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举办了6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各剧种的戏曲名家、老少戏迷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如今,作为巴城核心文化品牌,重阳曲会已经成为昆曲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一个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也成为曲友每年热切盼望的雅集盛会。在2024昆山巴城·重阳曲会期间,由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顾卫英组织、策划的庆重阳昆曲名家演唱会在巴城老街上演,并邀请了昆曲老生第一人计镇华先生、江南昆曲名丑林继凡老师助阵,以及优秀青年演员张争耀、陶一春等联袂上演,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昆曲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表演之美。
正值从事昆曲艺术第三十年的顾卫英,在演出间隙分享了其最初与昆曲结缘的过程、初学昆曲的感受、数十年昆曲演出、教学的体会以及对未来昆曲传承的展望等。
结缘昆曲30年 立志做一个昆曲守护者、接班人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成为中国戏曲的典范、“百戏之师”;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此昆曲的传承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顾卫英出生于昆曲的发源地——昆山市巴城镇,主工昆曲闺门旦、正旦,成功塑造、刻画了许多不同阶层与不同类型的古典女性形象。1994年,她被苏州昆剧院在苏州六县市的招生中,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在校期间,她有幸受到“继字辈”昆曲艺术家柳继雁老师启蒙,学习了昆曲闺门旦的经典剧目,同时柳老师也把苏剧的经典剧目亲授给了她,通过口传心授的学习过程,顾卫英认真严谨地继承到了“继字辈”老师们的艺术精髓。顾卫英说,自从开始学习昆曲以来,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练功房练功复戏。在1997年的夏天,学校的暑期班中,专门为当时的尖子生量身定制了剧目,顾卫英有幸分在《牡丹亭·寻梦》组,此次为其请来的是当时昆曲界赫赫有名的张继青老师前来亲授,这是顾卫英做梦也不敢想的,幸福来得有点很突然,于是她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因此她学得特别努力,每天老师教完后,她在练功房不停地唱、反复地练,在整出寻梦学习完之后的汇报演出时,得到了所有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与认可,大家都觉得学得很像张继青老师,并得了一个美称:“小张继青”。从那时起,也就坚定了在传承昆曲道路上的信心,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昆曲的舞台,做一个合格的昆曲艺术接班人。
《牡丹亭》剧目中,顾卫英饰杜丽娘
不断探索创新 赋予古韵艺术新生命
昆曲的闺门旦是旦角儿美的典范,追求大美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美不是矫揉造作,而是由内心散发出的唯美境界。顾卫英说,昆曲的表演非常讲究,也非常“刻板”,但是刻板绝不是死板,刻板是尺度严格,标准规范,严格到可以用度刻尺来衡量。“要想演好昆曲,塑造好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除了技巧的训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真正的修养。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要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等方式,熟稔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性格、矛盾冲突等,通过动作、表情、唱腔等方面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长期积累。”正如顾卫英所言,昆曲不是唱唱而已的戏曲,而是一门能牵动人灵魂的文化,是一门让观者享受、演者同时也享受的艺术。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顾卫英扮演了《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长生殿》中的杨玉环、《玉簪记》中的陈妙常、《朱买臣休妻》中的崔氏、《白蛇传》中的白素贞、《蝴蝶梦》中的田氏等经典剧目的角色。除传统剧目外,顾卫英还原创了两个大型昆曲剧目,分别是历史人物剧《李清照》和近现代戏《林徽因》。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最经典的剧目之一,文辞典雅,语言秀丽,风靡菊坛数百载,具有永不褪色的艺术价值。时下,昆曲版《牡丹亭》演出版本众多,拥趸甚众,其中张继青先生主演的南昆版《牡丹亭》最为观众熟知和喜爱。作为一代昆曲大师,张继青先生被誉为“昆曲皇后”“旦角祭酒”,是“南昆风度”的典范。顾卫英师承张继青先生,追随先生左右学习继承二十余年,深得先生真传。2019年,顾卫英凭借一台经典传统折子戏,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中就有先生亲传的《牡丹亭·寻梦》。
《牡丹亭》剧目中,顾卫英饰杜丽娘
在《牡丹亭》的表演中,顾卫英塑造的杜丽娘清新脱俗、含蓄灵动,一招一式、一笑一颦,皆在人物之中,美得端庄又灵秀、娇艳而非妖艳,妩媚但不妖娆,尽显古代大家闺秀的气韵风貌。她身段优雅婀娜,且唱且演,严谨规范,举手投足间,诠释曲文皆循章法,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为了使昆曲和当代社会契合,赋予古韵艺术新的生命,顾卫英展开昆曲的创新方式,勇于探索新模式。她创排的《李清照》《林徽因》等新编剧目,用昆曲的表演艺术手段和全新的舞美灯光等,成功塑造了李清照、林徽因等全新的舞台艺术形象,为创新昆曲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广大戏迷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好评。顾卫英说,昆曲作为一种慢节奏的艺术形式,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能忘了坚守住昆曲艺术自身的精髓,才能更好地融入并引领现代人的视野和审美中来。
孕育年轻观众 让古典之美延续到当代生活
2001年,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城镇在石牌中心小学成立小梅花戏曲艺术团。23年来,昆山“种”下了数万棵昆曲“苗子”,在二十多所中小学开办“小昆班”,累计培训昆曲学员近万名。顾卫英也投入到小昆班的教学任务中,这不仅为昆曲艺术输入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也为昆曲孕育了无数年轻观众的种子。
如何让戏曲真正贴近大众生活,走入年轻人的世界?顾卫英认为年轻人喜欢昆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们既要踏踏实实创作、传承好艺术作品,也要开拓传播渠道、创新形式,尽可能多让观众们认识、了解昆曲之美。“艺术是需要熏陶的,我们应多为青少年创造机会,让他们早日认识昆曲。我曾多次到中小学普及昆曲知识、开展昆曲讲座,每次都能在孩子们的眼中看到收获和惊喜。足以证明,美的艺术是可以打动每一位观众的,哪怕还是个孩子。”顾卫英说道。
昆曲艺术要在传承与传播中不断前行,希望借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昆曲艺术的发展和更广泛的传播,甚至在世界舞台上唱响。期待更多人了解昆曲之美,让昆曲的古典之美延续到当代生活中,持续滋养大众的心灵,涵养文化自信。(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