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解放军边防部队在面临印军又一次大规模入侵行动的同时,向中印边境地区的印军部队发起自卫反击作战。经过32天战斗后,印军溃败,逃回国内。在谈及失败原因时,印度维尔查克拉勋章勋章获得者,印巴战争战斗英雄,空军退役军官丹齐尔·基勒评价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डेन्ज़िलकीलोर):“我们士兵手里什么都没有,因为尼赫鲁,我们彻底溃败。”
印媒曾对丹齐尔·基勒进行过采访,并公开发表了采访内容。在印媒的报道中:“印度和中国是58年前打过仗的两个国家,即使是在今天,边境的气氛也很紧张。在担任总理的第16年,尼赫鲁意识到必须生产武器,但为时已晚。”通过这样的表述,印媒将矛头直指尼赫鲁。
同时,印度媒体还提到了丹齐尔的一句话——“我们士兵手里什么都没有,因为尼赫鲁,我们彻底溃败。”丹齐尔认为,如果不是尼赫鲁在军队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和中国交火,印度不会出现1962年的惨败,也不会有战斗后的经济大衰落。
在1962年中印边境交火前夕,尼赫鲁在中印边境地区大肆推行“前进政策”,越境袭扰,勾结西藏地区叛乱分子,企图分裂中国。当时在印度政府内部,官员们对于尼赫鲁的这一做法看法不一,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印军不少参战军官,如印军第7旅旅长准将达维尔,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等人在战后回忆录中毫不留情的对尼赫鲁及政府进行了谴责。另外,包括高级中印问题专家克劳德·阿普里(Claude Apri)在内的很多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也对尼赫鲁的“自杀式进攻中国”的政策感到愤怒,但尼赫鲁却没有听取任何人的意见。
在面对政府官员阻拦时,尼赫鲁没有丝毫犹豫,为了一个虚幻缥缈的梦,频繁挑衅中国。
尼赫鲁认为西藏出现的叛乱分子是有益于印度发展的,并不支持中国使用武力手段解放西藏。在得知中国武装部队进入西藏,并在短时间内解放西藏的消息后,印度政府内主张和平的官员萨达尔·帕特尔曾表示:“当一个国家陶醉于其军事力量时,它不会在任何问题上平静地思考。”
这句话不仅是说给中国听的,也是说给尼赫鲁听的。尼赫鲁在1950年开始不断派出武装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驻扎,设立武装据点。中国国内正经历经济危机,一忍再忍。但帕特尔已经意识到了危机的来临,在频繁的边境骚扰行动中,尼赫鲁认为中国只进行外交警告,不敢交火,是懦弱的表现,所以在中印边境地区更加肆无忌惮。
为了阻止尼赫鲁,帕特尔说了很多话,但都没有被尼赫鲁采纳,反而遭恶。1950年12月,尼赫鲁以“健康原因”,解除了帕特尔在印度政府内部的职务。
尼赫鲁为何会在中印边境地区频繁骚扰?它的底气何在?
在印度独立后不久,印军便向周边的巴基斯坦等国家发动战争。印度的武装部队是英国殖民后遗留下来的,具有一定的战斗力,而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武装力量全部是本土军队,所以印军在作战中获得了一定的胜利。在作战顺利的情况下,尼赫鲁对印军的作战能力信心大涨。
中国军队和巴基斯坦等印度周边国家军队的情况不一样,帕特尔知道,中国军队驻扎在西藏意味着中国将继续对印度构成直接威胁,这也是为什么他说中国军队进入西藏正在破坏印度的军事计划的原因。
同时,帕特尔也意识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他认为印度应该采取另外一种措施,并警告尼赫鲁“现在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军事部署蓝图。”但尼赫鲁依旧无视这一警告。时任印度外交部秘书长也对尼赫鲁的做法感到愤怒。
对于尼赫鲁的这一决定所带来的结果,印度媒体表示:尼赫鲁无视帕特尔的建议,12年后,结果出现了,尼赫鲁意识到必须生产武器,但为时已晚。
在1962年10月20日印度向中国发动又一轮大规模入侵之前,印度陆军部队就向尼赫鲁提交过报告,表达了武器装备的不足和印度不具备参与大规模战争的条件,尼赫鲁对此建议毫不在意。
为了确保“前进政策”顺利推进,尼赫鲁向印度政府各部门下达了死命令,要求武装部队必须在1962年10月10日之前做好全部战斗准备。
尼赫鲁动员了国内所有的人力物力,集中全国物资,军工厂三班倒,加紧生产武器装备。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确保印军能够在对中国军队的战斗中获胜,但直到1962年10月20日双方开战之前,印度方面仍未做好准备工作,前线有不少印军士兵手里什么都没有。
相比于印度方面的准备,中国的准备更加充分。当时中国确实进行了一定的准备,在中国西藏边境地区加紧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以确保战斗开始后的供给安全。同时,中国在靠近印度武装部队集结的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都调派了部队,解放军部队在高原地区进行适应性训练。到开战时,中国的参战部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高原寒冷、缺氧气候,共20000多人。
印度是这样记录战斗之前的情况的:“军队开始了这场战役,他们的目标是建立检查站以阻止前进的中国人,并切断他们的补给。1962年到来后,在最初的6个月时间里,中国方面的举动像进入战时一般,但印度的中央领导层却睡着了,尼赫鲁认为中国会做任何事情,但绝不会与印度开战。”
对此,尼赫鲁判断为中国武装部队只派出少数边防部队,他认为“零星的冲突将继续下去”,因为中国无法进行一场全面的战争。
对于尼赫鲁的判断,印度政府内部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印度政府官员马利克曾对尼赫鲁表示担忧:“目前,情报机构向总部发来的信息表明,中国的意图并不好。”
同时,还有人提到中印爆发战争后的其他威胁,他们认为巴基斯坦很可能会在中印交火期间看到进攻机会,向印度发动进攻。对于这些质疑的声音,时任印度国防部长梅农为确保印度能够在战争中取胜,特地向印度空军和陆军部队下达命令“做好战斗准备。”
对于他们的这些担心,尼赫鲁认为“完全是多余的”,并命令印度空军不得在中印边界24公里的范围内使用飞行战斗机。
在中印边境冲突初期阶段,印度是这样记录的:“最终,中国在阿鲁纳恰尔邦和拉达克发动了袭击,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袭击了印度检查站,占领了大片地区。
中印边境斗争爆发后的情况,确实如丹齐尔·基勒所说的那样:“我们士兵手中什么都没有,因为尼赫鲁,我们彻底溃败”。
在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战火燃起的时候,印军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地区部署了16000人的兵力,在中印边境的西段地区部署了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和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多人。
在第一阶段4天的战斗中,解放军部队短时间内就将最靠近我方境内的一批印军据点全部拔掉,于1950年10月24日向印度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但中国的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尼赫鲁的响应,印度继续在中印边境地区增兵。
和谈建议遭到印度拒绝后,中国方面为维护自身利益,被迫继续和印军作战。最终,中印边境的战火于1962年11月21日结束,在战斗结束时,解放军将战线推进至中印边境传统习惯线附近,在西山口、邦迪拉、班公洛等地区清除了侵入我方领土的印军。
尽管当时尼赫鲁的主张受到不少的阻拦,但尼赫鲁政府仍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印度的全面溃败。事情的结果也正如丹齐尔·基勒总结的那样,“士兵手中什么都没有,因为尼赫鲁,我们彻底溃败。”
在作战过程中,解放军完全歼灭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3个旅、部分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击伤印军4885人,俘虏近3968人。解放军共牺牲722人,负伤1697人,从伤亡比例上来看,印军在1962年的这场战斗中,失败的很彻底。
战斗结束后,有人指责“印度之所以在1962年的战争中失败,就因为尼赫鲁阻止印度空军部队参战。”
尼赫鲁解释:“发布这项命令是为了停止紧张局势。当时印度向美国寻求帮助,已经损害到了‘不结盟’的声誉,为了维护还残存的国际形象,不得不禁止派出空中作战部队参与1962年的战斗。”
尼赫鲁另解释:“当时的中国空军落后西方国家15年,如果派出印度空中作战部队,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同时,还有人指责是尼赫鲁的错误判断导致了印度的失败。对此,他辩解道:“当时中国也害怕台湾的入侵。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决定进攻印度。”
不论尼赫鲁如何辩解,印度的失败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尼赫鲁带领印度彻底走向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