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主要存在于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中下层家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乘着中国发展的东风先富了起来,更多的人也通过打工、经商赚了钱,他们示范的是"不读书也能赚钱"的效应,使得下层社会越来越功利地看待读书、越来越不读书。
进体制拿死工资未尝不可
文\杨华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前两年很多人都要往体制里钻,说就是死也要死在体制里。大家笑得腰都酸了。还有报道说大学生毕业后去争环卫工人的岗位,因为这样可以进体制,也遭来网络痛扁。当然,最近听说政府体制不好混了,因为"八项规定",油水少了,很多人开始退出这个体制。有人为此叫好。无论叫好或叫坏,我要说的是,进体制拿死工资未尝不可。这个社会很俗气,整天给大学毕业生算钱,下面我再俗气一回,算算钱给大家看看。
中国以前是单位社会,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单位将职工从摇篮到坟墓的事情都包办了。社会多元化发展之后,依然还存在许多体制性的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现在,要进这些部门单位工作,必须有学历,会考试,也就是要大学生。在外人看来,在这些单位工作,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清闲得很,但是工资待遇也不高。尤其是跟在体制外如外企、包工头、经商做生意、出租门面、自由职业者等相比,拿到手上的钱确实少得可怜,每月等的都是那笔死工资,不像人家那是活钱。我有一个亲戚,跟我同龄,高中没毕业,在一个省会城市的一家电脑城的小角落里摆摊修手机,一年的收入在15万元至20万元之间。本人博士毕业后,在一所"985"高校任职,年薪也只够得上他的一半,买房装修还得找他们借钱。许多进入体制的大学生有跟我一样的遭遇。不是说修手机不应该赚那么多钱,而是自己掂量着钱袋的时候总很沮丧的,囊中羞涩还强装欢颜。于是,很多人就想着不如不读书,更不要读什么博士,进什么体制。
不过,沮丧归沮丧,且不说读书进体制有更高的格调,单说读书进体制还有很多体制外的人所不知道的、也享受不到的隐性资源。即便是在体制内的人,也很少去考虑这些隐性资源,不会把这些福利算作自己的收入。且慢,我要说的不是单位的福利房,也不是单位小金库要发的东西,更不是腐败。我要说的是小孩的教育问题。一般的体制性单位都有自己的幼儿园(公立的一般都不错),如果是高校,还会有小学、初中或者高中。有小孩的人都知道,看过《虎妈猫爸》的人也都知道,教育资源是稀缺的,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更稀缺。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是所有家长挤破头都要把小孩往里挤的对象。这些资源更稀缺。非体制内的家长要为小孩找所好的学校,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不一定找得着。如果非要找,就得买学区房,《虎妈猫爸》里的学区房是八九万元每平方米,一般的城市达不到这个价位,那也得是平均价格的倍数吧,一般人何以承受。
但是,如果你是体制内的人,甚至是高校教师,那你就轻松啦,小孩上幼儿园、小学的事情根本不用你操心,不用你东奔西跑,求爷爷告奶奶,请这个吃饭,请那个玩耍。这就为你省下了很大一笔资源,包括现金。有北京的朋友算过,如果你是在体制内工作,那里有较好的附属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你的小孩可以一直在这里就读下去,你不用担心他会被学校撵走。而如果你是在非体制单位,你要为小孩找这些学校,劳心还费钱。费了钱也没安全感。两相比较,等你小孩高中毕业,在体制内工作的同志要比体制外的同志节省一两百万元。这还没算买学区房的费用及其他的机会成本。这些算不算钱呢?
以上不是说要大家非进体制不可,而是说读了大学进了体制也不是坏事,不要整天盯着体制外那些人怎么赚大钱,被他们给左右着,他们赚钱不容易,你其实也不差钱。
选自 杨华著 《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 2024年7月当代中国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
“读书无用论”不足取——刚大学毕业拿不到高工资甚至不如初中同学是正常的
“读书无用论”不足取——拿不识字的老板跟大学生相比不公平
公立教育改革不应只盯着减负,还要回应乡村社会,实打实地解决农民子女问题
老师都成“表哥”、“表姐”了——非教学型任务涌入,学校可以拒绝吗?
"掐尖"是"超级中学"最大的经验和秘诀,其触角所到之处,县中无一幸免
家委会没有履行对学校的督促职责,还将学校的责任都转变为家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