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北上·润泽三秦”|“洞穿”秦岭引水来 润泽三秦破水荒

  华商网讯(记者/董旭叶 图片/王警)“善治秦者先治水”,是秦人自古就有的传统。三秦人在治水的历史长河中,闪耀出智慧和坚韧的光芒。

  11月19日,“汉水北上·润泽三秦”引汉济渭工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引汉济渭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了解这一重大水利工程背后的科技力量与人文情怀。

图片

  引汉济渭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包括工程展示厅、施工现场、环保水保项目观摩及水利移民、水源地扶贫保护性开发成果展示等内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遭遇过多次水荒,人民生活始终笼罩在生存压力的阴影之下,有时停水会持续数日之久,且水压严重不足,居民排队取水的情景屡见不鲜。”在引汉济渭工程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讲解员段蕾指着展示西安缺水历史的资料照片,深情地讲述道。陕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南涝北旱”的态势十分明显。引汉济渭正是破解陕西水资源分布不均、实现全省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的省内“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国务院“十三五”规划的172项重大项目之一。

图片

  引汉济渭要怎么引?汉江与渭河之间间隔了高大宽广的秦岭,要引汉济渭就必须穿越秦岭!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是一个自流调水工程,而打通秦岭,让汉水流向关中,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史诗级的工程!

  在引汉济渭工程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记者看到,一台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模型映入眼帘。作为隧洞施工的核心设备,其直径达8.02米,长度208米,集成了掘进、支护、出渣、通风和防尘等多功能于一体。在引汉济渭工程中,两台分别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TBM,承担了秦岭隧洞主脊段35公里的掘进任务,成功攻克了超长距离通风、涌水、突涌泥、岩爆、高温地热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图片

  展厅上的照片和实物,生动展现了秦岭输水隧洞施工中遇到的岩爆、涌水、高温湿、高磨蚀硬岩、软岩大变形等工程难点。施工人员用皮划艇清理涌水,面对高达267万焦耳的岩爆,以及磨损的刀头和沉重的手风钻,每一米掘进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据介绍,引汉济渭工程全部建成通水后,可满足包括陕西省4个城市在内共21个受水对象的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造福超过1400万人。去年7月,引汉济渭工程正式向西安通水,长江与黄河自此“牵手”,源源不断的汉江清流穿越秦岭,解渴古都、润泽关中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

图片

  “参观了引汉济渭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让我对引汉济渭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亲身感受到了工程在设计、施工及维护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西北信息报记者任行说,“面对汉江与渭河之间秦岭的阻隔,引汉济渭工程注定是一场挑战自然的史诗级工程,施工人员在遇突涌水、岩爆等突发情况,可以说,每一米掘进进尺可以说都极为不易。希望人们在享受水资源的同时,也能铭记并珍惜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提高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作为第四批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多家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在建工程优势,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节点,推出水情宣教微电影展播、环保水保讲座、水利摄影书画展、保护汉江志愿者服务队公益等活动,致力形成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广受社会各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