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茶桌仔:人们为什么都爱走红毯?

金鸡奖落户厦门第6个年头,首次对公众开放红毯。这是金鸡的一小步,却是厦门的一大步。

  从开放这几天来的情况看,每天都有不少人前往拍照,甚至下雨也挡不住人们的热情,一些人还是远道而来专程打卡。我们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爱跟这只金鸡合影?为什么都爱走红毯?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鸡——

  红毯上的这座金鸡雕塑高6.91米,底座直径1981毫米,象征金鸡奖创始于1981年,堪称“时代造像”。它是金鸡奖奖杯的放大版,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于2019年设计。也正是2019年,厦门和金鸡开启十年相伴之约。

  这也不是一段没有故事的红毯——

  金鸡奖创办后十余年,均是先评奖再举办授奖大会。1992年的授奖大会,颁奖成为独立环节。这一年,台湾同行参访,发现金鸡奖“缺乏仪式感”,建议设立红毯仪式、影人正装出席和现场揭晓奖项,之后才逐渐形成今天这一风尚。

  红毯、华服,明星、大咖,奖杯、典礼。仪式感的内核,是“制度美学”。

  制度美学之大成,乃是国家荣典。金鸡奖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奖项之一,代表着国家电影荣誉,成色十足,金光闪耀。其严肃性、权威性、导向性和荣耀度,远非社会上其他各种电影奖可比。

  市民百姓爱走红毯,正是乐于分享金鸡奖的制度美学光晕。明星云集,盛典华彩,人们通过视频观看,仪式感扑面而来。走秀打卡,辉煌重光,观众通过回访重游,仿佛又将“彼时彼地”带到“此时此地”,以“在场性”实现情感共鸣。

  影星粉丝爱走红毯,想法可能更直接,就是跟着“爱豆”打卡,“超时空同框”。粉丝在社交媒体晒出“同款”照片,还会触发“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奇妙心理,引发越来越多人打卡,进而形成网红效应,自然来之者众,乐此不疲。

  开放红毯,可谓厦门打造“全年金鸡、全城金鸡”的创新和亲民之举,大大拉近金鸡和普罗大众的距离,使金鸡不仅是电影界的盛会,更成为厦门市民乃至各地游客都能走进的电影空间、都爱分享的文化符号。我们也期待,厦门在塑造金鸡超级IP方面有更多创新。就拿走红毯来说,能否借鉴科技馆等运营经验,运用AR等数字化技术增加互动性和网红感;又或是,将其开发为影视旅游项目,设计特色文创产品,进一步赋能文旅产业,让“金鸡”孵出更多“金蛋”。

(文字:杨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