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传记,是老人预设的与女儿们最后的对话

直到口述结束,说起印量,采集人员才算真正弄清楚老人的意图。

一本。只此一本。这本给自己,也给女儿的个人书,老人原来并没有亲手交到女儿手上的打算?

“如果哪天走了,女儿肯定得过来收拾我这房子。书就放在床头柜的抽屉里,她会看到的。”老人说。

这里不能透露老人的姓名。这是在接受委托时,老人一再强调的。

主要是出于对女儿们的考虑,“不想给她们添麻烦”。过往即使对家人都秘而不宣的家世,海外关系,大时代的不公,亲人的疏离和背叛,还有晚年意外收获的亲密关系……决定和盘托出的老人毫无保留,要把一切都告诉女儿。

只是,他似乎已失去细加解释的耐心,也不准备再给女儿们提问的时机。

真是个有想法的老人。

老人多次提到五年前看到的我们出的一本传记——《明说》。他与《明说》的作者童潜明先生同年,都生于1940年。

在他的眼中,童先生顺遂、成功,是同辈人中的佼佼者;而他一辈子小心翼翼,却终是籍籍无名。言语间似有不甘。不知道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评价,功利点说,老人也曾获得过国家级的奖项,“金龙奖”。

对比,在老人心里是存在的。就像他始终放不下的这本传记,自言放下一切的老人其实也有牵挂。

老人多年以前就找到小编,有写本传记的想法。他的一句话令人印象很深,“我一辈子太曲折了,如何动笔?”记得当时小编对老人说,先不要想太多,先下笔。

去年生了一场病,最终还是让老人放弃了“自己动笔”的念头。手抖得厉害。现在,老人发现不能再等下了,必须趁现在脑子还清醒,抓紧完成这件“大事”。他和小编订制了先口述采集,然后由语音转文字,最后成书的委托。

对一些事,最好的解释就是,【有缘分】。

老人的女儿也不是不管老人。只是,她们有她们的特殊情况,也有她们与老人的相处之道。

能感受到,在老伴过世后,尤其是在二女儿过世后,目前他与女儿们的关系并不是老人想要的。老人接受了也理解这种关系,但他依然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事想说。只是,他能对谁说,又以什么样的契机说起呢?

独居的老人有着大多数老人共有的心理困境。或许,这就是他始终放不下,要做这本传记的原因吧。

这本传记是老人预设的与女儿们最后的对话,也是老人留给女儿们的生命“彩蛋”。只是,未免有些戏剧,就像电影镜头。为什么不当面交给女儿呢?一定要等到人不在了,见字如面?我试着劝老人,她们会感动的。你想想,她们得有多幸运,才能收到父亲这样的礼物啊?老人并没有接话,只幽幽地说,“到时候她们再反对这件事(写回忆录),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了”。

也许,这就是老人对子女的爱,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了。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处理老人的口述音频。争取一个月内做成个人回忆录。

还是希望,老人的孩子们能早一天看到这本书。你们86岁的父亲,貌似云淡风轻,其实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你们。

【征集】再不说就来不及了!《快乐老人报》联合相关机构,专业为中老年人提供出书服务:上门采写、文字整理、编辑校对、排版设计、印刷装帧等一条龙办理。您也可以选择更为简便、优惠的口述传记。对于这种新型的传记模式,借助信息采集和心理疗愈的双重工具,协助老人完成口述框架的搭建,并以声、画同步的方式来记录老人们的讲述。最后,除生成一部完备的个人史讲述视频外,也可以按需求对口述音频进行文字转录,再经过书籍制作的编印流程,为老人输出一本纸质的回忆录。优惠活动正在进行中,有意者请与编辑联系,电话:1918698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