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山“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这一崭新论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更强调要担起文明互鉴时代责任,倡导加强国际文明对话,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这为学界展望世界发展格局提供了新视野,促进我们深入思考“不同文明”的内涵、怎样理解“人类文明进程”以及“怎么办”等一系列战略性问题。
全球南方国家文明多姿多彩,但也饱受侵略、歧视与歪曲。长期以来,学界的注意力集中在环地中海文明和古埃及、古印度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对起源较晚或发展偏慢的全球南方国家或区域的文明鲜有涉及。从文明多元交融的东南亚各国,到努比亚、斯瓦希里、刚果等古代非洲国家,这些丰富、灿烂而独特的文明并未为世界所了解或广泛传播。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不少国家和区域的文明被人为地忽略、压制、歪曲乃至妖魔化。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它(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方学术界对全球南方国家文明的轻蔑也根深蒂固。如黑格尔曾下过的典型西方式论断,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这样的观点曾长期在欧洲学术界占据统治地位。对他们来说,认识非洲文明很“艰难”,认识亚洲、拉丁美洲较边缘文明同样如此。
西方的“文明史观”是通过欧洲国家的霸权而实现的,其标准也掌握在西方手中,仿佛西方人不在场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史。但仅从全球南方国家普遍觉醒、掀开西方“文明史观”帷幕一角后的片鳞半爪来看,文明的多样性远超西方的局限想象。
重视全球南方国家文明研究,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旨在深入、具体、全面研究全球南方国家文明起源、演变和发展规律,还原被西方歪曲的全球南方国家文明的原貌,最大范围团结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应对西方文明霸权,构建全球文明研究的中国概念、方法和话语体系,彰显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第一方阵在研究传播全球南方国家文明上的立场、责任和担当。
文明是国家和民族的基础。全球南方国家崛起,不应局限在政治、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意识的觉醒。文明意识觉醒是全球南方掌握自己国家命运的前提,也是参与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身之本。“文明”不是西方话语的专属,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也并非只有“西方化”一途。自身文明的历史与积淀,才是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方向标和精神支柱。因此,抓住了“文明”话语权,就是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动。
全球南方文明觉醒正面临双重困境:第一,全球南方国家古代文明大多处于失语状态。玛雅文明、努比亚文明、印第安文明等,其起源和早期发展都“失语”了,考古学和人类学无法讲述它们的起源故事。而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的“文明史”,是对这些国家早期文明的漠视。因此,要讲好全球南方国家文明起源故事,就必须一方面破除欧洲中心主义等西方史观,强调“失语”文明的自主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加大考古学、人类学领域投入与研究力度,以更多的突破与文明证据支撑起全球南方国家的文明话语权。
第二,殖民主义遗毒依然困扰全球南方国家。全球南方国家之被殖民,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宗教等领域,还深刻体现在文明话语中,体现在语言、祭祀、节日民俗等历史文化载体被扭曲。此外,殖民统治虽已基本作古,但原宗主国“看不见的手”依旧存在。无论是对关键资源、金融、信息技术领域的掌控,还是对地缘政治和关系的操纵,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依然留存着大量难解的矛盾冲突,让它们无暇发展,只能保持对原宗主国的依赖。
要促进全球南方国家文明自觉,首先要有讲述各自文明故事的平台。西方看待全球南方国家故事的视角是“挑选”,按自身需求改写、歪曲他们的故事,并不会向这些国家开放主动讲述的窗口。因此,中国学者来研究全球南方国家文明、依托中国的平台来分享全球南方的故事,具有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意义。
未来,中国学界一要基于全球南方国家文明历史实际,提出中国文明研究的学术概念和话语体系,加大力度培养研究全球南方国家的专门人才,高度重视田野考察和原始资料收集工作。二要勇于提出中国文明观、概念和话语体系,扭转西方话语中心的局面。三要注重从具体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起源、文明形成、文明特性出发,展开个性研究,转变文明话语传播重心,把现代文明崛起的努力与进程作为传播主题;同时尊重南方国家文明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民间习俗,客观看待各国文明进程与现代化的关系。四要协调国内外媒体资源,客观讲述全球南方国家文明故事,把讲述中华古代文明辉煌成就和建设中国现代文明的百年奋斗,与全球南方国家艰难遭遇密切对接,从文明角度强调全球南方国家的命运与共,巩固全球南方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携手共进。(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