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湖畔梧叶动客情

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图片

喜欢西湖的人,大抵都有深深的梧桐情结。秋冬之交,最难忘西湖每个景点里那一抹斑斓的梧叶。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明明气温是一轮一轮地往下调了,但一看到湖畔满目的梧桐树沙沙作响,梧叶由绿转黄,再由黄转红,最终变成焦黄,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最终轻轻降落在地面上,内心反而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暖流。

图片

有学者认为,成语一叶知秋指的就是梧桐之叶。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详细描述了宋代宫廷立秋迎秋的仪式。立秋这一天,宫廷里的太史官早早候在梧桐树下,只等立秋的时辰一到,便高声奏曰:“秋来。”知性的梧桐树到底是自然飘下来的一二片叶子,还是宫人配合着捣腾而下的,不得而知。反正将梧桐飘零作为秋天的开始倒是仪式感满满的。

杭城的梧叶立秋并不会飘落,最起码得在国庆长假以后。静悄悄在一片绿荫葱茏中变黄变焦,似乎都在毫不经意之间。直到霜降以后,我才一天天注视着树枝上的细微变化。

图片

西湖可赏梧桐的地方很多,如果从龙翔桥地铁站下来,绕湖一圈沿途皆是。早上的湖滨路凉风习习,这里的梧桐树茂盛而挺拨。晨曦百密而一疏,透过层层遮挡的梧叶泄漏下丝丝团团的斑驳光影,显得神秘而幽深,独自一人走在这路上,感觉静谧而绵长,竟有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错觉。站在梧桐树下的两只白鸽非常善解人意,饱览了湖光山色之后,痴痴地盯着我,似乎若有所思。

南山路的法国梧桐总是那么优雅从容,寒风乍起的时候依然不忍华丽转身,只将自己的倩影拖得好长好长,街路两旁的树枝缠绕在一起,交映成高大宏伟的拱形梧桐大道,车流人流悉归于中国美院的长轴画廊。尤其是从西湖大道口到长桥公园这长长的一段,实在不忍心坐在车上匆匆一瞥,就是骑着自行车也“暴殄天物”,觉得辜负了静默期待的梧桐们了,须得屏声息气慢慢地行走,才能知会梧叶窃窃私语的涵义。

图片

从自己的缓缓碎步,更从行人轻风一般的步履中,全神地捕捉梧桐叶下的街道神韵。几个弯道的转角,远远地望去,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别有一种不思量自难忘的风情,所谓的“等闲日月任西东,不管霜风著鬓蓬”,其从容淡定大抵不过如此罢。

位于黄郛故居之侧的僻静小路,叫绿杨路,是否出自“绿杨荫里白沙堤”呢?不得而知,反正它是南山路直通西湖最短的一条路,长不过百来米,这里的梧桐少有人观瞻,但游人在或不在,它照样修为坦诚,倚挨着围墙,在幽静中活出了真我的风采。视线穿过悬垂的梧叶,可以直抵湖畔的青黄相间的柳色。

图片

从长桥到太子湾,这条路汇集了太多外地游客必打卡的景点,如今升格为旺季严管限行路段了。只有在秋冬之时游人不多,适合慢慢逛逛停停。这条路的梧桐愉悦指数又与其他不同。当抬起头,视线透过两侧交错的梧桐树打量时,安然若定的雷峰塔一路都显露出秋日的恬静高远。穿过净慈寺明黄的外墙,直到溪流淙淙的太子湾北门,我会一直仰头凝望,那高高耸立的古塔似乎一路陪伴我共赏秋色。

杨公堤是一条四季茂盛而悠长的梧桐长廊,无论车行步测,皆有不争不抢从从容容的闲情逸致,一年之中我总得来上好几回。堤上有六座桥,我只记得有卧龙、隐秀、景行什么的,人称“里六桥”,与苏堤上的六座桥隔湖相望,相衬相映。开车驶过的时候,先是向上拱起,尔后从高处怠速向下滑行,一眼望去,那排列整齐披着斑斓外衣的梧桐迎面扑来,煞是招人欢喜。霎那间我好像用目光将它们抚慰了许多遍。

图片

花圃的入口有一组拱型的台阶,脚下就是游船经过的湖西水道,站在这里,一边感受着芦花飞舞之幽静,船夫欢欣摇橹之声和游人的笑声交融在一起。一边将视线投向西湖方向,成排的梧桐刚好在这里开了个偌大的“天窗”,川流不息的车流和骑行侠在梧桐下络绎不绝,那一刻觉得杨公堤上的梧桐充满了生机,好像并不会就这么快老去。

不知为什么,每次只要时间尚可,我都会习惯性的进郭庄随便转转,看看湖水看看粉墙内外的梧桐和杉林。只有在这个平时清冷的地方,我才找到那一种淡淡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忧愁。就像吃了太多的甜点零食,突然往嘴里塞进一粒涩口的东西,一路的欢欣之中,偶尔的“情感反串”也别有滋味。

图片

深秋青翠的柳丝依然飞舞,撩拨着渐渐老去的梧桐,但感觉梧桐是如此的笃定沉稳坐怀不乱。进入孤山,从西冷桥到平湖秋月那一段。一边是弱柳临风立于湖边,似乎是春夏的时序,时光还是清新如初,一边是焦黄的梧桐缀满了古色古香的楼屋前,西冷印社、文澜书院、孤山馆舍、中山公园等渐次被掩映在飘零的梧叶下,半是青春半是沉稳,多少有点“老少配”的味道。

相比起来,孤山路上的梧桐算是较佳的秋色观察点。平湖秋月后面的那一段,与北山街、杨公堤的那些一样,日照不是很多,常常向深秋转身的进程要慢个半拍。只有文澜阁到楼外楼那一段,因为光照无遮无盖,比较强烈,会早好几天变成淡黄和焦糖色,飘出深秋的味道了。这也许是西湖沿线最早走入深秋的梧桐吧。

图片

早上的孤山路游人相对稀少,我看着一对情侣从浙博门口发黄的树下缓缓走过,广受市民喜欢的1314(一生一世)路公交车缓缓开来,浪漫与热烈在这里交织,充满了电影画面里的悠长年代感,心里特别温馨。

这里也是眺望浩淼湖山的绝佳所在。我猜想清代康乾两帝来杭州巡幸,也喜欢在行宫外面赏秋色听秋声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绿柳与梧叶的反差会勾起游人秋日临湖览胜之兴,也让人感叹光阴的时空交叉之美。远看一个游人携妻挈子从“光华复旦”石坊边漫步,好像是他们一脚踏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里。

图片

在杭州,最有存在感的就是北山街的秋日梧桐。没有在秋阳西下的时候来北山街走一回,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这座城市生活过。残荷向落霞,秋色老梧桐。的确,站在这条S字形凸现的临湖岸边,面对着白堤上终年游人如织的剪影,任凉风吹动你的黑发,让残荷刻上岁月轮回的印记,看一侧排山倒海而来的梧桐,焦黄与褐色交集而成浓烈锈红的背影,将它占居镜头中的C位,这样精美绝伦的瞬间,如此动人心弦的画面,小清新们不知在朋友圈里爱了多少回!平时没有多少摄影画面感的菜鸟,到此居然也会依样画葫无师自通!

图片

北山街是一条“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沿街有秋水山庄、孤云草舍、坚匏别墅、抱青别墅、静逸别墅、菩提精舍、玛瑙寺等中西建筑,触摸着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天然的年代感扑面而来,也许是这些建筑为林立的梧桐增添了隽永复古的情节,也许是梧桐为这些命运各一的故事横生了旁斜逸出的背影,这令“北街梦寻”成为畅游西湖一张靓丽的名片。秋冬之际的北山街依然是摩肩接踵,我常常不忍开车来“草菅”一番梧桐,更愿意打的而至,在这里慢慢消磨小半天。

图片

环湖一周,看了那么多的梧桐秋叶,似是故友新朋,相看两不厌。但我知道,杭州人口中俗称的“法国梧桐”其实并不是“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之类古诗词中的梧桐,而是二十年代传入国内种植的悬铃木。其中上海、杭州、南京、青岛等城市分布较多。这些城市引入的悬铃木主要有三种: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二球悬铃木(英国梧桐)和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看每个果序柄上有几个果实,就是几球悬铃木。这样认真起来论道,杭州城里种的多是“英国梧桐”。据说全市悬铃木达4万多株,遍布城区的大街小巷,估计杭城大半秋色是由它们奉献的。西湖景区的悬铃木树龄均在70年以上,比其他市区道路上的要久得多,因此更具有长者的风范。

图片

正宗传统的梧桐与悬铃木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腰板直而叶呈三角状等等,但梧桐的树干和树冠没有悬铃木那般粗大威武。西湖周边的悬铃木,宛如一个个历经风霜的老者,稳健而庄重。它们或挺拔如剑,直指云霄;或蜿蜒曲折,宛如游龙。树干粗壮而坚实,树皮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仿佛每一道裂纹都暗藏着岁月流转的沧桑。树枝则向四周伸展,宛如张开的双臂,欢迎着每一位过往的行人。深秋时节的树最能展现它们独特的韵味,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图片

也许,城里的人们仍然口口相传把悬铃木一直叫作梧桐,是一种朴素的民族情节,更是一种英雄梦想吧!觉得自己心目中的行道树之王就应该是这样枝繁叶茂树冠如云孔武有力的!

悬铃木,不,还是叫梧桐吧,在古人看来,梧桐自古以来就是吉祥树,“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梧桐更是智慧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我觉得,深秋的梧桐,蕴藏着顽强的品质和豁达的气度。它不仅仅是西湖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们经历了春夏秋冬的洗礼,见证了西湖在岁月中的跋涉,始终保持着那份坚韧与挺拔。

图片

站立于西湖夕阳残荷边,才会更深切体味到,“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它们是轻易不言衰败的。不管接下来怎样的天寒地冻,它们迎着一湖秀水张开双臂的模样,在深秋的脉脉余晖中泛着祥光的容颜,都会永远停格在我的记忆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