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韩良露 著,中信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万物失去了生机,才形成了冬
每年阳历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三日之间,当太阳位于黄经二百四十度,为小雪节气。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因气温下降而开始下雪。农谚云“小雪小到,大雪大到”,是对天气物象变化的形容。在北方地区,“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意味着没了小雪,冬麦就无法生长,来年不只会缺水,而且土地的虫卵不能减少,会产生虫害过多的问题。
黄河以北在小雪开始降雪,但黄河以南的降雪却要等到冬至才开始,纬度的变化对应着节气的转变,大自然有着此起彼伏的交响节奏,其中蕴藏着天地万事万物的规律。
《节气:四季的交响》之《冬之凛凛》剧照。
古籍《群芳谱》中记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指的是天气寒冷,使得空气中的水汽从雨凝结为雪,但因还不太冷,只见米粒般的小雪。这些雪常是半融化的状态,也就是气象上说的湿雪,有时雪花会夹在雨中,让人分不清是雨还是雪,也有人称之为雪雨。这些新雪像白糖粉般飘飞在空中,煞是好看,提醒人们冬天正加快脚步来到(我在英伦五年,过冬时会观察到这些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录,小雪有三候现象“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说的是由于北方不再降雨,彩虹便不再会出现,仿佛躲藏了起来,天空中阳气上升,地面上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原本天地的气理是空中的阳气下降,地面的阴气上升,天地阴阳相交),致使天地闭塞,万物失去了生机,才形成了冬。冬即终止、收藏之意,大地仿佛把自己收藏了起来。
《节气:四季的交响》之《冬之凛凛》剧照。
小雪字形意都美,自然宜于入诗,唐代诗人元稹有首《雪天》:
故乡千里梦,往事万重悲。
小雪沉阴夜,闲窗老病时。
独闻归去雁,偏咏别来诗。
惭愧红妆女,频惊两鬓丝。
用小雪寓意人之初老,红妆遇老病,雪花与白鬓对照,真叫人惊见万重悲。
宋代诗人李复有一首描写山寺禅者的小雪诗《山寺禅者》:
败屋数间丛万笴,虎豹到庭门下鏁。
自种石田一饭足,与语略能言璨可。
天昏霏霏小雪堕,拾薪吹炉劝亲火。
叶藏巨栗大如拳,拨灰炮栗来馈我。
此诗既见禅者之清寂,亦见生动之趣,一句“拨灰炮栗”的情趣叫人生羡。
宋代诗人陈廷光的《小山见梅》亦十分雅趣:
小雪梅香已破缄,罗浮春信许先探。
松林酒肆知谁醉,石壁题诗只自惭。
未放翠禽呼梦觉,待教黄野纵鸾骖。
行当看我飞云顶,并取春魁压斗南。
小雪是初梅时节,静扫寒花径,花雪随风不厌看。
小雪也是先人农活中最重要的腌菜时节,从小雪开始腌冬菜,能一直吃到立春。
除了冬菜,农人也开始制作各种腊肉,杀猪宰羊,用花椒、丁香、大茴香、八角、桂皮等香料,将生肉腌于土缸中十五日,之后用绳索挂起来风干,再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柴草点火慢慢熏干,这样制好的腊肉可以经年不坏。如今忆起童年家中自制熏腊的情景,真怀念啊!
小雪节气适逢农历十月中旬,亦包括农历十月十五日的下元日水官大帝的诞辰。下元节是重要的民间祭典,各地神坛要建醮还愿,感谢今年家畜平安,农作丰收,台湾民间会准备“红龟粿”(红色龟状包豆沙的米食)来祭祀神明。
小雪食疗之道中,香蕉是很常见的食材,因为香蕉会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有助于对抗冬日忧郁。另外要多食用豆浆、蛋黄、鸡肝、胡萝卜、苹果、枸杞、橘子、葡萄、蜂蜜等,这些食物都可改善冬季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身体虚弱等症状。
《节气:四季的交响》之《冬之凛凛》剧照。
小雪时节,人体因受太阳热能不足,特别容易情绪郁闷,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要特别注意应适当地运动、晒太阳。偶尔喝一些咖啡或红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也有助于振奋精神,像英国人喝的下午茶就可帮助对抗英国冬日的阴沉天气。
此外,冬日喝一些温酒也对身心有益,如东方人的温黄酒、西方人的热红酒都好。中国台湾地区喝的米酒桂圆茶,也有助于活络身体。
小雪节气要特别小心受寒引起的经络病变所导致的关节肿痛、腹肿、疝气、足内翻等不适,多用手掌搓全身干洗澡,直至全身发热,可帮助身体经脉活络。此外,尤其要注意下肢的保暖,下肢容易虚冷者,从小雪起就要养成在室内也要穿袜子的习惯,脚暖全身暖,全身暖经络活。小雪要特别注意脚的保养,用热水泡脚、脚底按摩、做脚部运动等都可。
冬日的热甜汤:小雪节俗
农历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和上元节(农历一月十五日的元宵)、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合称为道教的三元节,因为都在农历的“望”,所以都是月圆之夜。
道教在三元节拜三官大帝,上元节拜天官,中元节拜地官,下元节拜水官。三官大帝的职守是掌管人间祸福,各有其场域,水官大帝以管理水域为主。水域包括水田,台湾地区多水田,所以在下元节的夜晚,当地农民会去水田里祭水官大帝。
民间以尧、舜、禹为三官大帝的化身,大禹因治水而成为水官大帝,民间又派给三官大帝不同的超能力,如天官大帝可赐福纳吉,地官大帝可赦罪,水官大帝可解厄。在天地水三官之中,平民百姓最依赖的是水官大帝,达官贵人则多祭拜天官大帝,除鬼避瘟则求地官最灵。
小雪节气、下元节前后,是最晚的秋收日期,过了小雪,天地闭塞成冬(终),农人忙完一年田里的农事,开始谢秋收、谢平安。台湾各地会举办建醮的活动,酬谢各方神祇保佑农作丰收,各地庙台前也会开始搭台演酬神的戏码。
下元节这一天,亦是消灾日,要特别带红龟粿到庙里拜水官大帝。在泉、漳、客三族群中,保有最多中原信仰的客家人最尊崇三官大帝,因此台湾的三官大帝庙宇多是客家人所建。
进入小雪节气,台湾不下雪,但天气慢慢微寒,又到了可以喝热甜汤的季节了。台湾街头巷尾,不时会看到一些小摊,在冬日中冒着白白的热气,有些人缩着身子坐在摊前吃喝着,走近一看,不少人正喝着热红豆汤或花生汤,脸上露出幸福的表情。
《四季中国》(2019)剧照。
香港人爱喝糖水,台湾人爱喝甜汤,尤其是天气一冷,一碗热乎乎的甜汤下肚,暖胃暖手暖脚又暖心。
最受欢迎的甜汤,目前大概就是红豆汤了。别以为只是红豆加糖煮煮,选红豆可有学问。讲究的人一定要用台湾屏东万丹产的小红豆,煮前要先泡八小时的水,之后用中小火煮六小时,时间的拿捏很要紧,过短则红豆不够松软,过长则太烂太沙,所谓恰恰好,就凭老饕的口感决定。红豆汤可单吃,也有人喜欢加地瓜圆、芋圆,我则是传统派,只喜欢加古早的红白小圆子。台湾人认为红豆性温,适合在冬天吃,而且要吃热的才适宜,夏天就改喝冰绿豆汤退火。
冬天还盛行喝花生汤,闽南话叫土豆仁汤。台湾最好的花生产自北港、花莲、宜兰。煮花生汤也要先泡花生,要比小红豆泡更久,至少要十二小时,之后要煮八小时以上。花生汤要煮到花生仁软绵绵的,整锅汤色白如奶,且浓厚如浆。花生汤配椪饼是台湾本省人传统的早餐,吃时把饼浸在汤内泡软,黏糊糊地吃着,小孩老人最爱这种口感。
杏仁茶则是另一种热甜汤的选择。杏仁茶的制法,除了要泡杏仁,还要用石磨把杏仁磨成浆。杏仁生津益肺,被认为是秋冬补元气的甜汤,加油条的吃法则如台湾人早餐爱吃的热豆浆配油条。
台湾还有一款冬日的热甜汤,可能是西班牙人占据时留下的影响。这种甜汤是用炒焙过的糙米加花生一起制成的米浆,色泽黄褐,口感十分稠密,很像西班牙人爱喝的厚巧克力浓浆,也如西班牙人般会加油条一起吃。
冬日热甜汤中还有一款这几年十分流行的热地瓜汤,这原本是昔日平常人家喝的祛寒甜汤,煮时一定要加姜,手脚冰冷的人一喝就能解决问题。早年在台北冬日爬郊山的人,常会看到农家在家门外煮热地瓜姜汤,不仅可贴补家用,还服务了山友。如今走在冬日街头,闻到地瓜姜汤的味道,就会想到从前爬山的日子。
冬日热甜汤中最令我怀念的就是童年外婆常煮的热福圆茶。福圆就是桂圆,可加糖熬煮成桂圆滋味丰厚的热茶,喝时要加一点点台湾米酒,热气逼出酒香,不会醉人,只会醉心。卖热福圆茶的商贩早年常见,现在却多消失了,这跟桂圆和米酒的成本都变贵了有关。但我只要闻到福圆茶的味道,就会回想起外婆冬夜在厨房煮米酒桂圆茶的身影。
本文选自《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韩良露
摘编/何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