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性格测试成为就业歧视“新马甲”

  新闻背景: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求职者在申请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资金管理岗位时,“因性格测试结果是守卫者性格”被告知与岗位要求不符而被淘汰。该事件引发公众质疑:将性格测试作为决定求职结果的关键,真的靠谱吗?

  性格测试不能作为招聘“硬杠杠”

  将性格测试用于招聘,只是听上去很合理:“某项工作需要某种性格”。这种观点相当有市场,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性格的流动性、低估了其适应性。对象、场合、语境的不同,也会让一个人呈现出不同的面相。

  企业在招聘求职者时,为更深入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素质,提升招聘效率,开展性格测试有其合理性。不过,将性格测试作为招聘的门槛和必备条件,明显有失科学性和公平性,涉嫌损害劳动者权益。一方面,性格测试只具有相对性而无绝对性,用其作为判断求职者的性格并不科学。另一方面,以性格测试作为招聘的“硬杠杠”,有歧视之嫌。

  警惕性格测试沦为“新型就业歧视”

  作为入职门槛的性格测试,不只是一个科学问题。值得警惕的是,含糊不清的性格测试有可能成为就业歧视的“马甲”。毕竟,性格测试能假以科学之名,美其名曰“岗位需要”,更加隐蔽地侵犯劳动者权益。

  由此带来的恶果在于,企业把性格测试作为“必备程序”,把测试结果作为“标准答案”后,既会因此错过优秀求职者,也会有损招聘的正义性和有效性,并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同时,还可能催生各种应试技巧导致“造假成风”,由此危及整个职场信任。

  共同营造公平竞争就业环境

  招聘企业要认识到性格测试所具有的“两面性”,因势利导和合理利用,才会避免出现任性妄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就业歧视。政府主管部门要针对此现象,督促行业组织出台相应的自律规则,将性格测试控制在软性参考的范围内,最大程度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和平等就业权利。

  就业公平是个重要的课题,要靠每一个参与者去维护。就招聘而言,任何测试都有其局限性,只能“仅供参考”。一把客观、可靠的用人“标尺”,离不开多个角度的考察、多种手段的运用。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扬子晚报、红网)

  V视角:

  @冰冰斌:性格测试怎么能作为招聘的唯一标准?

  @古朴:我想问问企业,有没有星座、生肖方面的要求?

  @时不我待:就业歧视要不得,企业招聘公平性有待提高。

  @海螺弯:测试只是辅助工具,人才才是最主要的。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拿性格测试结果作为考核求职者的关键指标,不靠谱。面对求职者,企业不能轻飘飘一句“性格不符”就打发了。这不仅是对求职者的不尊重,更对企业形象造成了损害。企业招聘要回归追求工作能力本身,选贤与能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