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好东西》,很喜欢。
这部电影的好不是那种自溺式小众文艺的好,它的好恰恰是很普世很大众的好。邵艺辉的细腻不仅在于她对这个世界的女性视角洞察、对现实以轻盈又极富情感的记录,还在于她的节奏把控,叙事不会让你感到无聊,该有情绪的时候又会安排好合适的触角。比如我常常在被感动的时刻,一段恰到好处的歌就出现在那里,接住了我的眼泪。
今天我还想聊聊的是这部影片的插曲们。
有趣的是,电影里出现的歌曲也很能反映出邵艺辉的音乐审美乃至她这部电影的艺术理念。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电影的时候都会觉得电影里的这些歌曲可能大多来自90年代甚至更早,因为听起来很复古很质朴,没什么当下流行的电子元素,风格接近八九十年代的另类摇滚、另类流行乃至更根源的乡村民谣一类的东西。
但实际上这些作品有接近一半都发行于2020以后。
比如开场Jessica Pratt的《Life Is》,出自她今年的新专辑《Here in the Pitch》,巧合的是这也是她专辑的开场曲。
这位1987年出生的女歌手唱腔被一些评论形容为“井底王菲”(可能因为懒懒的咬字加上lo-fi色彩的大空间感),和当下潮流格格不入,有着质朴的60年代民谣元素,而她音乐中的迷幻元素又让很多人常常将她归结为freak folk(不过她自己比较抗拒被分类为民谣音乐人),很奇妙地和电影的气质彼此呼应。
另一个“发行在当下的复古音乐”的例子是Stephen Sanchez的《Send My Heart With A Kiss》,这首歌出自他2023年的首张专辑《Angel Face》。
他的声音没有太明显的性别色彩,这某种意义上也和邵艺辉的创作理念微妙相合。而他的音乐复古50-60年代的爵士、摇滚与流行的做法,又何尝不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的当下寻找更隽永的意义?
最“流行”最“大众”的例子可能是Brandi Carlile的《Story》,那句她自称“technically wrong but emotionally right”的破音为这首歌创造了一个浓烈的、如同冲破世俗枷锁的动人瞬间。
导演对国内独立音乐的接触也比我想象的要深入许多,《爱情神话》挖掘出了八仙饭店等,这一次则有熊熊作业的《八九点钟的太阳》、汉堡黄的《滥俗的歌》、简约情人的《蜜湖》、靴腿的《小孩儿》……但与此同时风格又有一个大致的脉络与框架。
就像前面说的,民谣和另类摇滚几乎可以囊括大部分《好东西》里的插曲。包括Berry的法语民谣等等。
我最惊喜的部分是她在结尾用了Iris DeMent的《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
Iris DeMent差不多是我最爱的民谣歌手,但她在大众层面的知名度并不高,在声破天的月收听也不过18万,但她的声音和创作里有真正的质朴与深情,放在影片最后,给了一个隽永的收尾。
我个人非常推荐大家去听听Iris DeMent的作品,尤其是《My Life》和《Sing the Delta》这两张是我的最爱,她的声音和创作太特别了,掏心掏肺一般,作品里的情感也特别充沛。
于是从开头Jessica Pratt唱的“Time is time and time and time againI”到结尾Iris DeMent的“I 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彷佛是焦虑破碎的心落在了坚实的怀抱里。影片最打动我的内核在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自己会犯错、会胆怯,认识到自己绝非无所不能,但没有关系,我们有勇气面对,一切都没关系,去体验,去尝试,不要害怕。
这些歌没有天花乱坠的电子或鼓点,听起来甚至不像是这个时代的音乐,象征着一种更质朴却有个性的音乐形式,类似我们80/90后当年热爱4AD另类流行、民谣、摇滚的那种纯粹。音乐对电影气质的这种塑造作用太重要了,它就好像一种更抽象的对白、更具象的香气,会让电影的情感世界在旋律之中立体起来。而这些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样貌也奇妙地呼应了《好东西》这部电影里构建的世界。
这部电影生在这个年代的现实里,譬如一闪而过的《明天会更好》与那些抹不去的时代痕迹,但她在一片泥泞里创造出来的世界却是独特而纯粹的精神乌托邦。
就像那些发行在这个年代的“怀旧音乐”一样,探索着那些我们早该领略却总被迷惑的、永恒的美。
不想剧透太多,只想说这是我近期最想推荐的电影,是一部好笑的电影,是一部稀缺的电影,是一部看了之后会用另一个角度拥抱自己的不完美、用另一个视角认知现实的荒诞的电影,也是一部会让自己、让这个世界变好那么一点点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