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侗寨里被遗忘的“江南古城”,不收取一分钱门票,一秒穿越回600年前的大明盛世!

说起贵州旅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上过春晚的西江千户苗寨和被《国家地理》盛赞的肇兴侗寨,但这些热门景点早已开发成熟,蜂拥而至的游客,门票也动辄上百元...

而在贵州苗乡侗寨里,还藏着一座被遗忘的“江南古城”,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竟然神奇地出现在黔东南的大山里,仿佛一脚踏入600年前的明朝古城,还不收门票!


图片

@图来自网络


它就是“贵州的四大古镇之一”的隆里古城,位于黔东南的锦屏县南部,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被誉为“黔地江南”,将江南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是一座“苗乡侗寨里的汉文化孤岛”。

古城因明代“调北征南”而建,城中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浙皖苏赣一带,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一直延续着江南的生活习俗,一代又一代沿袭着“有别于这片大山又融于这片大省”的独特文化!


图片

@图来自网络


古城建在一处云贵高原上难得一见的狭小平地中央,城西有河流由南向北绕城而过,城内建设布局一切严格遵循当时的战事需要,亦兵亦农、能战能防,是湘贵交界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文化色彩军事屯堡。

当时留守屯垦戍边的官兵大都是江西、安徽人,故而进入城中,映入眼帘的建筑大都是高宅深院、气势恢弘的徽派建筑,江南典型的白墙灰瓦马头墙,走在古风犹存的大街上,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真的有种穿越了时空的感觉!


图片

@图来自网络


六百多年来,隆里人顽强地传承着祖居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包括蕴含着江南文化气息的语言,还有令人惊讶的宗祠文化,一座周长只有两千多米的小城,就有王姓、陈姓、江姓等近十座宗祠,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同时,这里的美食也是融合了江南的甜和贵州的辣,印合粑、酱粑、血粑、腌鱼、米花、麻叶、菜粑粑...这些酥香色美的特色菜,吃起来甜中带辣、辣中有香,再配上隆里人自己烤制的米酒,每一口都是乡愁的味道!


图片

@图来自网络


最后也最重要的一点,隆里古镇虽为4A级旅游景区,却不收取一分钱门票,相当的良心,这里几乎没有商业化的痕迹,鲜少被外界打扰,下次来贵州一定不要错过!



📍

 隆里古城在哪里?

图片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锦屏县的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隶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湖南靖州、贵州黎平、剑河、天柱等地接壤,是连接湘贵两省多地的重要枢纽。

古城原名“龙里”,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后不久,便在此建设“龙里卫”,后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调配千余名官兵屯垦戍边,兴建城池、设千户所,直到清顺治年间,改“龙里”为“隆里”,取"隆盛之理所"之意。


图片

@图来自网络


由于隆里古城交通不便,自驾是最推荐的方式,从贵阳出发约330公里,约4小时可以到达,1天时间足以打卡古城内的精华景点,逛过古城后,回程可以顺路游玩附近的其他村寨。

前往隆里古城,建议将导航设置至古城景区东门停车场,穿过青阳门便进入古城,随后步行至龙标书院、观音堂、蜈蚣街,一路上民居各有特色,适合慢走慢逛,静享时光。



🚗

 隆里古城怎么玩?


 / 古城墙 /

图片

@图来自网络


隆里古城南北长217米,东西长222米,整体近似长方形,城墙是用大石块修砌而成的,高约4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设一道城门和一座炮台。

东门青阳门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是旧时官员、军队等进城之门,门上建有三层高戌楼,翘角凌空,历经多次修缮,如今仍巍峨挺立,背面城楼上横匾刻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寓意着吉祥与希望。


 / 蜈蚣街 /

图片

@图来自网络


穿过青阳门步行至古城中最具特色的街道蜈蚣街,街道由鹅卵石铺就而成,形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对着观音堂,脚朝下延伸至南门口,栩栩如生,蔚为壮观。

每逢新年等活动,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隆里古城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如玩花脸龙、唱汉戏等,进一步领略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 王家大院 /

图片

@图来自网络


王家大院位于隆里古城的核心区域,紧邻古城的东门和主要街道,是古城内最为显赫的家族宅院之一,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融合了江南水乡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特色。

大院内的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装饰华丽,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大院内的房屋多采用木质结构,配以青砖黛瓦和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等装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龙标书院 /

图片

@图来自网络


龙标书院位于古城东北隅,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而得名,书院四面青砖围墙,流溢着唐宋遗风,铭刻着明清风采的门楼、中厅和一方荷塘,杨柳依依,古风犹存。

书院的大门庄严而古朴,上方悬挂着“龙标书院”四个大字,字体气势挺拔,朴茂自然,书院内的讲堂、匾额、神龛等虽已不复存在,但墙门、古桥、沣池、祭祀厅等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诉说着书院的历史与辉煌。


 / 古井 /

图片

@图来自网络


随处可见的古井,是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曾有着“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的盛况,每一口井都对应着一个姓氏,井水滋养着古城人民,见证了古城的兴衰更迭。

时至今日,古城内仍有十五口、城外有四十口古井,有的全用料石精工雕砌,体量宽宏,大器而孔武,端坐于大街上,有的荫蔽在古树群中,石砌雕栏,石桌、石凳罗列左右,静静等待游客的发掘。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