案》《梅县区乡镇岗位目录管理制度》等文件,立足乡镇主要职能和“三定”规定,统筹设置综合管理、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五大类109个岗位,同一岗位可综合调配使用行政、事业等工作人员。
制定岗位清单。相关部门推动各乡镇制定岗位目录清单,细化完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名称、类别、职责、关联部门、分管领导、岗位负责同志、工作人员等,确保各个岗位职责清、责任明,乡镇职责全覆盖、不落空。
统筹使用人员。对副科级以上干部,梅县区允许跨行政和事业岗位统筹使用,实行职务和岗位适度分离,对一般工作人员,采取跨领域统筹、跨机构统筹和跨部门统筹三种形式。
突出人岗相适。乡镇根据岗位任职条件、工作饱和度和难易度等,当地实行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人人有岗、人人有责。如程江镇统筹安排19名具有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教育背景的行政事业编制干部至乡村振兴岗位中,人员专业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百千万工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绿美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变编制“部门所有”为“乡镇统筹”
在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和权限的前提下,梅县区采取多项措施提高乡镇内部编制资源调整的灵活性。
盘活资源编制。坚持资源下沉,探索“区编镇用”模式,当地根据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等要素动态调整各乡镇编制数量,发挥编制最大使用效益。建立全区50名事业编制和乡镇30名行政编制“周转池”,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以及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需求。
推动扩权强镇改革。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原则,当地将经济领域管理权限、社会事务管理相关权限下放乡镇,着力破解“看得见管不着”的老问题和“力量不够管不过来”“能力不够管不起来”问题。
建立与事权相衔接的保障机制。梅县区打破原来编制资源固化在镇属事业单位的情况,赋予乡镇每年一次权限可对事业单位编制数、内设机构和股级领导职数灵活调配的权利。如雁洋镇科学调配人员编制力量,统筹安排15名事业编制和人员至新设立的业务量和工作强度较大的镇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有力保障“百千万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四上”企业培育、镇域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的实施。
建立人员流动机制,变“静态不动”为“双向交流”
为畅通职业发展空间,梅县区实现纵向横向间合理流动,明确除中央和省有规定外,乡镇原则上每年一次权限可自主在机构编制限额内统筹安排综合管理类公务员、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调整,符合条件者工作满一年后因岗位需要,报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等单位备案后可在本镇内互相转任,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如水车镇根据专业特长和工作需要,将1名行政执法专项编制的公务员转编任职安排到镇应急办担任主任,该同志充分发挥其特长,在推动全镇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文|记者 詹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