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在手里、微信自己在用 微信支付 “被消费”?!

全文1290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陈女士在五一假期期间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通过实名认证的微信被消费5500元,经警方侦查,发现是刘某某、李某某和朱某某利用陈女士的个人信息注册的微信副号。

02三人通过网络非法购买客户资料,以办信用卡名义获取客户手机,并偷偷注册微信副号,分批转移陈女士银行卡内的钱。

03目前,湖里区检察院已对刘某某批准逮捕。

04检察官提醒市民注意个人信息安全,特别是涉及个人实名认证的电子交易,不要轻易出租微信账号。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漫画/张平原

  今年“五一”假期,陈女士的手机突然在5分钟内收到3条扣款信息——两笔2000元,一笔1500元,银行卡内累计5500元通过充值的方式“被消费”。这张卡只有陈女士自己有密码且就在身边,她立马意识到自己的卡被盗刷了,于是赶紧报警。

  让陈女士没想到的是,这三笔“被消费”的钱,竟然是通过自己实名认证的微信支付的。手机和银行卡都在自己手中,微信也只有自己在用,这个突然冒出的微信支付从何而来?经过警方侦查,这些钱的确是通过陈女士的微信支付的,只不过是以她手机号码注册的“微信副号”。

  今年9月,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李某某和朱某某相继落网,他们供出了这个案件的幕后真相。

网上购买客户资料 以办信用卡名义拿到他人手机操作

  今年初,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和朱某某相约从广州来厦门应聘一家刷卡机公司的业务员,不料到公司后对方说不招聘了。但二人发现推销刷卡机的业务门槛并不高,于是决定“干脆我们自己干!”

  在推销时,需要帮助客户绑定账号,他们发现客户因为不熟悉操作流程,往往直接把手机交给他们操作。这让两人动起了歪心思——可以偷偷用客户信息资料,注册一个新的微信号,然后自己留着在网上出售赚钱。

  于是两人改用办信用卡的名义广撒网,并拉来老乡李某某一起干。刘某某、李某某和朱某某首先通过网络非法购买了有办理信用卡意向的客户资料和假的银行工作牌,挨个给这些“潜在客户”打电话,陈女士的个人信息也在这一批名单中。

  今年3月,电话打到了陈女士的手机上,经过一番推销信用卡的说辞,双方约定了见面的地点,三人以帮助陈女士填写个人资料的名义拿到了陈女士的手机进行操作,神不知鬼不觉地注册微信副号。

套出他人银行卡信息 偷偷注册微信副号分批转移钱财

  微信注册,核心是实名认证,那么,三个犯罪嫌疑人是如何轻易地搞定这一步呢?

  原来,三人拿到客户手机后,会立即用自己的手机开始微信副号的注册,到了实名认证的那一步,需要绑定储蓄卡(信用卡),他们就会告诉客户申请信用卡需要填写个人的储蓄卡(信用卡)信息,绑定了客户的银行卡后,三人就会为这个微信副号设置好自己的密码和支付密码,并在自己的手机中长期保持登录状态。

  据刘某某介绍,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先后注册了10个微信副号,并开始养号,等待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转账消费,因为新注册的号码如果立即涉及交易,易被判定为违规而被封号。养号近两个月后,三人分批转移了陈女士银行卡内的钱。

  陈女士报警后,警方很快锁定了这三名犯罪嫌疑人,并将他们缉拿归案。目前,湖里区检察院已对刘某某批准逮捕。

检察官说法

注意个人信息安全 别轻易出租微信账号

  承办此案的检察官表示,这个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个人的信息安全,特别是涉及个人实名认证的电子交易等。该案的犯罪嫌疑人,正是拿到了受害人的手机,并引导受害人完成绑定储蓄卡的实名验证环节,相当于直接拿走了受害人的银行卡,并且还知道其支付密码。

  检察官提醒,涉及微信副号租号的犯罪时有发生,骗子通常会用各种套路寻求租号,如:给商家点赞、刷好评、给孩子拉票等,并承诺“不会干扰用户正常生活”“不会用于非法用途”。为了消除受害者的警惕,有时候还会主动建议用户先把账户里的钱取出。

  检察官还提醒,你以为的“出租微信账号”只是将自己的账号借给他人使用,但实际上却是帮助骗子绕过微信的安全防护。一旦你同意向他们开放微信账号使用权,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触犯法律,走向犯罪。

(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湖检宣 编辑 陈钰滢 监制 罗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