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工厂搬箱子、帮门店补货……北京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落地

全文1987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机器人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02银河通用和星动纪元分别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

03银河通用通过仿真合成数据训练模型,使机器人能够识别物体的残缺部分并形成完整几何形状,实现透明物体的抓取。

04为此,银河通用已与奔驰、极氪、美团等企业开展广泛的场景落地合作。

05另一方面,星动纪元打造了原生机器人大模型和为AI定义的全新硬件平台,其核心组件均为自主研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工厂中,机器人能够精准地搬运箱体、高效分拣物品;在家庭里,机器人可以贴心地帮你晒衣服、叠衣服……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这一愿景正在加速实现。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主题活动中,走进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通用”)和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动纪元”),深入了解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情况、未来发展规划以及行业趋势。

银河通用:仿真合成数据助力机器人通用性发展

在银河通用实验室,一只机械手臂在自主识别桌面物体后,便缓缓伸出“手指”,精准的拿起了桌上的玩偶、易拉罐和透明水瓶。

其中,透明水瓶的抓取受到关注。“机器人要抓取透明物体并非易事。一般来说,机器人要抓取一个物体,首先需要通过深度相机计算出来相应距离。由于透明高光物体对于深度相机发射的红外斑‘并不友好’,因此在机器人的视野里,它的眼前是没有物体或者物体的形态是残缺的,因此也就无法去抓取物体。”银河通用机器人产品总监朱辉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图片

机械臂正在抓取物体。图/韦博雅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银河通用在创始人兼CTO王鹤的带领下,通过搭建仿真合成数据训练模型,使机器人能够识别物体的残缺部分并形成完整几何形状,以实现透明物体的抓取。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机器人要实现通用性,其具身智能大模型必须具备强大的泛化能力,而这需要海量的数据加持。由于具身智能的数据无法从互联网获取,因此只有通过真人使用摇舱设备操作机器人或高质量大规模仿真合成的方式来收集数据,而后者对开发者的技术实力要求较高。

朱辉表示,在仿真器建造的仿真世界中,通过合成技术,能够为具身智能大模型提供大量的数据资产,相比真实世界,这种仿真合成数据的获取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

今年6月,银河通用首款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G1)发布。在本体结构上,Galbot是一款轮式、双臂、身体可折叠的人形机器人。在合成数据的训练下,Galbot拥有着全球领先的泛化物体抓取技术,目前已实现抓取随机放置的透明、高光等物体,成功率在95%以上。

图片

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图/银河通用提供

在商业化进展方面,银河通用已与奔驰、极氪、美团等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场景落地合作,当前主要聚焦于商业24小时无人场景和工厂、车厂的落地验证。在工业场景,Galbot可实现搬运箱体、分拣物品、装载等工作;在零售场景中,Galbot主要承担商品取补货、盘点搬运、门店监控等工作。

朱辉透露,Galbot或将正式进入到实体门店,参与门店的取货、补货、无人值守等工作。

星动纪元:大模型端到端技术提升机器人智能性和通用性

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星动纪元致力于成为原生通用具身智能体定义者,打造了原生机器人大模型和为AI定义的全新硬件平台,其核心组件均为自主研发,搭配模块化设计,能在多种场景下实现高性能应用。

“以高性能通用人形机器人星动STAR1为例,关节的最高扭矩可达400Nm,最高转速为每秒25rad/s,室外真实场景奔跑速度达3.6m/s。星动STAR1搭载了具有12个全主动自由度的高性能灵巧手星动XHAND1,五指关节为全自主驱动,能够自如完成如拧瓶盖、接球、单手拎起25千克重物等动作。”陈建宇介绍。

在软件上,星动纪元原生机器人大模型采用一种AI原生的全新学习范式,在通用性方面,机器人可实现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在简洁性方面,大模型采用端到端架构,使机器人能实时适应任务和环境。

陈建宇解释道:“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方案,能让机器人在一瞬间完成从眼睛感知世界信息到执行运动的过程。相较于传统机器人分步骤判断距离后再操作的方式,该方案更加精准,避免了因多次判断和控制产生误差而导致任务无法完成的情况。”

图片

星动STAR1在河西走廊戈壁奔跑。图/星动纪元提供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星动纪元在工业领域已有相关合作方,如在汽车厂里,部分装配任务已由星动纪元机器人参与完成。“作为开发方,我们也希望未来能进入更多真实场景,通过与更多场景方的合作,有利于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性和通用性的提升。”陈建宇表示。

北京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高地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报告还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北京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独具优势。创新资源方面,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顶尖研究院所和实验室集聚,超20年技术积累,为北京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高地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为优化机器人产业创新环境,北京先后出台《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推动了机器人从“仿人”向“类人”演进,持续推动降低产品成本,加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基于前期五年规划技术成果,针对柔性制造场景应用需求,支持以小米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发满足柔性制造场景应用需求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平台产品,搭建正向数字化设计仿真平台,推进机械、通信接口及协议标准化,不断提升人形机器人通用化、智能化,已率先在3C制造组装产线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编辑 丁爽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