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蜀汉铭文青铜弩机
东汉末年,袁绍凭借对兵种的灵活运用大败公孙瓒,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步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界桥之战。其中,袁绍军中装备千余强弩的先登营,在此次大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弩又称“窝弓”“十字弓”,由弓演变而来,出现不晚于商周。至春秋时期,弩的制造技术已相当成熟,战国时期各种弩广泛运用于军队。单人操作的弩为单兵弩,根据上弦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擘张弩、腰张弩、蹶张弩。根据作战需要,在单兵弩的基础上,古人又发明了装在车床之上、需多人配合使用的大型弩,如春秋时期《墨子·备高临》中记载的“连弩车”,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开始,为应对骑兵的冲击力,弩进一步向大型化发展,如巨型“神弩”以及后来宋朝出现的“三弓床弩”、明朝的“神臂床子连城弩”等。
无论是单兵弩还是车弩、床弩,其设计及射击原理并无区别。以单兵弩为例,《吴越春秋》有载:“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形象展示了以“臂、翼、机”为主体构成的弩。臂又称身,是弩的托柄,为木质长条状。翼是横置于弩臂顶端的横弓,为弩的蓄力装置。机是安装在弩臂后部用来控制挂弦释放的装置,可以勾住弓弦,并控制回弹,多为青铜打造,也是弩相比于弓最复杂、最具创造性的部分。
相比于弓,单兵弩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更易于掌握,而且箭矢装填后无需双臂张力,射手可以专心瞄准射击,大大提升了射击效能。但由于需要较长时间装填箭矢,导致发射间隔时间较长。为此,古人从战术上采取不同步骤梯次搭配或不同兵种搭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宋军采取一排射击、二排准备、三排张弦的轮射方式,或者一排射击、二排递弩、三排搭箭的专射方式,还有长枪居前、次最强弓、次强弩、最后神臂弓的多兵种叠阵方式,均能达到连续不断射击、高效杀伤敌军的目的。在技术上,古人还设计了连弩。例如,明代有一种连发弩,称诸葛弩,其弩臂上设有可拆卸的内装10支箭的“弹仓”和拉弦开弓的手柄,把手柄向下拉,弦即被拉开,箭同时从“弹仓”落到箭槽内待发。只要操作手柄,就可完成拉弓、装箭、发射一系列动作,从而实现连续发射,并且为解决威力不足的问题,箭矢多用毒箭。
除单兵弩外,大型床弩在军事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前文提到的宋代“三弓床弩”,设计了可绞动的轮轴机械用于上弦,这种强大的蓄力方式使弩的威力近则百步,远则千米,具有极强的远射击杀伤威力。《宋史》所载澶州之战,辽军名将萧挞凛就是被宋军床弩射杀。
元朝时期,骑兵极其强悍,弩的作用明显降低。到了明清时期,弩同样没有逃脱被火器替代的命运。
东汉末年,袁绍凭借对兵种的灵活运用大败公孙瓒,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步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界桥之战。其中,袁绍军中装备千余强弩的先登营,在此次大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弩又称“窝弓”“十字弓”,由弓演变而来,出现不晚于商周。至春秋时期,弩的制造技术已相当成熟,战国时期各种弩广泛运用于军队。单人操作的弩为单兵弩,根据上弦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擘张弩、腰张弩、蹶张弩。根据作战需要,在单兵弩的基础上,古人又发明了装在车床之上、需多人配合使用的大型弩,如春秋时期《墨子·备高临》中记载的“连弩车”,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开始,为应对骑兵的冲击力,弩进一步向大型化发展,如巨型“神弩”以及后来宋朝出现的“三弓床弩”、明朝的“神臂床子连城弩”等。
无论是单兵弩还是车弩、床弩,其设计及射击原理并无区别。以单兵弩为例,《吴越春秋》有载:“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形象展示了以“臂、翼、机”为主体构成的弩。臂又称身,是弩的托柄,为木质长条状。翼是横置于弩臂顶端的横弓,为弩的蓄力装置。机是安装在弩臂后部用来控制挂弦释放的装置,可以勾住弓弦,并控制回弹,多为青铜打造,也是弩相比于弓最复杂、最具创造性的部分。
相比于弓,单兵弩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更易于掌握,而且箭矢装填后无需双臂张力,射手可以专心瞄准射击,大大提升了射击效能。但由于需要较长时间装填箭矢,导致发射间隔时间较长。为此,古人从战术上采取不同步骤梯次搭配或不同兵种搭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宋军采取一排射击、二排准备、三排张弦的轮射方式,或者一排射击、二排递弩、三排搭箭的专射方式,还有长枪居前、次最强弓、次强弩、最后神臂弓的多兵种叠阵方式,均能达到连续不断射击、高效杀伤敌军的目的。在技术上,古人还设计了连弩。例如,明代有一种连发弩,称诸葛弩,其弩臂上设有可拆卸的内装10支箭的“弹仓”和拉弦开弓的手柄,把手柄向下拉,弦即被拉开,箭同时从“弹仓”落到箭槽内待发。只要操作手柄,就可完成拉弓、装箭、发射一系列动作,从而实现连续发射,并且为解决威力不足的问题,箭矢多用毒箭。
除单兵弩外,大型床弩在军事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前文提到的宋代“三弓床弩”,设计了可绞动的轮轴机械用于上弦,这种强大的蓄力方式使弩的威力近则百步,远则千米,具有极强的远射击杀伤威力。《宋史》所载澶州之战,辽军名将萧挞凛就是被宋军床弩射杀。
元朝时期,骑兵极其强悍,弩的作用明显降低。到了明清时期,弩同样没有逃脱被火器替代的命运。(曹波)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