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1月22日电(田策、罗明强)初冬时节,走进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仁让里乡后沙洼村的小牛牛家庭农场,金黄的玉米垛散落在休耕的地块上,宣告着一年的丰收;初长的冬小麦缀出点点绿意,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位于冀南平原的后沙洼村,因多沙地、多凹地,曾被称为沙凹村。过去,因地力条件差,种地投入产出难成正比,村里土地多有撂荒。现在,后沙洼村通过整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在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同时,让村民们得了闲、挣了钱。
“原来人们不愿意种地。”农场负责人牛中建解释说,一是因为地力薄,打出的粮食还不如流的汗多;二是地势不够平整,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法,容易导致高处旱、低处涝。
“但一亩地没效益,不代表百亩地也没效益。”牛中建说,随着规模化种植摊薄应用成本,新技术、新设备都安排上了。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玉米“一喷多促”绿色防控技术……为解决灌溉问题,牛中建还为部分地块安装上了喷灌设施。
“成规模才能种得细,种得细才能有收益。”牛中建是有底气说这句话的。今年,他流转的800余亩地,玉米亩产达到了2000斤。他还种了数十亩的油葵、花生、杭白菊,靠着植保无人机等设备精细化撒肥施药的“加持”,均喜获丰收。
“粗算了一下,今年种地利润能有30万元。”牛中建笑着说,明年打算购置一台刮地机,把地再平整一番。
“像牛中建这样的种植大户不在少数,他们少则流转百亩地,多则流转千亩地。”后沙洼村村支书申月广介绍,后沙洼村有耕地4000余亩,是全县最早实现整村土地流转的行政村。一亩地的流转金为850元,仅此一项,后沙洼村村民收入就有300余万元。
流转了土地的村民不仅靠流转金养住了“嘴”,还解放了“手”——不再被几亩薄田“捆住”,得了闲的村民去合作社、家庭农场打工,每天都有上百元的收入。
“现在包地的多了,用工需求也变多了。村民得空了会去采金银花、采药材、烘干菊花。刮风下雨可以歇着,一年也就忙几个月。”村民韩建伟说,他将十几亩地流转出去后,靠着帮周边农场开农机,一年能增收四五万元。
小雪初临,土地将冻未冻。漫步后沙洼,总能听到沉闷的嗡嗡声。“村里正在建设蟠桃温棚,嗡嗡声是施工队在钻孔操作。”申月广介绍,钻孔完成后即可安装立柱、搭建骨架、覆盖棚膜。今年,仁让里乡利用争取到的370余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在后沙洼村规划建设50亩蟠桃温棚和一个研学基地。项目投入运营后,收益将按一定比例返回给村集体用于乡村建设。
“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引导其他村子整村流转土地,充分发挥集中连片土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以后沙洼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前沙洼、辛章、九柳等9个村,以点带面,成片发展设施农业、中成药种植、订单农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仁让里乡党委书记赵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