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11月22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小鱼儿,回家啦。”工作人员与市民代表打开袋子,一尾尾鱼苗通过放生平台集中放流进入滇池。11月21日是世界渔业日,昆明市滇池度假区管委会在大湾金线鲃栖息地修复工程投放点开展滇池土著鱼增殖放流活动,滇池特有旗舰物种滇池金线鲃和滇池土著种云南光唇鱼共计1.5万尾回归母亲湖的怀抱。
放归的鱼苗(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滇池金线鲃是滇池特有鱼种,位列“云南四大名鱼”之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使得滇池金线鲃从滇池湖体逐渐减少,至20世纪80年代从湖体消失,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007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育技术突破,2009年起开展滇池的增殖放流。
放归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本次开展增殖放流的大湾龙潭,曾与滇池湖体相连,滇池金线鲃需洄游到龙潭繁殖产卵,鱼苗又回到湖体觅食生长,因各种因素影响,龙潭与湖体失连,滇池金线鲃无法洄游产卵,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如今,通过栖息地修复和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的增殖放流,实现了龙潭与湖体互联和土著鱼类种群重建。“大湾金线鲃是冷水洞穴鱼,金线鲃栖息地修复项目建设时就充分考虑了物种的习性,专门设计了藏于地下的洄游暗道,鱼类可通过洄游暗道、布水堰、明渠等,自由往返于滇池和大湾龙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爱介绍道。
滇池金线鲃鱼苗(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工程师杨姣姣表示,湿地建设作为滇池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湿地建设和管护等措施,昆明市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且喜清水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苦草、轮藻、马来眼子菜、穿叶眼子菜等重现滇池;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白眉鸭、彩鹮等9种以上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现有鱼类26种,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泥鳅、侧纹云南鳅、银白鱼、云南光唇鱼等6种土著鱼类得到恢复,滇池特有种——滇池金线鲃的濒危状况得到缓解。
昆明市政协、市滇管、林草、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和度假区相关部门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