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春秋 | 说“马上”

现代汉语中“马上”是一个时间副词,表示“迅即、立刻”的意思。而在古汉语中,“马上”一般只是一个方位短语,意为“马背上”。如唐代王翰《凉州词》中的千古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其中的“马上”指的就是“马背上”。这中间有没有一个源流演变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试就此略作探讨。

在汉语中“羊背上”“鱼背上”“人背上”等一般不说“羊上”“鱼上”“人上”,为什么“马背上”可说成“马上”呢?

在“名词+方位词”的结构中,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是有选择的,一般不能是有生命的动物类名词。因此,先秦以降直至现代,“河上”“山上”“台上”“桌上”“树上”的搭配不成问题,而遇到“人”“羊”“鱼”等,一般则要稍作补充而说成“人背上”“羊背上”“鱼背上”。而“马上”为什么又可以说呢?“马”作为由来已久的使役动物,其工具性特征异常突出,而生命特征有所减弱,因而获得了直接加方位词“上”的特权。

表示“马背上”义的“马上”,又何以演化为表示“立刻”义的时间副词呢?从具体的空间方位义引申出较抽象的时间义,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比如“目前”在中古汉语里还只是空间方位短语,表示“眼睛前面”,经过在动词前的高频运用,逐渐演变成时间副词,表示“当前”“现在”。而“马上”的演化当然也是这种情况。不过,除此以外,其中似乎还有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古代,马是上传下达最便捷、最迅疾的交通工具,比较紧急的公文当时一般都会选择驿马传递。驿马即驿站供应的马,专供传递公文及来往官员使用。驿马传递其实就是“马上”传递,即把公文等置于马背上传递。在古汉语中,“马上”有时指的就是“驿马”这种传递方式。

明代后期,时世艰难,朝廷政令多不畅通。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用“驿马”催兵、催战、催勤、催官等,成为朝廷惯例。从《明实录》的记载可看出,嘉靖帝以后的几代皇帝在办理“紧急”公务时,谕旨中往往在役使动词前加上“马上”一词。其中的“马上”表示通过“驿马”的方式办理。如:“兵部仍奉旨马上差人星驰赍去,不许稽迟”;“兵部马上星驰转行总督等官”;“乞兵部马上严催各处精锐兵马”;“马上差人催取熊廷弼等来京”;等等。

清代还出现了称为“马上飞递”的紧急邮驿制度。《清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刑考·刑制》:“嗣后除常行公文,……俱钉封严固,封面注明件数并‘马上飞递’字样,派笔帖式(官名,清代在各衙署设置的文书档案类低级官员)送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马上飞递”有点类似现在的“特快专递”,不过用的还是“驿马”传递方式。

由于“马上”常指“驿马”传递,经常在“紧急类”语义环境中频繁使用,大约在清后期的小说语言中,逐渐由方位短语演变成时间副词,表“迅即”“立刻”义。如:

(1)彩云就缩住了口,马上翻过脸来道:“你们这班使坏心的娼妇,都晓得这会儿我快回来了,倒一个个躲起来!”(《孽海花》第十二回)

(2)碧桃道:“你还了我的妈,我便跟你。”那少年道:“这是容易的事,马上就到。”(《花月痕》第四十五回)

(3)王师爷一见王博高动气,马上伏在床上哀求道:“你快别嚷了!总是我嘴快的不好。”(《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这些例句中的“马上”,均与“马背上”无关,完全是一个时间副词了。

还要指出的是,《汉语大词典》解释作为时间副词的“马上”时,举的最早例证是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中的一句话:“爷,有的就马上说了罢……”笔者遍检元代文献,发现这是个孤证,所以不足为据。况且《陈州粜米》究竟是不是元代作品,学界也还有不同意见。就文意推测,例中的“马上”恐怕解释成“马背上”也通,还不能百分之百地断定:它是一个表示“迅即”的时间副词。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8年第12期《词语春秋》栏目。)

来源:咬文嚼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