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侏罗纪顶级掠食者!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恐龙研究成果再添一项

继2022年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联合发布馆藏异特龙化石的病理学研究成果后,馆校双方再次深入合作,攻克难关,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异特龙的生物力学研究,并于近期在国际期刊《Historical Biology》上发表了一篇最新科研成果——《脆弱异特龙前肢运动范围》。

这项研究聚焦于侏罗纪时代的顶级掠食者——异特龙,课题组对其前肢运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理解异特龙的捕猎策略和生存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据悉,这是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发表的第三篇SCI学术论文。

突破性研究,3D科技揭秘异特龙前肢运动

异特龙是北美晚侏罗世莫里逊组地层中最常见的兽脚类恐龙属,以其至少保存下来60具化石骨架而闻名于世。针对异特龙不同身体部位的运动范围研究,是古生物力学这一新兴学科分支中的重要研究。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所收藏展示的异特龙,昵称“大卫”是中国唯一公开展示的异特龙真标本,保存完整度高,尤其是头骨和腹膜肋的保存状态极为罕见。

异特龙生活在1.55亿到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以其强壮的身体和灵活的动作著称,被誉为“侏罗纪霸主”。自2021年年底“大卫”亮相博物馆恐龙展厅以来,它不仅是颇受瞩目的“明星”,也是博物馆科学研究的重点。

图片

为了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对异特龙进行古生物力学研究,研究团队使用激光扫描获取了化石表面的形态学模型。而后,对前肢数字模型进行了三维安装,对其前肢进行了全面运动范围评估。这一过程也极大地降低珍贵化石标本在研究过程中不必要的破坏和磨损。

本次研究揭示了异特龙前肢的灵活性:

肩肘关节屈伸超过70度,指关节最大屈伸达90度,显示其前肢在捕猎中至关重要。异特龙肩关节有限的活动范围表明,前肢主要是捕捉猎物,但不能再向前,这表明首先接触到猎物的是嘴部,而手掌则可以用于抓住胸部或颈部以下的猎物或钩住物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除了发现异特龙前肢的运动特性,本次古病理研究还揭示了其在右肩受伤后展现出的惊人恢复力。尽管最终或许是因捕猎方式变化导致食物短缺而灭亡,但在它生命终结时右肩的损伤已然痊愈。

邢立达课题组梁晴晴博士表示,这些发现使我们更生动地了解了异特龙的生存挑战和传奇冒险,帮助我们理解异特龙在进化中适应环境变化,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时代的传奇冒险。

持续探索恐龙时代的奥秘

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广东省首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了千余件珍稀的古生物化石,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基于这些藏品,博物馆与客座研究员邢立达副教授团队合作,自开馆以来持续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发表相关成果:对异特龙“大卫”的研究是中国首次对北美大型兽脚类恐龙进行的古病理学和系统发育研究;对广州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广州作为“恐龙背上城市”的地位,为揭秘恐龙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材料。

图片

为使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些研究,实现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针对研究成果开发了丰富多彩的科普项目,包括推出“恐龙医院”“恐龙捣蛋计划”项目等。

今年10月,博物馆对“恐龙之家”展厅进行了全面升级,用生动好玩的方式展示科研成果。比如通过复刻CT机交互道具展示异特龙病理学研究成果,用互动形式展示中学生发现的广州恐龙蛋化石碎片,召集广大年轻人成为广州“寻龙少年”……通过趣味互动科普带大家走进古生物研究领域,让观众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资讯,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

文、图|记者 文艺 通讯员 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