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宗校是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黄石坎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自2001年上任以来,他始终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村民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他的带领下,黄石坎实现了华丽蝶变,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尤其是今年,村里更是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成为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样本。
为民解忧
自来水通到家,水泥路修进村
黄石坎的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水资源分布不均,用水曾经是村民生活的“头等难事”,个别村民为了抢水甚至破坏供水管道,矛盾时有发生。
“用水问题必须解决!”2005年,在逄宗校的积极争取下,黄石坎实施了“一户一表”改造,让家家户户可以独立用水。从那时起,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用水发愁了。
用水问题解决后,逄宗校的目光又转向了村里的道路。“以前村里道路是石子路,晴天尘土飞扬、下雨泥泞难行,村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路真难走’,我听在耳里急在心里。”逄宗校说,他带领村“两委”成员不懈努力,终于将村里的石子路升级成水泥路,“看着村民们走在干净平整的路上,我心里舒坦多了。”
黄石坎三面环山,一面紧邻车流密集的204国道,村民出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增强村民安全意识,逄宗校定期组织志愿者通过宣传栏、大喇叭、文化墙等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还定期开展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增强村民们的应急能力。2013年,在逄宗校的牵头下,黄石坎打造了全区首个村级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并在几年后将基地升级为交通安全易站。这里不仅有模拟驾驶、酒驾体验等设施,还有供小朋友们使用的交通安全知识答题机、交通安全模拟小游戏等。该村还经常组织小朋友们走进交通安全易站参观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2022年,逄宗校又推动建设了一座交通安全主题公园。公园里设有交通安全知识板、大型运输车辆避险模型等设施,让村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沉浸式学习交通安全知识。
不仅如此,逄宗校还建立了“安全一本账”,详细记录村里开展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和交通事故案例,并绘制了“道路交通安全精准预警图”,标注重点路段和高危人群,确保安全劝导精准有效。在逄宗校的不断努力下,村民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
巧解纠纷
用好“情理法”,解群众“心结”
逄宗校始终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原则,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乡村治理赋能。在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以情理为桥梁,通过“情”“理”“法”相结合,努力打通纠纷“症结”,解开群众“心结”。
几年前,村里的两户村民因排水问题发生口角,最后激化为肢体冲突,其中一户村民眼部受伤,自此两家彻底结下了仇怨。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逄宗校没有回避,他主动联系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法律顾问,一起上门调解。在调解过程中,逄宗校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劝导双方冷静面对问题。他将“情”“理”“法”有机结合,全面分析问题,最终帮助两家人找到了共同认可的解决方案,成功化解了两家的矛盾。
“逄书记既讲法理,又讲道理,还讲感情,不愧是我们的主心骨。”村民们对此赞不绝口。在黄石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家庭矛盾,只要有问题,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逄宗校。
“矛盾纠纷无小事,我们必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调解工作。”逄宗校常这样告诉村干部。对他而言,解决矛盾纠纷不仅仅是简单的息事宁人,更重要的是彻底打通症结,让群众心服口服。自逄宗校上任以来,村里从未因村务处理不当而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法治护航
从“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
“村里的矛盾不仅要化解,更要预防。”逄宗校常说,“解开一时的疙瘩是治标,让村民懂法、守法才是治本。”
为了让法治意识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逄宗校在村庄治理中大胆探索,推动“德育+法治”双管齐下。他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法律知识,让法律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同时,逄宗校牵头组建了一支法律工作团队,培养了一名法治带头人、三名法律明白人和三名矛盾调解员,将化解矛盾的力量延伸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法律明白人都来自村民,村民遇到问题都愿意找他们聊,很多矛盾刚萌芽就已经化解了。”逄宗校说。
此外,逄宗校还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活动,针对具体问题“对症下药”。今年,他带领法律工作团队入户调解了30余起矛盾纠纷,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温暖了村民的心。
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黄石坎经合社逐渐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村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他们常说:“心里有了法,踏实!”
20多年的坚守,逄宗校用实际行动带领村庄实现了华丽蝶变。谈到未来,他说:“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接下来,我会带领‘两委’成员继续提升村庄治理水平,为打造和谐美好的乡村贡献力量。”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