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自然博物带好一个班,办好一所学校?来看看这位校长的教育故事

在早年的一篇教学随笔中,张卫东写道:“‘小朋友们,我看大家今天心情很好,穿得都很漂亮,我向大家宣布一项重大的决定……’‘老师,是带我们出去吧?!’不少孩子禁不住叫出声来,他们是多么地了解他们的老师呀。‘老师要带同学们欣赏一种漂亮的植物!’”这样的场景,是张卫东将“自然”融入教育教学的一个缩影。多年以来,他走到哪里,就把深厚的自然博物教育情怀和独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带到哪里,孩子们喜欢跟张老师一起“玩”,众多志趣相投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开启了别样的教育人生。


如今,从教近40年,担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东小学校长9年的张卫东,依旧乐此不疲。让教育的种子自然生长,是他不变的初心,也是他多年一线教育实践的最好注脚。


图片

全县唯一的专职自然课教师


谈及自己的专业选择,张卫东认为首先归功于少年时期广泛的科普阅读。那时的他是南通县石港新华书店的常客,对郑文光、叶永烈、肖建亨、童恩正等名家的大作如数家珍。有一本叫《生命的秘密》的小书,张卫东爱不释手,虽然对里面的科学原理一知半解,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啃了下来。“我当时就想,在生物学方面,我是不是可以有点发展和追求。”初中生物老师孙德华的课讲得生动有趣,举手问答之间师生互动频繁。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上优秀教师的悉心指导,张卫东在生物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中考生物他拿了全校唯一的满分。张卫东说:“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在百年名校如皋师范学校学习期间,通扬运河南岸的江南名园水绘园,是张卫东和老师、同学们开展植物学研究和田野考察的基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基本确立,有关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先后颁布,初步形成了科学素质教育目标,统一完善的自然科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1987年中师毕业分配之际,南通县实验小学提前“锁定”了优秀毕业生张卫东,学校安排他担任专职自然课教师。直到有一次参加全县教师培训,他才知道自己是全县唯一的专职自然课教师,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在张卫东心底油然而生,“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努力工作,做一个好老师。”


图片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自然课是“副科”,没有学业和成绩的压力,加之宽松的教学氛围,青年张卫东凭着一腔热情,尽情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想象力。职业生涯的第一堂自然课,张卫东安排了一个入门性质的实验活动。看到火柴在充满氧气的玻璃瓶里绽放出炫目的白光,孩子们“哇”声一片;在实验水槽里自己动手“驾驶”潜水艇模型下潜和浮起,孩子们体验到了浮力的神奇。“表演”之外,张卫东讲起了科学家故事和科幻小说情节,学生们一下就被“抓”住了。“我就是想让孩子对这门课感兴趣。”


自然博物教育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通过设计和实施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张卫东以满腔热忱开始了自然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他自己动手建了一个标本室,甚至把自己养的蛇带到课堂上。当年的学生朱晓张说:“大家对动物标本都很感兴趣,当时我连什么是标本都不知道。”张卫东发现,自然课的知识、观察方法、户外活动,对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有积极的效果,学生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他鼓励学生把自然课上的观察和收获写下来,形成科学考察记录、小随笔和小论文,一些优秀的作品得以在报刊发表。“孩子们应该有机会讨论对生态问题的见解,调查有争议的问题,吸纳不同的观点。”


开展户外教学活动会有很多困难,如何带领精力充沛的孩子顺利地开展活动?张卫东欣赏《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作者、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的观点:少点说教,多些分享。他十分重视积极参与和团结合作,要求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张卫东认为,如果你能一直很快乐并充满热情,孩子们自然会被吸引。他带着学生骑车出游,举行中秋户外晚会,到河里游泳……胡霞在西亭镇中心小学上学时,张卫东是班主任。在她眼里,这个老师不喜欢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跟别的老师不太一样。另一个学生朱晓张则回忆说:“有一天晚上,张老师带着我们班几个同学在田野里观星,我们跟着老师学会了分辨星座、辨别方位,真的非常快乐。”


90年代初期,张卫东服从工作安排做了语文教师并担任班主任,还兼着自然课的教学任务。“主科”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身份,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和更广阔的教育实践空间。随着“玩”得更加丰富多彩,张卫东的自然博物教学观悄然成熟并注入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他的教育实践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课程,而是融会贯通于课堂内外,在科学课、语文课或者班队活动等多种场景中灵活开展。张卫东还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搞“勤工俭学”,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间挖荠菜、收集蟾酥,换来的钱用来买书,充实班级“图书馆”。他说:“这不就是现在我们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吗?”


一次主题为“油菜花开”的示范课上,张卫东拿了两株很高大的油菜植株走进课堂,并以“油菜花开”为谜面,请学生们猜谜,而谜底就是金田,藏在这堂示范课所在学校“金田小学”的校名里。他跟孩子们分享和诵读以花草为主题的诗词,频繁互动和有效探究层层推进,跨学科知识交融让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极高的专注度和参与度,课堂氛围轻松热烈。这一切,都让示范课现场的教师们大开眼界。二十多年前,学科融合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已经成为张卫东的实践自觉。


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以培养科学素养为育人目标的科学课进入课堂,科学教育由自然常识课提升为首重科学探究的综合科学课程,张卫东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他尝试开设“自在博物”影视课程,打开孩子们的视界;教孩子们使用“植物智”“形色”“ 生物记”等生物学应用软件,按图索骥,边走边“扫”边学;支持“南通生物脸谱”App的研发工作。近年来,张卫东一直关注着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他希望把最新的技术引入课堂,带给孩子们更具未来感的学习体验。张卫东说:“科技助力自然博物教育,应该成为一种趋势。”


图片

教育,在自然的校园自然发生


2015年,张卫东调任兴东小学校长。青年时代的张卫东被同事称为“张绿色”,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机融合的绿色教育办学主张跟着他来到了兴东小学。兴东小学位于南通市通州区兴东街道,是一所乡镇小学。红底金色的校训牌正对着校门——正德厚生。校训牌下方的“每周一绿”花草展示区、校园主轴线两旁的植物展示窗、教学楼大厅的“和韵壁”——《中国珍稀生物分布图》、综合楼廊柱群上的保护动物图鉴、“不笼养野鸟,彼在牢笼,尔图愉悦,何乐之有”等直抵人心的“醒世恒言”,无不在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在流动博物馆里,风筝展、种子展、农具展、航空模型展、航海模型展轮番举办;在百草园里,香附子、天胡荽、车前和枸杞等中华本草错落有致。


图片

张卫东(右一)和特邀辅导员指导学生观察香堂芋长势


自然育人,首在课程。兴东小学研发了以“自然博物阅读”“护生画艺术欣赏”等为代表的校本特色课程和西亭状元、观赏植物、蝶文化、南通非遗文化等10余种校本课程纲要,帮助学生认知自然生态,培养探究能力,得到自然滋养。在“张剑彬动物小说精读”课上,孩子们回顾自己印象最深的小说段落,讲述自己邂逅海洋动物的故事,围绕“如何理解动物之间的情感”“如何保护与关爱动物”等议题争相发言;在“护生画欣赏”课上,孩子们通过观摩和临摹,领略丰子恺先生的艺术审美,感受关怀自然与尊重生命的理念价值。


在张卫东看来,学校要保留一方自然生态的土地,让学生看冰河解冻,观小草破土,迎枝条返绿,让温和的风与柔情的雨润泽每一个生命。2015年6月,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在学校植物园内发现了一株形态酷似兰花的不知名植物。经师生共同比对研究,确认该植物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绶草,地方电视台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学校将绿色教育延伸至校外,联系设立校外博物教育基地,定期组织“绿精灵”自然科学社团开展实地考察和学习。


以“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为参照,张卫东把自然教育概括为立足自然、关于自然并为了自然的教育,他认为自然博物教育不仅是博物,还要怡情、养性、激趣、积习。学校西北角的10亩农地,成了他和同事们建设生态校园的实验场:保留农地里一块小池塘的湿地生态风貌,加装护栏,塘边种植果木,放养水禽,定名“月牙湾生态果园”;把其他地块建设成“向阳河生态农场”,农场按学校班级建制划分为24块责任田,责任到班,综合利用劳动课、班队课、课后服务等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农事劳动。张卫东重视积极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励学生,让大家感受团队的温情,获得长久的前进动力。学校遴选有农事经验的教师担任农事指导志愿者,师生一起研究种什么、怎么种,一起做好田间管理,一定比例的收成上交学校,用于举办丰收节活动,其余部分由班级自主分配。通过参与“责任田项目”,孩子们获得了从农地到餐桌的全过程劳作体验,感受了土地的芬芳,了解了四时的节律,品味了收获的甘美。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兴东小学被评定为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张卫东相信,校园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的心灵就会是什么样的。


图片

教学相长,让教育更美


时间一长,张卫东的自然博物教育情怀和课程教学小有名气,在南通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在教研交流活动中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后辈。他却说:“我能力有限,只能尽量带着大家一起干。”何振锋就是他带出来的业务骨干。起初,何振锋是兴东小学的语文教师,兼职教科学,旁听了几次张卫东的示范课之后,他深感科学课大有可为。担任专职科学教师后,何振锋经常得到张卫东的指点,他很快进入角色,并未经历从“主科”转岗“副科”的不适。


当下中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师资相对薄弱,真正有志趣的专业教师尤为稀缺,教师探究实践的专业技能亟待提高,家长对科学教育的认识与重视不足。科学课准备工作繁杂,课堂实践要动手操作,要突出自主探究,要观照若干个知识点,一线教师容易对“便捷易行”的授课方式产生依赖。在引导

青年教师成长方面,张卫东坚持“想爬多高的楼,就给他搭多长的梯子”。他鼓励年轻教师大胆实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注意呵护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和表现的主动性。科学课的标志性动作是探究,探究到位了,科学课就到位了。为此,他长期坚持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课程的一线教学,推动科普大篷车进学校、“科学家进校园”,带着区里的年轻教师到自然生境里做野外考察;建立所在街道“雏鹰卫士别动队”,带领师生参与农田秸秆无害化处理和植树护林;化身“河道保洁员”协助河道治理,走进乡村指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


经常有学生到学校、到家里来看望张卫东,找他聊天,其中很多并不是张老师的“嫡系”学生,而是小学时候生物兴趣组的孩子,跟张老师一起“玩”科学、“观”自然的美好时光让大家念念不忘。“环境教育课常常需要激活儿童的所有感官,是不适宜于长时间室内讲授的。今天的气温已经相当高,颇有些初夏的味道,与这时节有些不相宜。我和孩子们排了长队,一路上说说笑笑直奔张謇公园。”回顾当年的教学随笔,张卫东觉得自己年轻时的工作方式相对更洒脱更写意,有很多灵机一动或者偶然的东西在里面。


如今,曾经的小学生朱晓张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化学科学家,也是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博士生导师,谈及自己带学生的经验时,他强调:“当学生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很强的。”在南通市通州区金洲幼儿园里,园长胡霞在大雨天带着孩子们到户外做美术活动,和孩子们一起从种植蓝草开始学习制作传统蓝印花布、从孵蛋开始养育小鸡小鸭、倾听大树的心跳。在自然中学习,用自然的方式,学习成为自然,是她近30年学前教育工作中一以贯之的“三自”原则。胡霞深情地说:“老师带给我童年的愉快记忆和对我整个人生的影响,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会讲给自己的孩子听,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




—  END  —


来源 | 《教育家》杂志2024年11月第1期,原标题为《张卫东:让教育的种子自然生长
作者 | 胡鹏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