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增长目标或仍设置为“5.0%左右”

图片
文 丨 王大菲
2023年、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均设置为5.0%左右。2023年实际增长5.2%,2024年有望达到5.0%,均顺利实现目标。2025年我们认为增速目标或仍设置为5.0%左右。
从必要性看,维持5.0%的增长既可为长期规划预留缓冲空间,又可为短期吸纳就业提供经济支撑。
从长期角度看,如果要实现“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2021年-2035年平均经济增速必须要达到4.73%左右,但2023年、2024年名义GDP增速均低于这一水平。考虑到未来经济潜在产出水平或将回落,如果要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必须要尽可能维持相对高的增长水平,预留出足够大的空间。
从短期角度看,当前青年人口失业率仍然在17%以上,而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较今年多增43万人,稳就业压力持续存在。据2020年至2024年数据,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新增城镇就业约261万人。按经济吸纳就业能力维持不变估算,5%的经济增速可吸纳就业人数超1300万,能够有效缓解青年人口就业压力并保障社会稳定。
从可行性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仍在5.0%以上,通过加大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可以实现目标。
截至今年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6个季度为负,持续时间仅次于1998-1999年间的7个季度,经济中存在较大通缩压力。通缩产生的原因,在于存在负产出缺口,即没有达到潜在增长水平。2024年实际增速接近5.0%但仍存在通缩压力,显示潜在增速仍然超过5.0%。因此,通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可以确保经济在不加剧通胀的情况下向潜在增速靠拢,设置5%的目标具有可行性。
从信心角度来看,在2025年外部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设置相对高的目标可以传递充分的信心。
2025年,特朗普将就任美国总统,其“对内减税,对外加税”的核心政策将会迅速落地。我国首当其冲,出口受阻将会是大概率事件,进而对经济产生拖累,这就需要加大政策力度提振内需,同时向市场传递足够的信心。如果将增长目标下移,可能会向市场传递出相反的信号。
虽然增长目标与过去两年持平,但2023年有疫情之后的反弹动能、2024年有出口向好的支撑因素,相比而言,2025年实现目标的难度更大,这就对政策应对的方向、力度、节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