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转型养老院,年轻人不生娃了,老人成了孩子

全文3162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年轻人不再热衷生育,幼儿园正逐渐转型为养老院或康养中心,如广州、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地。

022023年全国仅有902万新生儿,创近年新低,同期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达15.5%。

03由于养老负担加重,东北地区的养老压力尤为突出,老年抚养比快速上升。

04然而,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城乡老人的需求共同点在于需要健康、吃饭和消磨时间。

05社区养老成为新的养老模式,倡导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胡群下楼的时候,看见小区侧门迟迟未开学的幼儿园,居然改建了。


走近一看,旁边贴着告示,社区康养服务中心即将于下月开业,政府补贴,欢迎携家中老人洽询。


这已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消息。从广州到北京,上海到成都,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正在悄然转型。同样的地盘,有的叫敬老院,有的成为康养中心,有的干脆拆除重建。


曾几何时,一个社区有没有名牌幼儿园,是新人家庭选择居所的重要参考。彼时的家长,年轻气盛,挤破头要把孩子送进好园所。


如今,童声渐稀。曾经孩童嬉戏的欢乐园,正在为另一个时代让路。



01

年轻人不生娃,

幼儿园陷入倒闭潮


幼儿园正在接连倒闭,因为生源不够——年轻人不生娃了。


数据勾勒出了这个寒冬的轮廓:2023年,全国仅有902万新生儿,继续创下近年新低。


从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短暂回升,到2021年三孩政策落地,新生儿数量始终在下滑。七年间,从1883万降至900余万,腰斩式下跌。


同期,老龄化的拐点到来。65岁以上人群规模从2014年的1.39亿,增长至2024年的2.17亿,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从10.1%上升至15.5%。


图片


今年的出生数据暂无,但预期不会改善很多。因为,有生育任务的基数正在迅速缩小。根据民政部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同比2023年的392.8万对,继续少了约百万人。


没人结婚,何谈催育。影响正在蔓延,首当其冲的,是妇产科。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浙江省江山市中医院、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相继关停产科服务。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未来几年,我国育龄妇女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400万人。


而受影响更深远的,是全国数量庞大的幼儿园设施。2014-2017年,短暂出现的小型生育潮,伴随高消费的教育文化,曾推动幼儿园修建增多。


“今年9月开学,我们班是小班,只有8个新生。当年姐姐家孩子入学的时候,都是25个起步。”成都市成华区宝妈谢静表示,“我感觉,园长和保安大哥都比报名时看着热情许多。”


近20年的学前教育数据显示,2015年后,幼儿园的入学人数开始快速下滑。从2015年的2008.8万人的高点,跌至2023年的1181.2万人。降幅与出生人口的数据保持一致。


图片


幼儿园数量的扩张从2021年止步。截至2023年,两年间,全国少了两万余所幼儿园。


作为一种市场投资,如果你的潜在用户规模每年都减少10%-20%。你肯定不会看好未来五年的行业发展。


再加上,近五年,国家大力推行普惠性幼儿园转型,即控制民办“高档”幼儿园规模,转为财政扶持、收费公道的幼儿园。这对于老百姓是好事。不过,幼儿园投资者,就意兴阑珊了。


因此,幼儿园数量减少,是大势所趋。


特别是对于中小城市——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中,出现幼儿园数量减少的城市比例约三分之一,而在四线和五线城市,相应的比例则高达88.9%至92.3%。


图片

 


02

养老负担,东北最重


幼儿园关门,而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与日俱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东北的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辽宁的老龄化率高达21.1%。黑龙江与吉林分别为18.8%与18.7%。川渝和上海的形势,也较为突出。在这些地方,每5个人中约有1位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人多、孩子少,意味着老年抚养比快速上升。以辽宁为例,老年抚养比从2005年的12.9上升至2023年的30.6,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照顾30位老年人。上海和重庆的数据也分别从16.0和15.1攀升至28.2和27.6。


图片


这里的照顾,不限于实际的敬老照料,而是需要年轻劳动者承担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开支。数量一高,地方财政支出就比较大。


但养老资源的配置似乎未跟上这一变化步伐。


近五年,全国养老床位整体呈现减少趋势。2023年,每千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7.7,低于2019年的30.5。


2023年与2019年相比,多数省份的人均养老床位数都有下滑。浙江的降幅最为显著,达到52.3%,广东和四川分别下降23.8%和23.7%。


图片


人均养老床位的下降,首先源于老人规模增长。其次,跟服务与需求的错位有关——老年人对养老院心有顾虑,关心价格也要求服务,而两者很难兼得。因此,床位数量不多,可能是因为老年人本就不想去养老院。养老机构总体扩张不大,且床位空置率较高。


床位数作为表象,更深层的问题是养老方式的选择。


202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九成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主要原因是希望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其次,也有“身体条件允许”“家里人能够提供照顾”等因素考虑。


这跟中青年面临的生活压力有所冲突。调查显示,47.6%的老年人由子女照料,45.5%由配偶照顾,两者相加超过九成。


图片


年过50,胡群已送走家中二老多年。尽孝虽是职责,但她也坦言,对于当下的独生子女而言,未来要面临的“带老”压力会更大。


她们这辈人,好歹有兄弟姐妹相互帮衬,而“卷”到极致的青年社会,独来独往,很难有完美尽孝的机缘。


这意味着,居家养老,是当下的主流选择,但不是长久之计。



03

当老人变成“孩子”


因此,新的养老模式,倡导社区养老,也可视为一种“半养老”模式。


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多叫作“社区康养服务中心”,通常提供上门服务与全天托管服务。老人通常还是住家里,只不过白天,在临近的社区养老设施里聚会、打牌、锻炼、吃饭。


因为设施需求差不多,招不到孩子的幼儿园顺理成章变成养老中心。据重庆民政局公众号文章,当地高新区裕安可艾幼儿园的活动室,就改建成了养老服务站。园长表示,2021年起,幼儿园就没招满过,三层一直属于闲置状态。


数据显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从2014年的5.9万个激增至2023年的36.3万个,增长超过5倍。同期,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仅从3.3万增至4.1万,规模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养老压力,主要靠社区养老服务纾解。


图片


对于中年人来说,老人和孩子也没什么区别。当年带孩子上幼儿园,如今年迈的父母也需要“托管”。


谢静的妈妈,便逐渐接受了这种形式:“一开始她也拒绝,说自己好手好脚的为什么要去。但她听说麻友们都要去那边打麻将了,就跟着开开心心过去了,中午饭直接在社区食堂吃。有时候我下班回来,她还玩到没来得及煮饭。”


城市如此,但社区养老的普及度仍存在城乡差异。首先,农村养老机构修建较少。其次,农村老人的需求更迫切。


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农村老年人对于基础养老服务的需求普遍高于城镇。例如,“上门看病”需求在农村达到36.2%,“陪同看病”为17.1%,这都明显高于城市需求。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农村留守老人多,失能老人多。子女外出务工后,老人的照料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但农村的养老服务供给却远远跟不上。


总体来看,城乡老人的需求共同点在于,需要健康,需要吃饭,需要消磨时间,不管哪种养老形式。


生命的两端,都需要搀扶。这也改变了年轻人的处境:可能不再热衷生育,但赡养责任如影随形。


“去社区康养中心找妈妈,然后叫她回家的感觉特别有意思。”谢静表示。


“走进去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当年妈妈来接我的场景。如今,我也要在这里接送她了。”


谢静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图片

作者丨鹿鸣

设计丨鹿鸣

编辑丨郝库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