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闫妮,就像在听表演课。
《小巷人家》里那些已经或还没被发现的闪光细节,她轻声细语,一一拆解:黄玲和宋莹(蒋欣 饰)分别的戏份,她主动让蒋欣捂自己的眼睛,是模拟儿童做游戏“猜猜我是谁”;批评女儿筱婷(关晓彤 饰)私自领证结婚的一场戏,她设计了背过头吹口琴的画面,以此道出黄玲对女儿不知如何表达的爱;而在婆家被欺负的戏份里,她给下厨的黄玲加了一个“打鸡蛋”动作,表达她内心“以卵击石也要击”的态度……
闫妮讲得很认真,说到高兴时,语速也是慢慢的,“她身上有一种韧劲,有柔有刚,很有力量”。她更忍不住调侃大家夸她“微醺”的精神状态,“黄玲跟我有相似的地方,该醺就醺,该醒酒醒”。
从《武林外传》的“佟湘玉”,到《小巷人家》的“黄玲”,这些年闫妮尝试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色。她形容自己一直有创作的欲望,“我现在这个年龄也是我创作一个很好的时间。如果有机会,我还希望能去演更多的角色,奉献给我爱的观众”。
“黄玲跟我以往别的角色不一样,一开始,我对这个人物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最初和导演张开宙讨论人物时,闫妮曾以为这是个性格强烈的角色,“因为当时导演说首先要把黄玲定下来,我想我身上也有很多的技能(适合)”。
但越是读剧本,她越是觉得并非如此,这是一个勤劳善良、默默隐忍的传统妇女,也是一个有韧劲、有力量的角色。“我慢慢才悟到,黄玲这个人物是很难演的。她的很多东西都在内心,那观众怎么看到这个人物的内心?你怎么才能传达出去?那就需要分寸感,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一个考验。”
这种分寸感,表现在许许多多的细节里。
比如黄玲去找婆婆要钱的一场戏,婆婆(迟蓬 饰)塞了一块糖在她手上,但她把糖放在手上把玩了半天也不打开,面对公公的责难依然有理有据地坚持自己,“那场戏,我去的时候就感觉是进入一个‘打仗’的状态。我当时和迟蓬老师还设计,这块糖就当‘糖衣炮弹’,我就是不打开,是因为我一定要达到我的目的”。
而在争取到自己的利益后,黄玲还要下厨给一家人做饭。为此,闫妮主动提出加入一个“打鸡蛋”动作。不同于一般主妇打鸡蛋“啪啪”两下的利索,为了震慑丈夫庄超英(郭晓东 饰),闫妮选择了慢悠悠地打,是一种“以卵击石也要争”的态度。“啪,一下,啪又一下,我就是要告诉他,我是这样的人。那个节奏每一下都能打到庄超英的心里,这就是一场戏把黄玲的性格讲出来了。”
还有邻居吴姗姗(周洁琼 饰)出嫁的戏份,黄玲坚持没有开门道贺,反而在房间里默默的吃面。“那边珊珊嫁给厂长的儿子,这边黄玲不开门,她想的是——在这个大喜的日子,我黄玲让你吃了一个闭门羹”,闫妮笑说,那场戏她一直在大口吃面,甚至用筷子插着鸡蛋吃了好几个,“这也代表了我想说姗姗家的吃相很难看,这也是黄玲身上的一种幽默感吧。”
闫妮感慨,她希望展现出黄玲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一面,同时也要精准地“提炼生活”,“我觉得她不是平淡,而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气质,越平静越深沉。这是她的魅力。她进退得当。不管是对那个时代还是现在的人,每个人都会有困境,而黄玲有一种勇气,让人能够借鉴、受到鼓励”。
角色能被观众认可,用心能被观众看到,对演员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
《小巷人家》播出期间,闫妮记住了这样一条观众留言:“闫妮的这种演绎,无疑会被一些观众不理解,显得不那么出彩。但是闫妮没有因为想获得观众的喜爱,而牺牲角色的合理性,这才是演员。”
杀青时,闫妮在现场大哭了一场,她觉得自己真正找到了黄玲,“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我一直在困惑和寻找中。最后我塑造的黄玲,从闫妮的表演(能力)来讲,我觉得是有进步的”。
在闫妮看来,这是一个互相成全的剧组:她和蒋欣现场常常会“抱一抱”,是天然就有的化学反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比我高,我感觉她是我的一个依靠,在一起就感觉很亲”;而导演张开宙给出的提示,也让她觉得有审美共鸣,“比如黄玲见到儿媳妇的戏,导演说一定让我最后一个出门,我当时就觉得我有长辈的姿态了,又有一种对晚辈欢迎和亲切的分寸。那个戏很少、很小,但演出了另外一种感觉”。
平时总被网友调侃“有松弛感”的闫妮,其实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琢磨表演上。她时不时会反思,有的戏或许“稍微过了”。比如小小林栋哲照抄《我的爸爸》的作文,黄玲笑得直不起腰,这是人物跳出常规的一笔。“我记得当时剧本上写的是,黄玲遇到宋莹之后,要多笑。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能让另一个人笑,说明这个人是真正让她难忘和快乐的。那几场戏我回想是稍微过了一点,但我觉得黄玲有时也需要跳出原本的框架,人生一定有变奏曲。”
“从《武林外传》出来,我一直希望能把有喜感的、幽默的东西传达出去。比如黄玲到宋莹家看到她哭,我就加了一句台词,‘你把栋哲放到张书记家,是不是晚上回来也哭了?’”闫妮说,喜剧就是把真实戳穿,“那一刻宋莹破涕为笑,她们俩的气氛就不一样了,自然而然地进了一步。其实没有真正的悲剧和喜剧,都是喜中带悲、悲中带喜的。”
生活中,闫妮和黄玲一样,是个支持孩子的选择和梦想的人。尤其是女儿邹元清也成为演员之后,她更强调彼此交流,“我很愿意跟年轻人在一起交流。我觉得我们是一个互相的分享,她会给我讲很多年轻人的分析,我们俩都能有话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