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桂花镇盘源教学点教师朱白玉:大山深处玉兰花 初心依旧绽芳华

通讯员 万刚 董敏

掌上咸宁报道

群山巍巍,那里有她放飞的梦想,山路弯弯,那里有她辛勤的足迹。她犹如一株绽放在山村的玉兰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她用自己的青春为大山的孩子点亮了一盏求知的心灯。她就是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盘源教学点教师朱白玉。

图片

朱白玉出生在咸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小时候上学,她每天要走20多里山路,却从未缺过一节课。因为家境贫寒,在乡亲们和老师的帮助下,她才勉强读完了初中。从那时起,她就立志要当一名乡村教师,让更多的农村娃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学毕业后,她考取了师范学校,可家里无力支付学费,她只好忍痛弃学打工。

1997年的一天,朱白玉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村里的娃们没人教了,你回来吧!”一听可以当老师,她马上辞职回家。那时,当地小学代课教师每月只有150元工资,比她打工时少了三分之二。“只要能当老师,钱少点没关系!”朱白玉说。因为学历低,朱白玉想方设法给自己充电。她一边自学教学理论,一边向老教师取经,仅学习笔记就写了20多本。努力没有白费,2004年,在咸安区代课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中,朱白玉从1000多名教师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朱白玉先后在5所乡村小学或教学点任教过。山村里有许多特殊家庭、特殊孩子。有的母亲聋哑,有的父母离异,有的亲人瘫痪。学生小戴(化名)的母亲瘫痪,家里没人照顾。对这样的孩子,朱白玉既是老师,又当妈妈、保姆。每天,除了上课,她还要为寄宿的学生做午餐。为了保证营养,她每天变着花样做菜,每周最少给孩子们做一次红烧肉。有孩子说:“老师准备的午饭比家里的晚餐还要好吃!”

每逢周末,朱白玉还会到山上砍一些柴,备着在雨雪天气给孩子们烘干打湿的鞋裤。天冷了给孩子加衣,下雪带学生烤火,下大雨背学生过河,学生病了就往医院送,碰上阴雨天、路滑鞋湿,她就轮流接送学生排队如厕,防止学生掉进农家的粪池。有些特困生没有本子和笔,朱白玉就自己掏钱给学生购买;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衣服穿,她就从亲朋好友和自己家里挑些像样的衣服送给他们。节假日,她就给住校的留守儿童或单亲孩子剪头发、除头虱。村里有个患癫痫病的孩子,朱白玉总是让他坐在教室的最前面,这样一旦孩子发病,能及时发现,以便采取急救措施。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她30岁不到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颈部骨质增生,还有慢性支气管炎、肩周炎、心肌劳损。2008年,因劳累过度,她突发心梗,送到医院抢救。住院不到一个星期,她又回到了讲台。“一想到学生需要我,我在医院就住不下去了。”大病初愈,本来应该好好休养的朱白玉,却动员丈夫一起去桂花镇最艰苦、最偏僻的盘源教学点任教。她说:“我就是从穷山沟里出来的,我放不下山沟里的孩子。”刚到盘源教学点,她和丈夫一起修屋堵漏、挖沟排水,除杂草,挑牛粪,粉刷黑板。同时,在区政府的资金扶持下,他们夫妻二人协助校长盖起了新教室和新宿舍。

无悔的付出,让她在教师生涯中也收获满满,在全国教师写作范文比赛中,她获得过湖北省一等奖;她的教学案例、公开课也多次获奖;她先后被评为“咸安区劳动模范”、“咸宁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咸宁市最美乡村教师”。如今的朱白玉早已青春不再,这朵历经风雨的玉兰花,扎根泥土,依旧芬芳,为大山的孩子放飞金色的梦想。

责编:聂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