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无论在哪上班,都不要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公司不是谈交情的地方,而是利益和人性交织的地方。
02职场友谊并非纯粹,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背景,只有共同利益才能维系关系。
03事实上,成年人的世界,感情是粘合剂,价值是基本盘,指望关系好的人拉自己一把,不如专注工作本身。
04把经营关系的精力,放在提升价值上;把寻求借力的时间,用在做好事情上,当你越来越优秀,同事自会向你靠拢。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1983年,原百事集团副总裁斯卡利,在乔布斯的推荐下加入苹果。
乔布斯把最看重的电脑业务划分给了他,还经常跟他畅谈到深夜。
后来苹果运营陷入困境,乔布斯在公司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尽管如此,大家认为至少跟他关系紧密的斯卡利,会坚定站在他这边。
谁知斯卡利却联合董事会,直接将他赶出了苹果。
对此,乔布斯表现得格外坦然,似乎早就料到这样的结果。
年轻时,觉得这是乔布斯心胸宽阔。
工作久了才明白:公司,不是谈交情的地方。
乔布斯邀请斯卡利来苹果,是为了让他帮忙把公司发展得更好;
而斯卡利踢他出苹果,是觉得这样更有利于自己和公司。
别高估关系和交情,别低估利益和人性。
上班聚在一起的人,撇开工作这层纽带,真的就只剩下相识一场。
01
美国The Job栏目做过一期以“职场友谊”为主题的节目。
当被问到在工作中是否有很好的朋友时,每个嘉宾都连连点头。
但当主持人问道:“你们上份工作的好友中,如今还在联系的有哪些。”
所有嘉宾面面相觑。
最后只有来自金融行业的嘉宾,勉强说出了两个名字。
而他也承认,之所以跟这两个朋友仍有联系,是因为他们仍有项目要合作。
林清玄曾说:“人活到一定年纪,就该有觉察地放下许多东西,包括对别人的期待。”
在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纯粹的关系。
尤其上班的时候,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背景。只是碰巧选择了同一家公司,才被聚到了一起。
一旦离开公司,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谁也不必认识谁。
太过看重和别人的关系,到头来往往只会自讨没趣。
知名博主@看窗外的小狐狸曾有个无话不说的同事。
两人平时一起上下班,每到周末还会约着逛街、吃饭。
她觉得自己跟这个同事,早已超脱了工作上的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就连她离职的那天,也跟同事约定以后经常联系。
一个月后,博主要搞一个线上投票。
为了凑够参与人数,她就把投票链接转发给了那位前同事。
结果,没等她说出请求帮助的话,就发现对方其实早就拉黑了她。
这让我想起,弘一法师的一句话:
“成年人需要的是清醒,不必自以为是,他人的世界,你轻如微毫。”
工作中的关系,不是你足够看重,就能换来掏心掏肺。
职场,是名利场,不是交际场。
对你别无所求的同事,哪怕跟你走进同一部电梯,也只会掏出没有信号的手机,假装在看消息。
02
豆瓣上有过一个热门讨论: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不再跟同事说交心话。
高赞回答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
“中午吃饭时以为同桌的都是自己人,就随口吐槽了一句领导有点形式主义。
结果下午开会时,领导就皮笑肉不笑地说,如果对他有什么意见,可以当面跟他说。”
我想,很多人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刚毕业时很单纯,认为大家朝夕共处,可以无话不说。
一次次失望后发现,任何关系都经不起利益的推敲。
利益一致时,同事之间通力协作;利益相左时,就少不了算计和排挤。
一个人最不成熟的表现,就是在上班时对别人一见如故。
作家杨熹文分享过一段往事。
她刚在银行上班时,有位同事请她帮忙分担一些项目上的工作。
杨熹文平时跟这同事处得不错,便一口答应了。
一位前辈却等那位同事离开后,让杨熹文给对方发一封邮件,澄清自己协助的内容,并且抄送双方领导。
杨熹文觉得同事之间相互帮助,没必要这样小题大做。
不过前辈一再要求,她也只好照做。
谁知没过多久,项目就出现了一些岔子。
而当领导追责下来,同事却说项目当时是杨熹文在负责。
好在杨熹文保留了当时的邮件,才让那个同事无话可说。
她后来在博客中写道:
“我不能通过这件事情,去评判这位同事的为人。
不过有时当你过于相信一段关系,人性就会让你一败涂地。”
朋友可以靠社交来维系,同事却只能由工作来链接。
你会发现,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总是给人独来独往的感觉。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冷漠,而是他们足够清醒,明白哪些人是朋友,哪些人就只能是同事。
03
说这么多,并不是说我们要刻意疏远别人。
而是看见工作的本质,放下多余的期待,让自己从各种繁复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职场作家蔡垒磊曾说:
“我们为什么要上班?无非是让公司获得效益,让自己升职加薪。而无论是公司效益,还是个人收入,最终都要落在具体的工作上。”
成年人的世界,感情是粘合剂,价值是基本盘。
指望关系好的人拉自己一把,不如专注工作本身,做自己的贵人。
知名企业家陈天桥刚参加工作时,刚好有个远房亲戚在关联单位做领导。
有了这层关系,大家争相和他结交。
陈天桥自己却从没有联系过那个亲戚。
面对同事的各种邀请,他也常常以工作为由推辞。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他是仗着有关系,就看不起周围同事。
后来亲戚受到一些事情的牵连,被迫辞去了职务。
很多人私底下幸灾乐祸,认为陈天桥这下混不开了。
少数几个跟他走得比较近的人,也都有意疏远他。
他却在这个时候,交出了一份自己编写的程序。
凭借这份程序,系统运营组减少80%的工作量,仅人力成本一项就能为公司节省上百万元。
很快,陈天桥晋升为部门副主任,还分得公司的长期股份。
《价值规律》中有个“可交换系数”。
你有我想要的东西,我也能提供你想要的,价值交换形成闭环,两个人才会持续交往。
当你的可交换系数趋近于零,无论你如何看重一段关系,对方也能毫无顾忌地离开。
你遇到的每个人,都是价值匹配后的结果。
生活如此,工作更如是。
把经营关系的精力,放在提升价值上;把寻求借力的时间,用在做好事情上。
当你越来越优秀,同事自会向你靠拢,机会也会对你垂青。
▽
记得罗振宇说过一句话:
“如果有天你退休了,回顾工作时的点点滴滴,你最大的遗憾是那些该帮你的人没有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
那只能说你这辈子的班,算是白上了。”
事在人先。
少指望别人,多专注工作;少在意关系,多重视成长。
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有价值的事情,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修养。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