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再谈丑陋地赢:高芙新教练的感觉论以及兹维列夫为何拿不到大满贯》中,有读者认为,“戴利的故事告诉我的道理是——职业网坛也需要灌输心灵鸡汤的教练,也可以混的风生水起。”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非常不赞同的,因为某种意义上而言,他太过于轻视“心理作用”对于球员在场上表现的影响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火山”,那里看似平静,其实却随时都可能会爆发,这就是球员在场上的“精神敏感区”。很多人认为,所谓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以及“自我挫败感”都可以一笑而过,他们喜欢用“轻描淡写”来对待每个人看似“强大的心理”。但其实,真正的比赛,正如德约科维奇说的那般,“在球场上,唯有内心的挣扎与苦斗才是最激烈的,相信我,一定是这样的。”
一、“意念模仿”带来的自我分裂感
某种意义上而言,那些习惯于使用“感知模仿”来学习网球的球员在场上更容易出现自我怀疑。
模仿力,是人类最为崇拜的一项自然哲学。就像人类根据蜻蜓的飞行发明了飞机,又根据蝙蝠发明了声纳,某种意义上而言,“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很多球员也是如此,他们惯于去欣赏那些自己钟爱的球员的动作、击球套路、穿着等等,甚至有些球迷连自己偶像发球时,弯了哪只膝盖,拍了多少下球都要学起来。这是最好的一位老师,“模仿”给予了我们某些奇怪的错觉,但也让我们拥有了与“偶像”一般的激情和统治力,这种热情让人着迷和沉醉。
但“模仿”也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撕裂你的自我感知,每一种模仿都可能成为一种精神自我,而不同的自我的碰撞与争吵则会让你在压力之下变得痛苦不堪。
日本球员大坂直美从出道便将小威廉姆斯视为自己的“网球母亲”,很多球迷也热衷于追捧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肤色、打法、力量,两个人都如出一辙,然而在成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坂直美面临的却是找不到“自我”。这种自我是一种在场上的“自我认知”,也是球员在场上坚持的“自信”。但显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身体、想法,对于网球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无论你和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多么接近,却永远不可能重叠,因为自我是无法代替的,成为别人的“影子”也就意味着一生都会迷失在他人巨大的阴影之中。
二、教练的任务就是帮助球员“找到真正的自我”!
某种意义上而言,“模仿”是可悲的。因为“模仿”在一方面给予了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快速的学习能力后,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与“理念模型”无法靠近的挫败感以及多个自我不断碰撞和摩擦的挣扎感。
马克思有句名言:生命即挣扎。是的,这句话颇有哲理。强如德约科维奇,他也会不禁感慨,“人都是血肉之躯,在赛场上,我也会进入担扰、怀疑等心理状态。这是任何人也没法做到(从本能中)消去的。但我会努力让自己从中迅速跳出来。这就是冠军和那些努力到非常非常接近但没有最终成功的人之间的差距。”这也非常像我某天在获胜后突然感受到的那种情绪一样,“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迷失,就像是:自己在自己的心里的迷宫之中兜圈,直到筋疲力尽,直到耗尽我所有的求胜欲!”
对于高芙而言,她显然也是一个活在巨星阴影之下的球员,在美国,没有人不知道大小威廉姆斯姐妹对于美国网球的影响力,她们创造的记录几乎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很多人也期待着在她们之后的是代里,能有一位天才少女接过她们的衣钵!显然,高芙就是这样,但美国网球的训练理念深受大小威的打法影响,所以高芙显然也是这样,但对于她来说,她更希望是拥有自己。她经常反驳教练说,“网球技术不是标准化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舒适区。”为此,她在2023年一度连续换了好几位教练,因为她实在无法忍受任何一位教练对自己技术上的挑挑拣拣。
显然,对于高芙而言,她已经拥有了自己非常成熟的一套战术理念和技术打法,但对于她来说,最关键的是“信心”。尤其是那些关键比赛中,那些即便是堵住耳朵也能传来的各种的声音,她也会感觉到焦虑,也会在场上变得不那么“坚定”,也会想要放弃,只是她不容易在场上表达出来,更能够忍忍,因此,对于她来说,她更需要的是一位给予她自信的精神导师,而他就是马特.戴利。
有很多人说马特.戴利只是一个鸡汤哲学家,其实不然。作为教练而言,马特·戴利也曾经做过职业网球运动员,他出生于美国,起初是在圣母大学开始了他的网球生涯,并迅速成为校园男子网球队中的中流砥柱。2001年,他走进职业网坛,但在世界排名1000停滞不前时,突如其来的肩伤让他不得不退出网坛的竞争。随后他扎根底层,在俱乐部担任教练,那段时间对于他来说是灰暗且没有光芒的,陪伴他的只有一些业余选手和初学选手的一些思考和感想。
但正是这样起起落落的执教生涯,让他更加明白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而有些内在化的风格是无法改变的。在与加拿大球员沙波瓦洛夫合作后,他更加坚信了这一点,是的,无论是任何球员,都会有他独特的一面,而那一面将会是他一生的“反骨”,你很难用绝对“技术化的思考”去强行改变他。
在与高芙的合作过程中,马特·戴利只是试图让高芙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信任自己,他告诉高芙,“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节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光点。”对于高芙而言,听惯了各种“你应该学学这个”,“你应该看看那个”,她第一次感觉到的是对于自我的坚定和自信,被迷失包裹的内心只有靠“自我对于自我的不断产生新的认知”才能突破,这就是戴利的功劳。
当然,除了颇具哲学色彩的教学理念以外,马特·戴利还使用自己发明的“Grip MD”训练工具,帮助高芙调整握拍角度,从而改进高芙的发球与正手。别看这个看似简单的工具,但其实在今年利雅得年终总决赛中,高芙的发球和正手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更加自信了,也更加果断了。这其实也告诉我们:所有的改变,哪怕是一丝丝的改变对于陷入在困局中的个人来说都无比关键,因为那很可能会给予你新的自我救赎的力量。
三、拒绝完美!才能战胜心底里的狐疑!
我认为很多时候,太多人都在忽视“心态”对于球员在场上表现的影响作用。德约科维奇曾经引用塞尔维亚东正教一位主教的名言,“船之所以会沉没,不是因为周围的水,而是因为进入其中的水。不要让周围的环境进入你体内,并将你拖到谷底。”
是的,“专注力”是维持你在场上高效运转的关键,但善变的环境、突发情况以及不确定的手感和对手,都会让你不得不背水一战。你能捂住耳朵,让自己的心底变得平静吗?你能忘记环境在哪儿,而只专注于每一分的变化和周旋吗?这看似很容易,其实并不那么容易。
有时,我们总该自嘲,“与其这样的与自己苦斗,不如想想哪些办法对于对手是最有效的!”中国一姐郑钦文就曾经谈到,自己很小的时候,自己就梦想着能够拥有费德勒的发球、纳达尔的拼搏精神和德约科维奇的正手击球,但她后来渐渐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郑钦文坦言,随着比赛打得越来越多,逐渐意识到,“其实,打网球时,我们不需要每天都打得完美,因为你只需要找到击败对手的方法就可以了。”
完美是完美主义者们的牢笼,也是对于自我要求极高的球员的束缚。德约科维奇曾经感叹,“我并不认为某个人永远可以让他的比赛保持完美,即使这个人是费德勒。”我认为,某种意义上而言,在太多时候,很多人都在固执于“完美”,或者说是完美的统治力,但其实,那些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自我期待感,真的“完美”来自于一天一天的积累和自我督促,“我们需要的不是在状态最好的时候赢球,而是需要如何在自己状态最差时还能熬得下来!”
因此,就像德约科维奇说得那样,“我不再过多考虑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依靠我的身体和精神力量在正确的时间打出正确的网球。”与其去膜拜那些“物理模仿”和“精神崇拜感”带给你的超自然力量,不如去崇拜自己,感受那些来自于你自己的“灵魂深处的感知”,也许你从未了解过真正的自己呢?也许你也从未了解过自己的身体呢?但也许在你开始了解后,你才会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而忽视与无知才让人觉得恐惧。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我输给了一个更好的球员,他打了一些勇敢的网球,理应获胜。”——德约科维奇。请诸君细细品味这句话~(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陆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