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和谐共生|浙江林业高质量书写湿地合理利用答卷

在浙江台州天台县的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内,林密草茂、碧波荡漾,市民在绿道间晨跑,耳边则是此起彼伏,婉转动听的声声鸟鸣。

在这里记录到的鸟类不仅涵盖白鹭、苍鹭、凤头鹰、山斑鸠、松鸦、山雀等常见鸟类,还有卷羽鹈鹕、青头潜鸭、小天鹅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类高达124种。依托湿地保护法,当地通过植绿、护绿为鸟类构筑了生态良好的栖息场所,不仅显著提升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也进一步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千万工程”、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大场景下,浙江林业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以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性的实践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奏响保护与开发的和谐乐章。南麂列岛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2023年,这个美丽的滨海湿地还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浙江省继西溪湿地后的第二个世界级湿地。一直以来,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这里的关键课题。

而目前,南麂列岛实行分区管理策略。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区中只有实验区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这既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又满足了合理利用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近年来南麂列岛成为大热旅游景点,但即便在旺季,每天登岛的游客数量也始终控制在2000人以内,以防止生态环境过载。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去年以来,南麂保护区管理局还先后编制《浙江平阳南麂列岛国际重要湿地修复方案》、《浙江平阳南麂列岛国际重要湿地规划》,为全面加强湿地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联动平阳县人民法院、平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多措并举,强化保护。

从过去的荒芜滩涂到如今的“海上花园”,在浙江台州玉环漩门湾湿地,同样走出了一条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可复制路径。近些年,通过积极推进退渔还湖、退塘还湿、疏浚清淤、水岸修复等措施,这里俨然成为了动植物的天堂。

目前,湿地共记录鸟类278种,鸟类种类占据浙江省总数一半以上,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8种,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黑嘴鸥栖息地和全球濒危珍稀鸟类黑脸琵鹭越冬区之一。

在漩门湾湿地的建设过程中,“湿地+”模式成了一大亮点。目前,玉环漩门湾湿地公园内种植了玉环柚、柑橘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体验。同时,湿地公园还推出了观光游船、环湖绿道等生态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体验。

“我们深知,湿地的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浙江玉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郑必荣表示,因此,管委会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确保每一项开发活动都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

而为了打破湿地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工作壁垒,开发区管委会还创新工作制度,由一人统一分管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和旅游集团公司,不仅有利于对人财物资源的统一调配、提高湿地建设效率,也为湿地公园的系统保护与提质增效带来了实质性的益处。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浙江林业坚持贯彻这一原则,充分考虑湿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性,奏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乐章。

科学修复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效益溢出的共赢共富。秋日的温州三垟湿地,正是一年中最惬意舒爽的时节。蜿蜒曲折的汾河上不时有鹭鸶掠过,又或是嬉戏于草木葱茏的林间,为美丽的生态画卷更添几分灵动。

“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作为全国少有的城市湿地,温州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中心,素有温州“绿肾”之称。然而,曾经三垟湿地的生态价值一度仅剩16.4%,周围大量的污染企业致使这里更成为了臭名远扬的“污水坑”。

靠着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等组合拳,现如今,三垟湿地总体水质实现大幅改善。与此同时,依托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当地不断完善湿地生态结构,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精准的湿地类型修复,不但改善了三垟湿地的生态环境,还使湿地内水潋滟、鸟蹁跹,成就“神话鸟”飞“核心城”的温州现象。

随着越来越多的飞鸟在湿地安家,三垟湿地成功入选首批12家“浙江省观鸟胜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截至目前,湿地内有鸟类146种,还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黄胸鹀。

以自然生态为本底,盘活生态资源,当地更探索起了保护生态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赏景、观鸟、看花、研学、露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城市里的桃花源,让市民和游客共享生态之美。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