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21日,美国的阶层分化肇始于此


特定的日子往往是时代转折的标志。1963年,美国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给美国当时势在必行的变革提供了一个信号。在他身亡后的六年中,联邦最高法院做出了诸多历史性裁决。学者查尔斯·默里认为,此后美国社会发生了种种演变,并导致了阶层的分化,最终打破了美国建国伊始就盛行的“不存在阶层”的民族自负

 

2024年7月,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遇刺,震惊全球。这场未遂的刺杀在一定程度上为特朗普的最终获胜增添了概率。这些相悖又相似的历史事件会让美国的“分化”出现新的变化吗?从1960年代至今,美国在“分化”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


在本次推送中,我们节选了查尔斯·默里《分化:1960—2010年美国白人生活实录》中的“序言”部分,以飨读者,并在文末附上了推荐阅读之“美国书单”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三联合众


序言

1963年11月21日

文 | [美] 查尔斯·默里 

*本文内容节选自本书“序言”部分,第10—15页


1963年11月21日,当沃尔特·克朗凯特用刚刚自创的结束语“事情就是这样”结束节目时,他不曾料到数小时之后一个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特别播报中影像模糊的场景,播报来自官方的总统身亡消息时,克朗凯特苍白的面孔和强作镇定的声音,下意识拨弄眼镜的动作,竭力掩饰强忍的泪水,都将成为这个国家闻知噩耗时的代表性画面。

 

无论是克朗凯特本人还是他的观众,都根本无法知晓在政治、经济、科技、高雅文化、通俗文化以及公民文化等各个方面美国将会发生多么大的变革。

 

图片

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前几分钟。肯尼迪总统与总统夫人杰基·肯尼迪,以及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坐在总统车内,来源:Dallas Morning News


在某种程度上,刺杀事件是这场变革的起因之一。1963年11月23日的肯尼迪并不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总统,直到西奥多·怀特(Theodore White)在刺杀事件发生几周后采访了杰姬·肯尼迪(Jackie Kennedy),肯尼迪总统的卡米洛王朝形象随后才得以显现。就在刺杀前几个星期,盖洛普公布了肯尼迪总统58%的支持率——还不算坏,但在那个尚未极化的时代很难算得上突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排名第一的非文学类畅销书就是维克托·拉斯基(Victor Lasky)那本饱受抨击的《肯尼迪其人其事》(J.F.K. : The Man and the Myth)。除了遇刺身亡时只有一般的政治影响力之外,肯尼迪因推动根本性变革的气质和信念而不受欢迎。就在全国的悲痛和自责阻挠他的政治对手之际,一位资深国会议员凭借这一突发历史事件入主白宫。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肯尼迪总统未遭遇不幸,任何类似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所掌控的立法巨头就不可能出现。如果肯尼迪活着,没有人知道越南战争将会如何收场,但结果几乎不可能比约翰逊的政策造成的创伤更糟。


图片

1963 年 11 月 22 日,在约翰·肯尼迪遇刺后,林登·约翰逊在空军一号上宣誓就职。站在他身边的是杰奎琳·肯尼迪和伯德·约翰逊夫人,来源:Britannica


换句话说,刺杀事件碰巧给势在必行的变革提供了一个信号。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肇始于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而不是总统或者国会的决定,激进的绝对多数制原则已在联邦最高法院确立。肯尼迪身亡后的六年中,联邦最高法院做出了诸多历史性裁决,其间有七位大法官一直在位。

 

截至1963年11月21日,某种性别革命已不可避免。第一种口服避孕药已于1960年面世,一经上市便大受欢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女性获得了一种便利而可靠的避孕方法,即便是在激情来袭以及没有男性协助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她们无怀孕之忧地享受两性情爱,性观念理所当然地要发生深刻的转变。

 

有关非洲裔美国人命运的一场革命也已在所难免。民权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10年,并在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大游行时达到了道义上的顶点。当时有25万民众齐聚华盛顿国家广场,大游行以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结束。虽然在合理完善立法与变革管理体制方面,约翰逊总统很可能与肯尼迪总统继续主政的情形不同,但1963年重大变革的势头已不可阻挡。

 

不管怎样,类似“向贫困开战”(War on Poverty)的计划很可能已在1964年提出。迈克尔·哈林顿(Michael Harrington)的《另一个美国》The Other America已在 1962 年春天出版,作者在书中声称有四千万到五千万美国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且他们的贫困是结构性的——无法通过经济增长来消除。肯尼迪曾读过这本书,或者至少对该书做过某些赞赏性的评论,他还曾给工作人员订购该书,该书后来可能被约翰逊用于制定他的“向贫困开战”的计划。肯尼迪实际上能通过多少项计划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哈林顿的观点已为民主党内的自由派所接受,即便刺杀事件没有发生,其观点也会成为政策辩论的部分内容。

 

1963 年,将会对美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其他运动业已兴起。年初,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出版了《女性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一书,后来这被视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序幕。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已于 1962 年出版,成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该书激起人们对公众利益的关注,还引发了环保运动。拉尔夫·内德(Ralph Nader)首次在《民族》Nation杂志上撰文抨击汽车业,两年后随着其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的出版,开创了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


60年代的文化景观已在1963年日渐成形。鲍勃·迪伦(Bob Dylan)的《随风飘去》Blowin’ in the Wind、《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和《别想太多,没事的》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被我们看作代表所有 60 年代主题的歌曲——在肯尼迪遇刺身亡前六个月就已经发布。1963年11月,英国风靡一时的甲壳虫乐队(Beatles)正在筹划他们的首次美国巡演,该乐队曾为英国女王演出。

 

历史已经吞下了人口这个难题。截至 1963 年 11 月 23 日,婴儿潮中早期出生的同龄人已进入青少年时期,无论如何,他们正在成为将要成为的人。此时无人知道,如果一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异常庞大,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影响。每个人即将会找到答案。


分化:1960—2010年美国白人生活实录

Coming Apart: The State of White America 1960-2010


[美] 查尔斯·默里 著,吴玉辉  李军 译
“新知文库精选”丛书
精装,定价: 79.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7月


本书以1963年11月21日以来美国社会发生的某种演变为内容,该演变导致了各阶层的形成,有关它们的种类和隔离程度与迄今所知的这个国家的任何阶层都不相同。我将论证,如果不同阶层间的分化持续下去,美国将不再是美国。

 

为避免误解,允许我明确说明本书不予涉及的内容。首先,我不认为美国曾经是一个没有阶层的社会。通常从一开始,富人和穷人就生活在城镇的不同区域,去不同的教堂,礼仪和风俗也有所差别。并不是出现了新阶层,而是这些阶层在核心行为与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分化——几乎认不出他们同为美国人的根本亲缘关系。

 

其次,我没有对作为世界大国的美国的衰落给出原因。然而自相矛盾的是,我所谴责的这个产生等级社会的经济动力却促进了美国人力资本的繁荣。在未来的数年里,这些动力将会增强而不是减弱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我也没有预测美国军事和外交优势的衰退。

 

但美国计划(American project)并非是国家财富和国际影响力的最大化。美国计划——这一用语你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再次看到——包含了自建国伊始就证明人类作为个体可以获得自由、所有家庭过着他们想过的生活以及人们自愿地团结起来解决共同问题的不懈努力。建基于该理念之上的政体产生了被全世界视为非凡的公民文化,这种文化得到美国人的普遍认同,以至于成了一种公民宗教。成为美国人与成为他国公民肯定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方面是美国人十分珍视的。然而这种文化却日渐式微。

 

我将注意力集中于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会发生上。我讨论了一些原因,但大多数原因涉及无法改变的各种力量。我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归纳来认识美国社会在许多方面正在发生的分化,这种分化不是沿着种族或民族的接缝处发生的,而是沿着阶层的接缝处发生的。

 

这就引出了本书的副标题以及对副标题中美国白人的特别说明。数十年来,人们一直从种族和民族的角度来描绘美国人生活的趋势,以非拉丁裔白人(以下简称白人)作为参照——黑人与白人贫困率的比较、拉丁裔人与白人上大学者比例的对比,等等。这样做并不算错,我的书中也尽是这样的比较。然而,由于参照本身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方法已经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

 

因此,本书第一部分描述新上等阶层所使用的大多数证据来自白人,而第二部分描述新下等阶层所使用的证据全部来自白人。我的意思是,不要欺骗自己,说我们正在思考那些通过抨击种族主义残余和限制移民就能够解除的压力,我说的这些趋势独立于民族传统而存在。在本书的倒数第二章,我扩大了讨论范围以涵盖所有美国人。

 

正如所有有关政策的书一样,本书最终要讨论我们可以如何改变做法。但对本书而言,就如同了解原因一样,讨论解决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全神贯注地探究问题的本质。


*本文图片如无特殊说明,版权均归本书,转载请联系后台



图片


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ay)

 

生于1943年,美国政治学、社会史、科技史学者。哈佛大学历史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专攻文化与自由的W·H·布雷迪学者。1984年以《节节败退》一书成名,还著有《文明的解析》、《钟形曲线》(合著)、《在我们手中》和《真实的教育》等。





推荐阅读


美国书单


---


分化

1960—2010年美国白人生活实录


查尔斯·默里 著 吴玉辉、李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ISBN:9787108077509 定价:79.00元


在本书中,作者查尔斯•默里从独特的长焦视角出发,聚焦于美国白人群体,诠释了长期以来相互关联的美国社会各阶层是如何从某个接缝处开始分化的,这种分化趋势并非源自种族或民族的差异。通过对50年的数据分析和研究,他指出,一个新上等阶层与一个新下等阶层在核心行为与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们几乎认不出彼此同为美国国民的根本亲缘关系——这种分歧与收入不平等无关,无论经济形势是好是坏,该分歧都在增大。


默里认为,美国上层白人与底层白人逐渐分处不同的文化中。拥有权势的上等阶层生活在由其同类包围的飞地中,对其他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漠然无知;而下等阶层的家庭和社会生活遭受了侵蚀,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种分化将以往成功的美国计划置于了风险之中。尽管本书以白人为样本,但主旨却关乎所有美国人。


---


钢的城

美国锈带兴衰史


加布里埃尔·维南特 著 刘阳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ISBN:9787108076649 定价:78.00元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与“工业心脏”,其钢铁制造业在20世纪初期繁盛一时,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去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衰落,与此相伴的则是医疗照护经济的蓬 勃发展 。然而,匹兹堡的经济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照护经济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医疗工作者过度的劳动、极低的薪资与不被承认的社会权利。


在本书中,作者维南特带领我们深入美国“锈带城市”的中心,以档案研究与个人口述史相结合的方式细致呈现20世纪匹兹堡经济转型的阵痛,揭示钢铁业的衰落和照护经济的兴起对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生活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如何放大了工人群体内部的性别与种族分化,以及这种分化如何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并重构美国经济与政治的未来。


---


无地可依

后工业时代芝加哥的家庭与阶级


克里斯蒂娜·J.沃利 著 张伊铭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ISBN:9787108076632 定价:68.00元


1980 年,14 岁的克里斯蒂娜•J. 沃利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所在的芝加哥东南部的钢铁厂突然倒闭,接下来的几年里,近十万名附近的居民也将失去工作。


30 年后,沃利成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她在《无地可依》中把人类学视角带回家,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美国蓝领阶层的命运,结合个人叙事和家庭照片,对“去工业化”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努力奋斗和自己向上流动的故事,沃利揭示了在复杂的紧张关系之中美国工业衰退的社会景观。在其精辟的分析中,每个读者都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为什么向上流动从集体性转向个人化,以及哪些政策错误导致了这种困境。


---


寻路

穿越分裂的国度


乔丹·布拉什克、克里斯托弗·豪 著 骆伟倩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ISBN:9787108076625 定价:68.00元


这本书关注美国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问题,由两位美国青年精英合作而成,是二人在2016-2019年自驾公路旅行的见闻记录,以对话体写就,可读性极强。两人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同学,分属共和党和民主党。两人不满足于美国社会分裂的现状,希望走出个人既定的政治身份,探索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向并找寻弥合分裂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两人选择的旅行路线跨越美国的中西部、西部、南部、中东部老工业区和墨西哥边境,覆盖了美国生活不同的侧面,涉及政治极化、阶层分化、种族歧视、大规模监禁、去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移民等当下美国社会热点问题。两位作者不仅提供了对当代美国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问题鲜活的观察,而且在行文中持续探讨美国社会真正的力量之源,对于理解美国社会的深层动力极具启发性。两人对话中时现各自党派立场,亦有助于读者一窥两党在不同具体社会议题上的具体态度与认识。


---


失衡的利维坦

美国分裂的文化与政治根源

欧树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ISBN:9787108077103 定价:59.00元


在过去的 20 世纪,美国逐步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头羊以及后冷战时代唯一的全球性超级大国。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观念、文化都出现了裂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分化,思想观念、政党政治、国家治理的两极化,孕育了一个失衡的利维坦。


贯穿在美国古今之争中的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的斗争,凝结了晚近五六十年来美国两大政党、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例外论之间南辕北辙的撕裂,更延续了殖民时代“两个新英格兰”背道而驰的分裂底色。本书追索其背后的历史记忆、政治斗争、文化分歧,并且深入当代美国最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亨廷顿的思想轨迹,从而更恰切地理解美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航向,以及更为现实的现代政治世界与现代政治困境。


---

八十七年

美利坚的创制(1776-1863)

田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ISBN:9787108077790 定价:60.00元


1776年美国建国,1863年林肯作为第16任总统发表葛底斯堡演说,这八十七年来的若干政治斗争和关于宪法的论辩,以及不同的政治人物在不同时期做出的不同努力,是本书的主要讨论对象。作者在历史的纵深中梳理制度形成的来龙去脉,实事求是地展示各种力量在历史重大关头的选择,并且不忽视历史行程中的偶然和复杂,组织起对美利坚的创制的讨论。这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学者主体性、以中国的学术话语认真研究美国的专著,在基本立场上,作者摒弃了曾经影响过中国学术界的美国制宪的“民主奇迹”说,同时,通过历史路径来反思美国法治道路,有助于驱除我们曾经为美国模式编织的光环。


---

美国小史
许倬云 讲授  冯俊文 整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ISBN:9787108078490 定价:49.00元


作者许倬云将其东西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在美国社会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以口述并经学术助手冯俊文整理,再由许先生亲自审定的方式,写作了这部书稿。正文三万七千余字,涉及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三百年的历史,可谓简洁至极。同时,其中的一些作者亲身体验的在美经历,比较独特,其他书面材料中未见。正如作者所言,这部极简史是以一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自觉的内外双重视角来看待美国社会、美国历史的——作者既以美国公民的视角从内部深度观察美国社会,又以东方人的“他者”角度去看美国。从观察、研究和叙述的角度而言,独具优势。


---


西方文明的未来
下卷:美国与全球资本

图片

[加]梁鹤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11
ISBN:9787108079749 定价:59.00元


美国,一个没有贵族的贵族国家,一个不平等的民主国家,一个不自由的自由国家。它本身没有古老的文化,但从古老的大英文化中承继了一半(务实),抗拒了另一半(妥协)。它是个由委员会设计出来的国家,但这是个叛逆造反的委员会。它经过血的洗礼,有凝聚力极强的国家神话。


美国“战后一代”人数最多,支配整个 20 世纪。现今是他们的子女“世纪一代”上场,会支配未来几十年。他们的心态既受父母一代的影响,又成形于全球资本、全球反恐的时刻。这代人面对未来,将会如何反应?


西方文明的未来,关键在美国文明的演变。美国立国前已成形的民族性格会继续支配美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全球资本的逻辑和人类对这套逻辑的反应会决定美国与全球资本的未来。


本书从美国近代历史、民族性格、时代心态,来探讨美国文明的特质和发展轨迹,继而分析其与全球资本的互动,同时为中国未来的全球化姿态提供参考。


---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什么,以至于不惜付出沉重的代价呢?
图片
历史深处的忧虑
ISBN:9787108066381 定价:38.00元


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这套制度已付出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图片

总统是靠不住的

ISBN:9787108066404 定价:42.00元


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利的监督和限制。


图片
我也有一个梦想
ISBN:9787108066398 定价:46.00元


用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图片

如彗星划过夜空

ISBN:9787108066411 定价:40.00元


本书首先通过1787 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制度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以及付诸实现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了美国早期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局限等做了分析。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力,与当时的美国政府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显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


寒门子弟上大学

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图片
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著 田雷、孙竞超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ISBN:9787108071392 定价:62.00元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


娇惯的心灵

“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图片
格雷格·卢金诺夫、乔纳森·海特 著 
田雷、苏心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ISBN:9787108068743 定价:69.00元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


种子帝国

孟山都的过去与人类粮食的未来



巴托·J.埃尔莫尔 著 黄泽萱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ISBN:9787108077615 定价:79.00元


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农业公司,它于20世纪初以生产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后进入农业,成为除草剂的主要制造商,并一步步成长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人类粮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的历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全球实地调查,对农民、化学家、企业家、工人、病人、律师和法官的采访,以及查询尚未披露的公司档案和政府记录,历史学家埃尔莫尔追溯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山都公司商业版图扩张史,揭秘其化学制品和转基因技术如何渗入全球粮食供应的几乎每一条缝隙。


---


美国南方纪事三部曲


瑞克·布拉格,曾任《纽约时报》记者,1996年获普利策专题写作奖。布拉格是一个以“红脖族”(Red Neck)文风著称的南方乡土作家。


瑞克·布拉格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亚拉巴马州,这里属于美国深南部,是传统南方文化的核心区域。他的“美国南方纪事三部曲”《库萨河的查理》《悲歌长啸》和《蛙镇王子》,生动呈现了一个中国读者远未了解的美国。他以敏锐、生动、明亮的笔触,描绘着他的家族及其生活的时代,时间跨度从1920年代至今。超出家族史层面,布拉格还在书中记录了美国深南部社会面貌的变迁。在他力求克制的笔下,没有大历史的芜杂,没有大人物的荣耀,唯有普通民众的欢笑与眼泪、卑微与梦想,却也让读者亲历了一个个平凡而震撼人心的瞬间。


库萨河的查理
瑞克·布拉格 著 王聪、王盈洁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ISBN: 9787108074706  定价:59.00


《库萨河的查理》讲述了作者瑞克•布拉格的外祖父查理•巴昂德姆的传奇故事,他于瑞克出生前一年去世。由于缺少直接的接触,布拉格开始寻找家族记忆,重建一个老人的形象,“使用他几乎已被遗忘的口头禅及几乎只存在于家人记忆中的故事,回忆的来源还有一些发黄的易碎的黑白照片”。


查理终 身生活在美国深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区,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传奇般的男人,他的妻子艾娃及整个大家庭都毫不掩饰地爱着查理。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偶尔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和困难,但他一直生活在对正义的向往中,蔑视欺凌弱小的行为……


布拉格以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生动、明亮的笔触,描绘着他的家族及其生活的时代。瑞克认为,外祖父代表着美国南方自给自足的文化,因此特别需要诚实地表现这种文化特质。在这首辛辣的赞歌中,他记录了一个正在消失的南方,就像生机勃勃的库萨河正在消失一样——查理喜欢在河上撑着自制的小船捕鱼——现在这条河变得太驯服了,无法容纳那些在边缘生活的人。


悲歌长啸
瑞克·布拉格 著 王聪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ISBN:  9787108074942  定价:69.00


瑞克•布拉格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亚拉巴马州,这里属于美国深南部,是传统南方文化的核心区域。历经种种生活的磨难后,瑞克终于跻身《纽约时报》记者的行列。新闻生涯培育了他独特的敏感眼光,在《悲歌长啸》中,他代领读者沿着他本人成长的线索,深情回忆了他母亲的一生。这位普通而又坚强的贫穷女性终年辛苦劳作,以超常的坚忍独自将三个儿子抚养长大。


超出家族史的层面,布拉格还在本书中记录了美国深南部四十余年社会面貌的变迁——从棉花地到大都会,从迈阿密黑人运动到美军人驻扎海地。在他力求克制的笔下,没有大历史的芜杂,没有大人物的荣耀,唯有普通民众的欢笑与眼泪、卑微与梦想,却也让读者亲历了一个个平凡而震撼人心的瞬间。


蛙镇王子
瑞克·布拉格 著 王聪、王盈洁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ISBN: 9787108075512  定价:59.00


瑞克•布鲁格以《蛙镇王子》结束了美国南方纪事三部曲。书中记录的是一段令人着迷的人生旅程,布拉格以坦率、洞察力、惊人的幽默和非凡的天赋来描述他的父亲。在书中的副线故事里,他充满感情地描述了他本人作为继父,学习如何与十岁的继子相处。这个孩子习惯于爱与温柔,不会打架,与瑞克及他的父亲、他的儿子生长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一段新的父子关系中,孩子不是唯一手足无措的人,瑞克也在慢慢学习,如何照料、如何爱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男孩子。


从与继子的关系出发,布拉格重新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和童年,他的家乡是有着百年老磨坊和历史的厂村,但当瑞克成长时,镇子却因传统工业走向疲敝而陷入衰退和困境。在此生活的男人们重视家庭,却也常因粗犷而忽视孩子的成长、因酗酒而走向颓废。瑞克的父亲也不例外,他注定要给爱他的家人带来伤害……

---

特权

哈佛与统治阶层的教育


图片
罗斯·格雷戈里·多塞特 著 珍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ISBN:9787108046598 定价:35.00元


哈佛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是全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然而,她那耀眼的光环之下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本书作者获得杰出教育的梦想终未能在哈佛得到实现,他发现学校里充斥着精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权欲和野心。学生及其父母,甚至校方管理者和教授,都将大学视为通往高收入和精英阶层的踏脚石,而非献身于卓越学术研究的机构。他对《平权法案》、“政治正确”、生源构成、分数制度和课程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生动地描绘了现代大学生活的图景: 酗酒、恶作剧、性生活探险、攀爬社会阶梯和钻营求职门径等等。本书是一个年轻哈佛人的自述,真实坦率且诙谐风趣。它是全面了解美国大学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世纪之交美国精英教育的生动纪实和反思,也是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


违童之愿

冷战时期美国儿童医学实验秘史


图片
艾伦·M·霍恩布鲁姆、朱迪斯·L·纽曼、格雷戈里·J·多贝尔 著 
丁立松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ISBN:9787108048455 定价:35.00元


来自苏联的威胁所带来的恐惧,渗透了美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冷战”的氛围造成了战后美国数不尽的违规、医疗过剩以及潜在甚至事实存在的医疗犯罪。美国政府曾一厢情愿地控告纳粹医生所进行的野蛮实验和伪科学研究,不幸的是,美国所做的绝不是什么表率。


《违童之愿》记录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这是一段令人恐惧、震惊的历史,受20世纪优生学理论的影响,那些掌握着权力的医生、研究者以及研究机构,试图阻止“劣质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将儿童当作实验品对待。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听到受害者的声音。这些声音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