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园的2024年度书单

图片

《人类新史》,[美]大卫·格雷伯、[英]大卫·温格罗著,张帆、张雨欣译,九州出版社2024年9月

《人类新史》一开始是想探究不平等的起源,我们常想象人类经历了一个从平等到不平等的过程,历史就像函数穿过X轴,有个交点,有个斜率,我们研究这个交汇就好了,就算是这种简化图景也已经是极宏大的主题了,但作者很快发现情况更复杂,人类原初社会也是多样的,有些建制更平等,有些不是,更重要的是,他们首先追求的好像是自由。

当我们看到一只鸟时,几乎没人会质疑它为什么没有变成人,没有诞生灵巧的双手和发达的大脑,甚至反过来,我们会羡慕它有翅膀,可以在空中翱翔。但当面对所谓“原始”人类时,我们却总在发问,他们“自由”么,“不平等”也像我们一样么,他们的产权特征如何与我们的相连。因为我们常常默认,“他们”是抵达“我们”的一环,而不是像鸟儿一样,在另一条路上有自己的目标。这并非要步入相对主义,但是这本书能让人看到我们处境中的偶然,许多难解的谜因此冰释。

图片

《比山更高》,宋明蔚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

登山界有个著名问答: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个回答让问题像是在问,人为什么要活着,毕竟,释放生命之力不需要理由,朝九晚五才需要解释。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自由登山者们的故事,通常来说,自由登山没有辅助人员、没有政治聚光,也没有大规模的商业赞助,就是单凭自己,登顶之外鲜有杂念。过去二十多年,这个几百人的群体,在一座座雪峰上攀爬,把命交给搭档,交给岩钉,交给变化莫测的天气,惟其如此才觉把生命交给了自己。他们与我是同代人,甚至其中一两个还曾有过点滴交集,想到这些人就在身边,而他们以这种方式投身、绽放、划过天际,当我在上海的阴天里读完这本书时,窗外只能看见层层楼宇和高架环路,但我知道,山和高昂的生命,就在那里。

图片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德]乌维·维特施托克著,陈早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这本书原来的副标题是“1933年2月”,这个月希特勒就职总理,之后许多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或被迫逃离德国,甚至被枪决,一月之间风云突变。作者按照每一天的日子,在无尽的档案中去扒梳、拼凑这些人的交际、心路和决断,对于事先知道答案的我们来说,每一天的讲述无异于看着海啸逼近,吞没一个个背对着历史的人。但也有例外,当希特勒就任时,大多数人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很快会结束的胡闹,《世界舞台》的主编奥西茨基说:“一切都将比诸位所想的更漫长。也许是几年。对此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下定决心,绝不向现在的掌权者伸出哪怕是一个小指头。”

图片

《思想家》,[英]布莱恩·麦基编,吴芸菲译,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7月

这本书的内容来自BBC的一档哲学对谈节目,在电视上做哲学家访谈,即便是在BBC,也是创举,如何搭建观众与受访者之间的桥梁,让思想不至于中途坠落,绝非易事。跟阅读哲学史或专著不同,对话的意义在于有一个主持人,他能替观众发问,让观众能看到每个流派、每个哲学家他的想法是坐落在历史何处,可能的问题又在哪里,而不是在思想的展览馆里单向接收。作者布莱恩·麦基无疑是好的主持人,他本身哲学素养就极好,也善于引导话题,15次对话串起了整个20世纪的哲学历程。本书译笔也好,译注认真,翻译几乎是项公益事业,愿意尽心的译者总让人感佩。

图片

《自由英国的奇异死亡》,[英]乔治·丹杰菲尔德著,邹佳茹、林国荣译,华夏出版社2024年1月

1910-1914年,这通常只会被看作一战前最后的时光,或者“漫长的19世纪”的最后部分,但排除了这种后见之明,对当时的大英帝国来说,这亦是巨变的时代,宪政危机、爱尔兰自治、绅士政治的终结、工党崛起、女性投票,桩桩件件都是改变历史的大事。对于先发国家,我们往往只关心它们为何富强,但各处政治实践的教益远不止此,我就特别喜欢作者这段话,“这怪物(英国的不成文宪法)肆意彰显临时拼凑的印记,却又全然悖反逻辑地维持恒久状态,其存在乃依托如下原则:所有怨诉都有补救之法,但任何怨诉都不是永恒的,任何补救之法都不是万灵药方。”

沈大园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