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孤儿被骗是假,郑州无辜遭黑是真

图片

□王鑫艺(陕西师范大学)

11月20日,有网友爆料称,在郑州街头,一名19岁男青年身着夏季衣服,蜷缩发抖。经询问得知,青年父母双亡,来自广西,被中介骗至郑州后抛弃。他自称已四天没吃喝,没有钱,也没有手机。消息迅速传播,引发热议。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网传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该青年于11月18日晚乘火车从蚌埠抵达郑州,19日下午搭乘火车离开郑州,“并非网传4天未吃喝。”(11月20日 顶端新闻)

“被骗至郑州”“四天没吃喝”“父母双亡”,这些触目惊心的关键词迅速俘获了网友的同情心,成为转发热点。网友们一方面心疼青年的遭遇,一方面指责黑中介的恶劣行径和郑州官方的“不作为”。更有自媒体借机炒作,对郑州及河南地区进行刻板化抹黑。然而,这次的“锅”真不该郑州来背。事实上,郑州官方注意到此事后,已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并通过辟谣澄清事实:他们早已对该青年提供了帮助。

实际情况与网传内容大相径庭。首先,这名19岁青年并非被骗至郑州,也没有挨饿受冻。他的行程是安徽省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安排的,该站为他购买了从蚌埠开往郑州的K290次列车车票。他于11月18日21时50分抵达郑州火车站。其次,所谓“中介欺骗”并不存在。青年此前因醉酒滞留网吧,被蚌埠警方送至救助站。在请求协助返回家乡后,救助站为他购票并安排旅程。第三,网传“四天未吃喝”的说法完全失实。救助站在蚌埠和郑州两个阶段都为其提供了食物、衣物和帮助。他在郑州仅短暂停留一天,并于19日下午搭乘火车离开。换句话说,这名青年一路上得到了多方真诚的援助,而并非遭遇冷漠。

这是一场由网络谣言引发的风波,而郑州无疑是无辜的受害者。长期以来,郑州乃至整个河南都受到“地域黑”的困扰。一些个别事件被过度解读,加剧了社会对河南地区的刻板印象。这次事件原本是一场对弱势群体的援助行动,却因不实信息传播成了对郑州的误解和攻击。这种基于虚假信息的情绪化表达,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深的社会矛盾,损害公共利益。

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治理网络谣言需多方合力。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打击力度,对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严惩,同时第一时间公开真相,及时辟谣;媒体报道应坚持客观和全面,避免为博取关注而忽略事实调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网友也应擦亮双眼,拒绝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不盲目跟风。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既要看到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善意,也要认识到情绪化表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需正视网络谣言的危害。善意本不应掺杂恶意,造谣和地域歧视都不可取。我们应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网络信息,共同抵制谣言和恶意攻击,让网络成为传递善意和正能量的桥梁,而不是伤害和分裂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