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上学”门诊火爆!这回怪不到校外培训头上了

近日,一张拍摄自北京儿童医院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拒绝上学”居然还能专门开设门诊,这一发现让众多网友倍感新奇。

图片

这个门诊自开设以来,每天都人满为患。在“拒学门诊”,医生们听过五花八门不愿上学的理由:有的孩子一进校门就四肢僵硬、心跳加快、冒冷汗,而一旦离开校园,症状便神奇地消失;有的孩子则在考试前夕频繁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仿佛是对即将到来的考验一种本能逃避。

家长们带着孩子跑遍了各个诊室,从头到脚地检查都没找到问题所在,最终来到这里。有的家长甚至不惜花费四个多小时时间排队,只为弄明白一件事儿:孩子究竟是真的生病,还是在故意逃避?

图片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的李瑛医生,每天都在跟家长们解释:“孩子们的感受是千真万确的,只不过是情绪在作怪罢了。现在不是考虑学习的时候,得先让孩子缓过这口气来。”

据了解,北京儿童医院在今年6月就设立了“拒绝上学”门诊。开设首日,就有不少家长带孩子前来问诊。

这其中既有初次寻求帮助的初诊者,也有携带过往药物和治疗报告的复诊家庭,更有不少家长提前探听情况,以备不时之需。

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瑛坦言,近年来,孩子对上学的回避现象日益增多,尤其在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反映拒学问题的患者占比已高达两三成,这一趋势促使科室决定单独设立拒学门诊。

他认为,拒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个性特征,例如敏感、早熟等;其次是家庭因素,例如亲子关系、隔代养育冲突等;最后是学校因素,例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此外,他还把“拒学”比作一个警报信号,孩子在决定放弃上学之前,往往已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心挣扎。

当上学作为基础社会功能保持不住时,说明情绪问题到了一定的程度,亟需得到理解和专业帮助。

面对这个特殊门诊的设立,人们或许会以猎奇的目光审视,或以善意的调侃相待。

然而其背后所揭示的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心理疾病患病率正持续攀升。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中国6至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总患病率高达17.5%,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成人各类精神疾病16.6%的终生患病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值得注意的是,“拒绝上学”门诊并非北京独有,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开设有“学习困难”“拒绝上学”类门诊。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精神心理科连续数月的月门诊量超过4200人次,9月开学以来,情绪问题导致的“厌学拒学”患儿有所增加。

10月8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卫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联合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开诊,服务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感到困难的学生。

然而,尽管有了这些专业的门诊,家长的认知障碍依然是一大挑战。

但是在门诊的日常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困境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他们或是沉浸在孩子过去的辉煌之中,如“他在全年级21个班里排名第三”;或是过分执着于学业规划,认为“孩子不上重点学校就亏了”;更有家长错误地将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归结为成绩不佳,希望通过补课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此外,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只有生理疾病才值得医院介入,而心理疾病则被视为“无病呻吟”或脆弱的表现。

这种病耻心理不仅普遍存在,更成为孩子心理健康恢复的绊脚石。家长们往往担心,承认孩子病了,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失败的父母,同时也担忧孩子会被人戴上有色眼镜而区别对待。

因而,为了深入探寻孩子“拒学”和“厌学”的根源,医生需要通过细致问诊和标准化评估,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绪状态进行客观分析。

从而帮助家长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孩子当前的真实状况,进而讨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合理。

在“鸡娃”潮的推动下,许多家长的口头禅往往是“时间紧迫,等不及了!”或“这么好的教育资源,不用多可惜!”,却不曾想在无形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

这种长期的忽视,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让家长们自己心力交瘁。

面对这一现状,李瑛医生表示,“孩子的拒学行为是对外界过度压力的对抗,但同时会牺牲一部分学业成绩,需要在其中寻找平衡”。

有时候,孩子已经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却仍觉得“不去上学对不起父母”。

这时,李瑛医生会劝慰孩子:“别逼自己,先调整好情绪。”

事实上,许多在“拒学门诊”就诊的孩子,其情绪问题不到用药指征。

通过减轻压力、心理疏导以及优化教养方式等早期干预手段,就能够有效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当孩子有能量应对外界的挑战,自然而然就会回到学校”。

但是,医生也同时提醒道:“拒学时间越长,孩子越难以适应学校生活。”

因此,在帮助孩子恢复社会功能时,医生会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而不是一味地等待和观望。同时家长们不要陷入过度的自我反思中,应当聚焦当下,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入手,比如增加孩子的运动量,设定奖励机制;同时减少上学天数,与老师沟通作业量,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公开成绩、是否参加周考月考等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需要认识到,孩子不愿上学既不是自己的失败,也不是孩子的过错。只有放慢脚步,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理解,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