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技术孵化企业敢在汽车专利上,与欧洲钢铁巨头“掰手腕”

图片

作者:黄莺



2024年11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显示,育材堂(苏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育材堂”)的一件名为“热冲压成形构件、热冲压成形用预涂镀钢板及热冲压成形工艺”的专利ZL201880092265.5,经合议组审理后,宣告专利权部分无效。这一结果实际上是权利人在2024年10月22日提交的修改文本,由原来的权利要求1-10,重新修改为权利要求1-4后,合议组基于此,做出的继续维持专利权有效的决定。此次无效的请求人是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简称“安赛乐”或AM)。

图片
这也就意味着,在双方的第三次专利无效挑战交手中,育材堂再次获得了优势。
今年9月30日,在安赛乐对育材堂另外一件名为“热冲压成形构件、热冲压成形用预涂镀钢板及热冲压成形工艺”的专利ZL202210882404.2挑战中,国家知识产权也是做出了类似部分无效的决定,使得育材堂在修改权利要求后的专利继续有效。
对于一家在2017年才成立的钢铁材料创新技术研究的初创企业而言,在面对欧洲钢铁巨头的挑战下,技术和专利能不落下风,实属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育材堂是一家由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RAL)技术孵化的金属材料研发企业,聚焦于金属材料的底层创新。
尤其是育材堂所攻关的领域,正是安赛乐在20多年前率先技术突破,打下的热冲压钢板技术的江山,这相当于愣是在巨头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而这种小企业能够挑战欧洲行业巨头的唯一资本可能就是创新、技术和专利了。
2024年4月26日,育材堂公司高级主任研究员李峥在参加第四届车身大会上,介绍了育材堂的理念,就突出提到了这一点:

“我们始终坚守原则,不做逆向工程,不规避或绕过专利,力求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我们专注于薄铝硅镀层技术的研发,并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向海外钢铁企业进行热冲压钢产品专利授权的公司

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研发型公司,专利技术对于我们而言十分重要。针对薄铝硅镀层技术、一些新材料以及焊接技术,我们都进行了专利布局,目前在国内申请了16项专利,获得了10项授权,国外申请了31项专利,获得了12项授权,近期我们的专利池还会持续扩充。”

试想当今之中国,如果广大的创业企业都有能力投入正向研发,做真正的创新,不简单规避专利,而是用突破性的创新来改尝试写行业,那么中国的创新或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而对专利的重视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作用的正确理解,或许也是育材堂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这一点在“汽车商业评论”一周前刊发的《揭秘小鹏汽车首次海外被诉》中,就提到了育材堂非常深刻的对“专利战略”的理解。
在采访的育材堂公司首席科学家易红亮,提到其与安赛乐之间的技术和专利差异:

“镀层厚度不一样,加热扩散程度也不一样,其优化加热工艺和方法落在AM专利的加工工艺范围之外,其镀层结构与合金元素分布也在AM专利范围之外,均不构成侵权。”

而对于中国企业面对安赛乐积极利用专利来维权而引发的中国困境时,易红亮提出的三个层面的准备和应对,其实值得很多企业借鉴:
”应对专利战,他建议需要做好三手准备一方面针对稳定性较高的对手专利,必须尊重技术尊重知识产权,通过技术创新另辟蹊径建立新的技术体系,突破专利垄断另一方面针对新颖性、创造性不足的对手专利,积极通过诉请专利无效的方式对抗无休止的专利骚扰,育材堂、宝钢、凌云、POSCO在AM获取中国全权代理的新日铁专利上的无效应对就是非常好的案例;第三手准备就是要主动出击,用在手专利狙击对手,让对手感到危机:他的产品就一定不侵权吗?“
目前来看,安赛乐对育材堂两件专利发起的无效挑战,或许就是第三手准备的具体实例,很有可能育材堂已经利用自有专利对安赛乐发起了主动出击。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一点在专利战中,同样适用。
今年4月,当最高人民法院最终确认安赛乐在华的热冲压关键专利全部无效之后,安赛乐在中国的维权就陷入了进退两难。
于是,才出现在上个月,安赛乐开始在欧洲统一专利法院起诉了小鹏汽车的G9侵犯其热冲压钢板技术,将这场关键材料之战,引入到下游整车企业,以此来形成对其替代品厂商的反向压力。
双方争夺的这项关键技术对汽车产业之所以这么重要,主要是因为使用热冲压技术形成的钢材,其优异的性能,使得整车厂商在涉及汽车安全方面,不敢懈怠。
正如前阵子懂车帝豪购几十辆各品牌汽车,进行碰撞测试,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A柱、B柱等涉及安全部件的性能。而对A柱、B柱等车身安全部位影响最大的就是使用高强度钢和热成形钢的情况,热成形钢越多,车身安全性越好。
而能够采用2000兆帕热成形钢的车型,例如小米汽车,也已经成为汽车厂商宣传的一个重要卖点。
从这个案例能够看到,即使是传统的汽车、钢板,这样的产品,依然会有很多需要技术革新的地方,中国要想真正在每个细分环节都扎根下去进行创新,从每一个小环节去追赶国际先进、甚至赶超,其实都离不类似于育材堂这类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研发,和对专利充满的坚定信心。
因此,国家必须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改变目前中国知识产权环境中,无论是行政还是司法,往往更多倾向于大企业和以纳税多、就业强为指标评判的技术保护对象,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以技术和专利筛选作为保护创新的唯一评判标准,通过建立真正的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沃土。
东北大学技术孵化的这一案例,也再次证明了大学技术转化,还是大有可为。大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在某一方向上具有突出成就或许更重要。那么在技术转化和布局基础专利时,应该如何更好的形成专利、布局专利,才能在未来与国外巨头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其实是大学在形成专利时,遇到最多的问题。
当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究,各环节都能真正的扎实创新,认真对待专利,中国未来可以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能够在每个细分环节都能做到与国外技术领先者的同台竞技,那就真正达成了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专利本应是大有可为的。

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