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筑梦“浙”里「61」|何春寰:她,从台北故宫来……

—— 编者按——

75年时光流影,75年海峡如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由潮新闻客户端、浙江省两岸融媒体平台、《浙商》杂志精心组织策划的《跨越海峡·筑梦“浙”里》全媒体系列报道于9月20日起正式推出。今天推出《跨越海峡·筑梦“浙”里「61」|何春寰:她,从台北故宫来……

图片

60岁的何春寰,在思考自己75岁时的人生状态。“我想从现在开始到我75岁前,就要做自己高兴、喜欢、愿意、爱的事情。”在她眼里,年龄从来不受限于数字,年龄的符号是日益增长的阅历和心态。

2008年,何春寰出任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运营部门总经理。4年间,台北故宫的文创商品达到近2400种,仅“翠玉白菜”就积累了202种,2011年此类别衍生品的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人民币。带着这组数字,何春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与博物馆的缘分一直伴随着她,从台湾到大陆,也许正如她所言,人生就是一座“博物馆”,里面陈列满了爱与勇气。这一次,她的目光落在了“浙”里。

图片

2008年,正在上海经营民宿的何春寰,受到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的邀请,接任台北故宫的文创运营事务,初来乍到的她立刻开始了一连串大刀阔斧的改革。

对何春寰来说,台北故宫是一座非常“严谨”的博物馆,随着时间的沉淀,其学术地位崇高,研究成果亦相当丰硕。“我在想这样一个严谨的博物馆,它收藏的到底是什么?”

在何春寰看来台北故宫里不只有文物藏品,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脉与历程,代表了当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我就想到,原来这里收集的是艺术态度,是工匠精神。”正是被严谨的匠人精神深深打动,何春寰将这种精神“平移”到文创的售卖中。商品高度还原至展览的状态、馆内的体验学习延续至文创商店与餐厅。

图片

“博物馆有六大功能,典藏、维护、研究、展览、教育推广、休闲服务,所以博物馆中的餐厅和文创店里所有的东西一定是跟博物馆息息相关的。”何春寰认为,所有文创产品都是在为维护博物馆的形象服务,故而她总是习惯站在馆内观察来往观众的逛展路线,并根据顾客的消费习惯调整不同种类文创产品的摆放区域。

从优化厂商的产品质量,到延长博物馆餐厅的食物供应时间,何春寰事无巨细地带领着团队不断改善每一个经营环节,也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给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13年爆火的“朕知道了”纸胶带引发两岸民众的疯狂追捧,何春寰和同事们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据说售卖的纸胶带叠起来总高度约等于三座台北101大楼。

“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能够为台北故宫添什么,擦亮什么,那才是本事。”在何春寰看来,这股抢购热潮的背后,也正是两岸人民对同源同种文化的热爱、传承。

图片
图片

今年已是何春寰来到杭州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间,她用自己的步伐丈量着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我早上四点半起床,朝着西湖的方向走,然后就沿着西湖慢慢散步,几乎整个西湖所有木栈道我都走遍了。”对何春寰而言,杭州是一座非常“养人”的城市,不管是楼外楼餐厅的片儿川还是杨公堤的浴鹄湾,杭州的景点美食她都如数家珍,十年的杭州生活让她早已成为了一名地道的杭州人。

“那时候我每次来西湖都很赞叹,西湖景区里水路纵横,桥梁颇多,我就想了一个句子,人们常说‘桥归桥,路归路’,我说在西湖里面是‘路归桥,桥归路’,当你走过一座桥,下桥又便是一条路,走过一段路就又要上桥了。”何春寰笑着说。

图片

不仅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西湖漫步,何春寰更是用自己的脚步“走”出了一份独家西湖游玩路线,她称之为“陆海空”三线玩法。

每当有来自台湾的朋友到访杭州,何春寰总会向他们推介自己发掘的杭城美景,“陆地上坐游览车走一圈,走过北山街、看到断桥,一直沿着湖边向南,这便是‘陆’;‘海’则是从郭庄乘坐游船,穿过西湖后交错重叠的水路,感受山水风光;‘空’是要登上西湖边的宝石山,在初阳台俯瞰西湖全景。”就这样,杭州西湖的每一条岔路、每一寸小径,都留下了何春寰的足迹。

图片

这一次,何春寰的目光落在了浙江丽水的一座小村落。

遂昌独山村,这座隐匿在浙南大山中的村落,千年的历史沉淀出这里得天独厚的韵味,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不少明清朝代的建筑。2019年何春寰第一次来到这里,脑袋里就浮现出四个字“情有独钟”。

对于艺术专业出身的何春寰来说,独山村是进行文化历史研究的“天堂”,这里既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婉约,又在寨墙谯楼的点缀下添了些许侠气。走在古道上,似乎能触摸到几百年前的历史气息。“汤显祖或许曾在鹅卵石道上,与友人谈笑风生;先贤叶澳或许曾倚着宗祠的外墙,苦思冥想。”何春寰想把这座古村打造成一个生态博物馆,“这里的一片星空,一花一草、一云一雾都是博物馆中的典藏品。”

图片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何春寰也连续多年带领自己的学生在暑期深入驻扎独山村,漫步在村中的巷弄中,探访独山石牌坊、叶氏宗祠等古建筑。在她看来,这些历史古韵应该被更多的两岸青年了解、学习,彼此激发、互相碰撞。

今年暑假,2024年两岸青年暑期独山艺术创作实践营活动,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以及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两岸院校的50余名师生,在何春寰的带领下,感受山风的轻抚与溪水的潺潺,共同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与传播。“艺术其实是最好的手段,也是最好的媒介,让两岸的年轻人在同源同种同文化里去找到共鸣点、找到共识。”何春寰说。

图片

行走在山水之间,穿梭于历史之中,这一次何春寰找到了自己“高兴、喜欢、愿意、爱”的事。

图片

- END -

文字|张鲁楠  白若娴

视频|郑嘉威

编辑丨张鲁楠  王璐瑶  张菁怡

审核高齐

监制冯永明  陈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