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从关中平原走向四川盆地,需登秦岭之高,越巴山之险。可是,天险挡不住中华先民交往、融合的脚步,千百年间,人们在这一带开辟出数条“难于上青天”的险峻通道,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自然和人文奇观。这些路,连接起了黄河和长江文明,书写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传奇史诗。200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路作为交通动脉的实用价值虽已消失,却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的脉络。千年前的路现在是什么样?路上都有哪些保护故事?即日起,检察日报推出“文化检察行·千里古道看新篇”融媒采访活动,跟我们一起一路西行南下,揭开千年前的传奇吧!
11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陕西省沣峪口黑沟口大桥子午道遗址。刚下车,古道研究团队成员马川提示记者看公路对面的崖壁上一个个圆形的孔洞。“这些圆孔就是千年前子午道的栈孔,你看那个孔里还有遗留的石柱。”马川说,古人们在石壁上开凿栈孔,后插入栈柱,在上面铺设木板,由此修建出一条条栈道,打通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通途。
子午道遗址。张哲 摄
子午道又称子午栈道,这条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这条道是古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重要通道,也是古时南北政权争夺的军事要道。
沣峪口黑沟口大桥子午道遗址。张哲 摄
如今,沿线的栈孔栈桥等遗迹仍旧保留较为完整。然而这些千年前的遗迹却长期无人知晓。
“我们现场勘察时发现,子午道沿线多个遗址都缺乏保护标识,村民们根本不知道这是文物,随意采石等都会造成破坏。两次勘探前后,石柱和栈孔都有明显变化,走,我带你去下面看。”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检察院检察官国艳蕊带领记者从黑沟口大桥旁的石阶下到河谷,查看栈孔遗迹。经过约20多分钟徒手攀爬,记者终于越过河谷乱石,到达栈孔下方。“你看,古栈道大多建在悬崖峭壁河谷之上,乱石、流水等自然侵蚀、损毁的情况严重,这些文物亟需保护。但是,很多地方人难以进入,就需要高科技帮助我们锁定证据。”国艳蕊说。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栈道进行3D建模,可以远程确认现场损毁情况。”在陕西省检察院生态环境检察指挥中心,西安铁路运输分院副检察长王文宾,现场演示了“隔空指挥”无人机锁定影像证据的过程。他告诉记者,子午道遗址多分布在河谷、山地、密林等地貌复杂的地方,现场调查难度很大,巡查视野、角度也受限,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航拍等科技帮了大忙。
据悉,该系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卫星遥感技术,生成遗址现场三维效果图,再结合无人机航拍、现场踏勘结果,比对和分析遗址线路、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确定保护措施。
2023年3月,在西安铁路运输分院领导下,秦岭北麓地区检察院全方位摸排栈道损毁情况,举行公开听证会,督促行政机关履职,并与相关行政机关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书》,明确了整改期限和责任人。
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检察院检察官对子午道遗迹保护情况开展“回头看”。张哲 摄
“我们将子午道遗址纳入了区网格员巡查工作范围。现在设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碑1块、安全责任公示牌6块。”西安市长安区文旅局文物科科长陶弘历告诉记者。随着竖起的文物保护标志碑和安全责任公示牌,子午峪口和沣峪口黑沟口大桥等多处子午道遗址有了“新管家”,“村民们都知道要保护子午道,有文物破坏线索赶紧汇报。”陶弘历说。
长安区设置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牌。张哲 摄
这个案子办完后,文物保护专家赵静很是欣慰。她动容地说:“历史不能只通过教科书来了解,文物是最直观生动的历史证明。我们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目的,就是让文物活起来,让优秀的中华文明得到保护和传承。”
(来源:正义网 记者何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