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花了700多年画了一条什么样的线?

图片

一条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基本跨越了北京老城区,并且囊括了老城区范围内的15个遗产点,包括鼓楼、故宫、天安门广场、天坛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北京地标。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荣列《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这条中轴线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沿着这条线走完全程,就如同用脚步丈量北京的古往今来。

01

8:00-10:00

中轴线的制高点

图片


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是景山。景山位于故宫以北,中国作家许地山在《上景山》里说,“无论哪一季,登景山,最合宜的时间是在清早或下午三点以后。晴天,眼界可以望到天涯朦胧处;雨天,可以赏雨脚的长度和电光的迅射;雪天,可以令人咀嚼着无色界的滋味”。赶个大早,便可以在最好的时刻领略景山的壮丽。


景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金大定年间。最初,金世宗建太宁宫,并开凿了西华潭(今北海),挖出的泥沙碎石在此地堆成了小丘,这就是最初的景山。元朝建立都城时,元世祖忽必烈将皇宫的中心建筑延春阁建在小丘的南面,并将这座小丘命名为“青山”,又在青山上下广植花木,作为皇家的后花园。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下令用大量泥土堆积在“青山”上,形成五座山峰,称“万岁山”,将延春阁基址牢牢镇压在山下。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万岁山”改称“景山”。“景”指高大,典出《诗经·都风·定之方中》“望楚与堂,景山与京”。乾隆帝曾在《御制白塔山总记》中写“宫殿屏表则日景山”,将景山喻为皇宫的屏障。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景山的五座山峰上各建了一座佛亭,其中最高大的是中峰的万春亭。


去景山往往就是奔着万春亭去的。这里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被誉为“京华览胜第一处”。万春亭建造十分奇特,平面呈四方形,上檐和中檐均为九踩三昂斗拱,下檐为七踩重昂斗拱,黄琉璃瓦覆顶绿剪边,檐上有琉璃宝顶,极具皇家建筑风格。亭内还供奉着毗卢遮那佛,也称大日如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


图片


万春亭的东西南北各有景色,西北侧北海白塔赫然入目,北边是钟鼓楼及北中轴线,南侧则是气势恢宏的故宫,还能向东眺望“中国尊”(北京中信大厦)和“大裤衩”(中央电视台),其余则被葱郁的绿色覆盖。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郑振铎的《北平》里的描述:“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无线电台,东长安街的北京饭店,三条胡同的协和医院都因怪不调和而被你所注意。而其余的千家万户则全都隐藏在万绿丛中,看不见一片瓦,一屋顶,仿佛全城便是一片绿色的海。


02

10:00-12:00

皇家建筑群的极致对称美

图片


从景山东门出来,自北池子大街步行到东华门,便可进入故宫。北京的秋天是人间天堂,一路上,井然有序的交通,洁净的柏油路,道路两旁摇曳着黄叶的国槐,以及渐行渐近的皇家宫殿,这些元素的碰撞,让人如同穿越了时空,不自觉地进入到一种异常庄严的场景中。


故宫,可谓是北京“定海神针”一样的存在,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如今,它是中国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近年来,故宫在上一任掌门人单霁翔的运营下,热度持续高涨,可谓一票难求。如果想一睹它的魅力,必然要提前半个月盯着电脑屏幕抢票。


图片


故宫的美,不仅在于它承载着的厚重皇家历史,更在于中国古典建筑之美。梁思成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说:“其建筑一律以黄瓦红墙碧绘为标准样式(仅有极少数用绿瓦者),其更重要庄严者,则衬以白玉阶陛。在紫禁城中万数千间,凡目之所及,莫不如是,整齐严肃,气象雄伟,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


故宫高耸的城墙阻隔了外界的喧嚣,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是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时刻举行盛大仪式的地方。百种礼器钟鼓齐鸣之时,就是皇家气派的最大彰显。为了节省时间,以故宫中轴为线一路向北游览便可。偌大的紫禁城,行走其中,人显得十分渺小,如历史洪流中的一只蜉蝣。紫禁城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长约八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延伸贯穿了整座城市。


图片


故宫所有建筑连廊的横脊两端都有两个身背宝剑的瑞兽,他们就是龙生九子之一的“鸱吻”;所有竖脊的下端都驮着一个龙头,名叫“嘲风”,也是龙子之一。


曾经的“左祖右社”成了如今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文庙、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仍在,只是成了游客的参观景点。故宫的对面是中国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以及广场上高耸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左右严格对称的为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历史上,这里是明清朝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金水桥一同作为颁布诏令的场所。1949年,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如今这里仍是重大国事活动的举办地,人们心中的首都“心脏”。


03

12:00-14:00

“正阳门下”的现代范儿

图片


从长安街走向地下通道,就可以到天安门广场一侧,继续往南走十几分钟就是正阳门城楼和前门大街。


正阳门楼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朱红楼阁,上下两层,上层前后檐装菱花隔扇门窗,下层涂朱砖墙,可从它身上看见曾经北京城门的样貌。地标性的正阳门城楼,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城的正南门,皇城重要防御体系中的一环,也是北京城内九门唯一现存的城楼。正阳门再往南则是具有深厚历史的北京城商贸街——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是最好的漫步街区。全长1400米的老街,曾是明清内城外北京最具代表性的老字号商业街,也是改革开放时期百姓创业的起点。电视剧《正阳门下》讲述的便是前门大街上商贩们摆摊发家的历史。如今,前门大街依然繁华,大北照相馆、吴裕泰茶庄、张一元、红星二锅头、全聚德等等耳熟能详的北京老字号都分布在大街两侧,更有支巷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等汇聚着北京特色美食以及娱乐项目的地方。


图片


时至中午,在大栅栏里找到一家小馆子,点一碗热腾腾的卤煮和两个麻酱火烧,便可饱餐一顿。北京的小吃不是谁都能吃得了的。其中,最让人难以下咽的就是豆汁儿。豆汁儿不是豆浆,其浓浓的发酵味,伴随着酸馊味,只此一口,便能让人“十年怕井绳”,终生难忘。相比之下,卤煮和麻酱火烧的味道还算温和。小店里坐满了食客,或许大部分是来尝鲜的,从他们的表情便可知一二。


白瓷碗里热气腾腾的卤煮上桌,散发着阵阵奇特的味道。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用老汤熬煮,经过高温烹饪,再配上刚出锅的芝麻酱火烧,十分美味。据说清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夹一口入嘴,爽滑弹牙,使劲地嚼一次,方可下咽。麻酱火烧则有拳头大小,酥酥脆脆的表皮之下,是夹杂着麻酱的发面。刚出炉的火烧香气扑鼻,一口下去,浓浓的麻酱味回荡在口腔中,再佐一口卤煮老汤,那叫一个地道。


图片


大栅栏里还有一处极具现代化的体验区——北京坊。这片古老商贸街上破土而出的新中式体验区,处处彰显着文艺范儿。北京坊不仅延续了民国建筑风格,还有仿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以百年劝业场为中心,将7位建筑师设计的沿街8栋单体建筑铺陈展开。在这里逛逛香水店,看看保利国际影城,还能打卡PageOne书店、曼联梦剧场等国际大牌。


04

14:00-16:00

南城的皇家盛典与杂耍

图片


沿着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继续向南。一路上,笔直的街道两侧,成排的法国梧桐树干高大,大片叶面略微泛黄。欣赏着一路风景,二十来分钟便到了北京南城。在这里,不仅有皇家的祭祀场地,更有独属老北京人的娱乐精神。


中轴线上的南北城,代表着老北京的两种气质。北城是皇家的权威圣地,以往住着达官贵人,如今是首都中心,大会堂、北京饭店、金融街道……都是“众星捧月”的存在;南城则蕴藏着北京的烟火气,生活着普通老百姓,有天桥把戏杂耍,还有《城南旧事》里小英子悠闲的市井生活。就像京味作家肖复兴说的:“对北京人来说,南城是一个情感深重的称谓,从口中吐出这个词儿,会有一种霜晨月夕的沧桑感。”


历史上,皇帝去往天坛祭祀,必经过一座于明朝修建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其名为天桥,虽然在1934年全部拆除,但“天桥”这个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由于南城距离皇城较远,三教九流逐渐聚集,说书、大鼓、相声等市井娱乐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堪称京城的地方文化中心。许多著名的艺人,如侯宝林、新凤霞等都是从这里起步,最终名扬四海。老舍的《骆驼祥子》里这么写过:“南城的商店比北方丰富多彩,每个店面都十分精致,门口的装饰也非常考究。”如今南城依旧承载着文艺气息,建于20世纪50年代、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剧场——天桥剧场外人头攒动,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着一场话剧的开演。


图片


从天桥便可直通天坛西天门。南城最知名的地标就是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也是北京二环内最大的绿地。其中,祈年殿是整个天坛的中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祭祀建筑单体。皇穹宇,初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它的围墙俗称“回音壁”。按照规则的弧度,磨砖对缝砌成的回音壁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传播十分有利,所以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说话,声波会沿着墙面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


05

16:00-18:30

从“晨钟暮鼓”到“不夜城”

图片


从天坛出来,已临近日暮,此时是回头向北,逛钟鼓楼的最佳时间。从地铁天桥站乘坐北京8号线,半小时就到站。北为钟楼,南为鼓楼,古老的城市在“晨钟暮鼓”中经历着轮回。鼓楼的红墙、琉璃绿瓦在昏黄的路灯下,别有韵味。很难想象古老的鼓楼能和现代生活相处得如此融洽,以至于社交媒体里满是分享鼓楼打卡拍照的帖子。夜幕之时,鼓楼前也聚集着男男女女,有背包摄影师、外来游客,以及逛街的年轻人,想来这里该是他们一天当中最能出片儿的地方之一。


鼓楼以南的地安门外大街与往东的鼓楼东大街上,更是人头攒动。低矮的青灰色房屋位列街道两侧,平缓开阔的天际线,让夕阳的余晖可以充分地铺洒在行人的脸庞上。经过改造的老商铺外观保持传统风格,内部却是创意糕点、北京美食、精品酒吧等各种文创空间。


鼓楼往东是保存着诸多经典四合院的南锣鼓巷,东西共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这里曾是京城的“富人区”,最直接地呈现出了里坊规制的样貌。胡同里,青砖墙、高门楼、大红门的院落不在少数,更有茅盾等名人故居。如果真要逛起来,那是十分费劲的,人们基本会沿着满锣鼓巷的主巷去参观周围的文创店铺,至于里面的胡同,往往都是私家重地。如今百姓住的四合院,从门外往里看,干净而又紧凑,院门外、大树下,还有废弃的桌椅用以大爷们下棋、闲聊之用。


鼓楼西侧的什刹海是晚上最热闹的地方。什刹海分后海、前海、西海,元代时曾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彼时,什刹海中舟船涌动,岸上车水马龙,南方的粮草、布匹、瓷器,以及奇特的商品在这里汇聚。元代诗人王冕著诗“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就描写了当年的商贸盛况。以酒吧闻名的后海,每至晚上八点,歌声交织,觥筹交错,很多草根歌手便是从这里起步,走向“星光大道”。


在一天旅程的终点,如果还想再惬意点,可以来到后海银锭桥处的一家糖房咖啡店。点一杯热拿铁,外加一块小蛋糕,在二楼找个阳台角落,坐在高凳上,静静地欣赏灯红酒绿的后海闹市;或是上三层的阁楼,找个木椅半躺着,俯瞰后海胡同古巷里川流不息的游人。纵览7.8公里的中轴盛景,穿越千百年的深远思绪,在此刻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