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 择一城 创一业 安一生

  初冬的云南,暖阳高照。行走彩云之南,满目皆新,每座城、每个村、每条街区都涌动着“创业之城”的滚滚热潮。

  在昆明,重新开门营业的海晏七彩落霞观景创业村落以历史生态人文艺术村为定位,村里经营商家已达119户,新增岗位1600多个,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回村创业就业。

  在镇雄,在外创业的昭通人组团返乡创业,聚力打造“西南五金城”,打造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五金高新产业集群,计划吸引10万人返乡就业,推动“劳务经济”向“归雁经济”逐步转变。

  在普洱,老爪箐创业村落以原乡人生活共富、新乡人发展共富,吸引更多小而美的业态和产业投资商落地乡村,带动100余名当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今年9月,云南省23部门联合印发《“创业云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这座“创业云南”的大潮中,云南正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创业环境、提升创业服务,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创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大创业”工作格局,打造“七彩云南·创业福地”新品牌,助力更多人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吸引“雁”归也吸引更多的“雁”来云南。

"
择一城
 
赞,孵化园“陪跑式”创业
"

  “出门左转,就能咨询税务、工商等问题,还有创业导师‘陪跑式’服务,创业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在这里都能解决。”2019年,刚毕业的雷邦嗅到了校园服务这一商机,于是计算机出身的他带着2个同学决定搞校园App研发。

  虽然项目研究并不难,但“从何入手”的创业则复杂得多,如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首次创业的雷邦也遭遇“没资金、没场地、没资源”的“拦路虎”,一筹莫展之际,一墙之隔的普洱市创业孵化园敲开了雷邦的创业之路。

  “经过学校老师推荐,我们申请入驻后,创业园对我们进行全方位创业指导,让项目更加成熟落地了,也坚定了我留在普洱创业的决心。”雷邦说道,在孵化园的助力下,自己不仅免费入驻创业园,还指导企业申请大学生创业补贴和创业贷款等,最终成功创办了灵跃科技(普洱)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企业从最初的3人拓展至13人,研发的“天合校园”APP覆盖普洱学院上万名学生,未来还将继续完善小程序,深耕校园生活服务品牌,带动校园生活服务创新发展。

  雷邦点赞的就是普洱市创业孵化园,从创业前期服务、孵化期服务、出园后期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为创业者提供“保姆式”和“陪跑式”全程跟踪服务,累计孵化服务创业主体2243家,实现纳统企业6家,直接间接带动就业4700余人。

图片

  “除了靠前服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我们还提供金融、知识产权、政策咨询、导师智库、资源对接等专业化服务,采取创业者‘下订单’定制课程、‘菜单选学’等方式,‘一对一’解决创业难题。”普洱互创国际中心主任徐志敏介绍道,聚焦全链条孵化,实现企业从“萌芽”到“树木”全生命周期孵化。

  离普洱市创业孵化园5公里外的月光小区,这座跨越近70年的老小区也在创业因子的作用下,悄然实现了“逆龄生长”,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老破小”的模样,而是历史和新兴共生、情怀和时尚共舞:导航找不到的特色宝藏小店越来越多,餐饮、文创、设计室等多种业态隐藏在老小区的肌理之中,碰撞出又一个创业空间。

  许熊峻宇是一名90后,从小就在月光小区附近长大玩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他眼里都是乡愁。于是,2019年,留学归来的他决定回到这里开一家咖啡店,也是最早一批入驻社区的商家。“这里不仅有记忆中的味道,而且创业氛围浓厚。”目前,这家小店已是网红店,每天都会吸引几十来人前来“打卡”。

图片

  依托月光小区的区位优势,普洱市探索实践“城区改造+创业”模式,在小区内打造了一个特色创业区域——大院1955青年创业社区,整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资源,实行“微改造、精提升”,串联大院复古老建筑点位,利用小区生活场景和别致空间,打造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沉浸创业场域,推动创业主体实现社区共建、共创、共融、共治。目前,月光路小区汇集了像许熊峻宇这样约40家创业实体,聚集了餐饮、咖啡、杂货、理发、烘焙、茶饮等多个领域的创业青年,带动就业150余人。

  择一城,筑一梦。创业,就是一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云南这座随处透露朝气与活力的城市,一条双向奔赴的创业之路日渐清晰……全方位赋能主体、全覆盖发掘项目、全地域平台支撑、全要素数智融合、全过程提升能力、全渠道资金支持、全领域品牌示范,云南创业促进就业优良生态体系将逐步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创一业
 
看,乡间田野变“诗和远方”
"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飞回魂牵梦萦的故乡,飞回生我养我的乌蒙大地。”在外整整打拼20年的刘庆波决心返乡创业,“看到家乡的很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父母和妻儿。”

  2023年10月,刘庆波与金华市昭通商会成员一起,组团返乡创业,在以勒镇“西南五金城”成立巨成门业镇雄分公司。目前,公司拥有5层楼厂房,布局了3条5G智慧木门、2条橱柜衣柜面板、2条集成墙板生产线。生产及销售岗位预计解决600余人就业,年产值达1.5亿元。

  “在外飘荡20多年,除了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返乡外,更重要的是家乡的发展给我带来了创业的希望和温暖。”和当初出去打工不一样,此时再看镇雄,刘庆波的观感早已大不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渐便捷的交通等都是他把企业搬回家乡的动力,也更坚定了回乡创业发展的信心。

  因为这份“乡愁”之情,他们选择在乡村的沃土上逐梦,脚下的这块热土也给予了创业的动力。

  在村里的老人眼中,她有点“飞”,趁着母亲不在家的几天内,她把家里的房子拆了,她就是老爪箐创业村落的“爪长”,在去了一趟上海看到大城市的精彩后,回到老爪箐的她,带领一帮80后村民经过几番“折腾”,硬生生把从小生活的乡间田野变成了别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图片

  “2018年,我到上海旅游,住进了一家由老理发店改造成的民宿,房间里的每个角落拍照都很好看、很有氛围感,回来后我萌生了做民宿的想法,想把我家的老房子改造成‘茶马古道’风格的民宿。”回到家后,王霞说干就干,虽然手里资金不足,但是区人社局及时将创业贷款送上门,王霞得以将自家的老宅改造成了现在的网红打卡点——风雨桥民宿,成为了村里的创业带头人。

  老爪箐创业村落位于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居民委员会,面朝洗马湖,背靠普洱茶山,城市旅游环线盘绕整个村落,依山傍水的老爪箐在王霞看来有着打造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

图片

  “我想带领村民一起建设家乡,把乡间田野变成‘诗与远方’。”2021年,王霞牵头成立了普洱市思茅区老爪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带领村民们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乡村咖啡馆、茶文化空间、研学基地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村民们大多也转型为“两栖农民”——“扛起犁耙种田地,放下锄头搞旅游”。“以前村里的年轻人要出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直接就能实现就业致富,甚至还吸引了城里人来村里就业创业。”

  寇建雯就是王霞“口中”吸引过来创业的城里人,因为老爪箐宜居的生态和人文情怀,在北京工作7年的寇建雯离职后,选择投身自己喜爱的乡村,在这里成为了一名“数字游民”。“非常喜欢普洱,也想为这里做一点事情。”

  在寇建雯的心中,有一个“土星计划”,未来将在老爪箐落地一个以“共享”为核心价值的数字游民社区,为E时代的城市精英提供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的可能性,并以此为基点,获得回归土地,寻找文化认同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同时,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建立文创农产品品牌矩阵,促进区域文旅产业升级。

  这份计划,无疑是对这块土地最好的热爱。在好风景中生活,在好风景中创业,在好风景中共富,老爪箐创业村落以“绿美乡村+创业”,整村运营、串线开发,吸引更多小而美的业态和产业投资商落地乡村,吸引回乡青年、村民社会组织、公益群体等汇聚乡村,带动100余名当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
安一生
 
暖,全民创业共富乡村
"

  推窗见青山,凭栏听流水,古道蹄声响,入梦那柯里。走进普洱市宁洱县那柯里村,眼前木墙灰瓦,脚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还留在青石板上,不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林,无不讲述着这座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的风土人情。

图片

  在213国道路畔,有一家百年马帮菜馆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慕名品尝,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帮菜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赵毅,正在火炉边忙活着制作菜肴“马帮三兄弟”和“马帮三姐妹”。

  “一口锅做一桌菜,可食之材皆可成菜。”赵毅说,常年行走于茶马古道间的马帮,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这种朴素的饮食方式也成为马帮菜的特点。

  从爷爷的爷爷那一辈算起,到赵毅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1993年,赵毅的父亲开了第一家马帮菜馆,不少游客专门前来这家老店品尝马帮菜并了解其历史。在祖辈们耳濡目染下,大学毕业的赵毅在外工作一年后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接过了父辈们肩上的担子,希望更多的人到普洱走一走茶马古道,尝一尝马帮美食。“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马帮菜,在传统马帮菜的基础上,探索将咖啡和茶叶融入里面,茶香牛肉、茶叶蛋饼、咖啡排骨这些创新菜也颇受大家的喜爱。”

图片

  作为一座“左手咖啡右手茶”的城市,普洱厚重的资源禀赋为创业者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财富,解决了创业“干什么”的难题的同时,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无限可能的机会。

  离赵毅不远处的高仕兴,因为祖辈都种茶,于是“家乡宝”的他一开始就选择了制茶专业,学成归来回到家乡成立了“仕兴号茶叶农民合作社”,并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一个独特的茶空间——“高老庄”,“庭院经济+体验式茶庄”的创业模式应运而生,这家“高老莊”体验式茶庄吸引着前来的游客亲手打造一块专属茶饼。“很多游客来寻访茶马古道,再上手体验一下普洱茶制作,感受了文化也带走了产品。”

图片

  如今,这里已成为集少年研学、青年休闲、老年品茶于一体的综合性小院。高仕兴说:“我要让游客在这里直观看到普洱茶·贡茶制作步骤,体验制作过程,真正做到技艺传承。”

  岁月更迭,马帮退去,通过挖掘传承文化、文旅互动、以旅促农,昔日的茶马古道驿站又重现往日的繁华。目前,那柯里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和马帮文化,积极探索“文旅康养+创业”模式,从2008年仅有3家农家乐到现有105家创业主体,创业成功率达到72.38%,主要有农家乐、客栈民宿、咖啡店、古法制茶、绝版木刻等经营业态,用工543人,带动就业比例1:5。

  守住了乡愁,找到了发展的金钥匙,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曾经的马帮驿站早已蜕变为创业小镇,通过全体村民的创业奋斗,那柯里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998元,增长到了现在的41500元,那柯里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全民创业,共富乡村”的美好愿景。

  择一城,创一业,安一生。而今,处处透露出创业创新朝气与活力的云南,努力为创新松绑、为创业加油、为创造助力,打造创业“梦工厂”,让云南成为创业者的向往之地。

  云南网记者 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