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市税务局:编艺出圈 小草实现大传承

在过去,东北有句话叫“关东三大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乌拉草质地坚韧、细长柔软,且有除味祛味、抵御真菌的功效,早年间在与传统草编技艺结合之后,以制作草鞋、床垫、枕头等生活用品的形式流传下来,形成了极具地域性、实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草编艺术。

11月9日,一家民间工艺品乌拉草编织公司在临江市桦树镇注册成立。据了解,公司之所以选择在此落户,是因为方便取材。临江市桦树镇地处长白山余脉,群山环绕、河网密布,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地理优势,这里的乌拉草韧性十足、清香扑鼻,是不可多得的长白山优质乌拉草。

国家税务总局临江市税务局第一时间关注到企业的注册信息,预判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涉税需求,上门开展“开业第一课”,帮助非遗企业扫除税法盲点、办税要点、操作堵点,顺利度过新手期。

走进桦树镇东小山村乌拉草编织作坊,成捆的乌拉草在经过梳理、浸水、软化等二十道工序后,具有了较强的韧性和可塑性,随后盘捻成绳或辫,进行作品编制,最后着色完成后统一晾干。该企业法人隋官芬在介绍之余笑着说道,“公司刚开业没多久,我们就接到了一笔两万元的订单,除了加班加点的赶制商品,在发票开具上也让我们犯了难,还没等我们先求助,税务部门就主动上门来辅导操作,帮助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笔生意,来了个‘开门红’。”

随后,非遗传承人隋官芬向税务干部展示起乌拉草编织技艺。“这草编,讲究的是心细如发,手巧如织。”隋官芬边说边演示,只见柔软的乌拉草在她指尖跳动,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精巧的草笼便初具雏形。草编,一半是手艺,一半是守艺,编织工艺源远流长,历经百年传承,但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的特点,这门手艺正渐渐被工业化取代,乌拉草编艺的传承缺乏新鲜血液一直是隋官芬最担心的问题。

“传统编艺想要‘破圈’获得新流量,就必须推‘陈’出新”。隋官芬说道。目前,隋官芬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生活用品的编织,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将编艺与现代工艺品结合,创造更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产品,从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动物摆件,到朴实有趣、生动形象的装饰画。现在,乌拉草编制品从“草根”慢慢变成了大家眼中的“潮品”……

接下来,临江市税务局将持续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立非遗保护团队,主动走访非遗企业收集其创新发展方面的堵点问题,在非遗转型升级的路上有针对性地提供税费政策支持,用税务人的“初心”守护好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林俊宇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