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印度政府发声明称,印度在奥里萨邦阿卜杜勒-卡拉姆岛宣布完成一项“历史性成就”:成功试射了国产高超音速导弹。
然而,这一被国防部长辛格称为“里程碑”的事件,却引发国际专家的广泛争议。
导弹真的具备高超音速特性吗?为何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设计?中国专家的犀利解读指出了其中的关键疑点。真相究竟如何?
印度一直希望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跻身一流国家。
早在2020年,印度就通过高超音速技术演示飞行器(HSTDV)的试验,达成了6倍音速的飞行速度。
当时的印度国防部将这项突破视为“迈向高超音速武器研发的第一步”。四年后,印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2024年11月17日,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与多家工业合作伙伴联合完成了国产高超音速导弹的首次试射。
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将此次试射誉为“历史性的成就”,强调该导弹能够携带多种战斗部,射程超过1500公里,并且具备末段机动能力,能够实现精准打击目标。
这一消息不仅让印度媒体为之沸腾,还迅速吸引了全球军事观察家的注意。
在印度国内,这一试射被视为向世界大国发出的“技术挑战”。高超音速导弹被称为未来的“游戏规则改变者”,能够突破传统防御系统,对深度防护目标进行快速打击。
然而,中国专家从技术角度提出质疑,这是否真的是高超音速导弹?
专家指出,真正的高超音速导弹需要具备5倍音速以上的飞行速度和大气层内多次机动的能力,而印度导弹的大尺寸弹翼设计可能限制了其速度和机动性。
从印度媒体发布的试射画面来看,这枚高超音速导弹的外观与其他国家的高超音速导弹天差地别。
一般来说,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会采用双锥体弹头或乘波体弹头设计,以减少飞行阻力,实现更高的飞行速度和机动能力。
但印度的导弹却配备了显著的大尺寸弹翼,这一设计虽然增加了稳定性,却在高超音速飞行中带来巨大的空气阻力。
专家分析指出,这款导弹的布局更像是将传统的远程反舰巡航导弹(LRAShM)装在一级火箭助推器上,通过火箭推动达到高超音速状态。
这种方式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其飞行轨迹与真正的高超音速滑翔器存在显著区别,更接近传统弹道导弹。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发射过程中出现的“诡异场景”——导弹头顶着发射筒的圆盖飞行,这不仅令人质疑其发射系统的可靠性,也让高超音速飞行的流畅性大打折扣。
对此,中国专家认为,这或许是印度尚未掌握更高难度的气动设计和推进技术的表现。
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全球范围内主要有两种技术路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和高超音速巡航导弹(HCM)。
其中,HGV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已经被多国研发采用,而HCM则需要攻克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这一技术难题。
我国和俄罗斯均采用乘波体弹头设计或超燃冲压发动机,确保导弹在高超音速飞行中具备极强的机动性和突防能力。
例如,我国的“东风-17”导弹以其高超音速滑翔能力和精准打击性能被视为国际领先,而俄罗斯的“先锋”导弹则强调其不可拦截性。
尽管美国在导弹技术上长期占据领先地位,但在高超音速领域稍显落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研发多款高超音速武器,以缩小与中俄的差距。
相比之下,印度的导弹既不符合HGV的滑翔特点,也未达到HCM所需的技术标准。
实际上,从设计到飞行表现,印度的导弹更像是在有限技术条件下的折中产物。
印度此番高调宣布试射成功,既是对自身科技实力的一种宣扬,也是对国际军事格局的一次试探。
然而,从现有技术表现来看,这枚导弹距离真正的高超音速武器仍有一定差距。
信息来源:
环球网——印度成功试射高超音速导弹,中国专家解读2024-11-18
环球时报——印度成功试射高超音速导弹2024-11-18
环球时报——印度首枚高超导弹有些与众不同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