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拐点到了,全品类AI硬件还会远吗?

图片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真正在乎软件的人,应该去制造属于自己的硬件”。

50年过去,硬件圈子仍在遵从乔布斯转述Allen Kay的这句话。秉承着想做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乔布斯,连续引领了PC和移动终端两个时代。在AI时代,无数AI终端正在开启一场“创意竞赛”。

当下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无疑是搭载AI大模型的眼镜。

尤其是Ray-Ban Meta,以300万的预期销量(截止到今年末)验证了市场需求后,百度、Rokid相继发布了AI眼镜产品,OPPO、vivo、华为、腾讯、字节近期也都在评估AI眼镜项目。苹果也被传出消息称,正在组织团队研究AI眼镜市场。

图片

在这场趋势下,不少来自互联网、传统制造等行业大厂员工也开始争相入局各种类型的AI硬件赛道。

图片

“上一代AI硬件失败的原因,是AI底层能力不行。现在基础设施完备了,AI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作为曾经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负责人,经历过两代AI技术迭代的跃然创新CEO李勇认为,两代AI硬件有着本质的区别。

AI基础建设所带来的提升,Rokid CEO祝铭明也感叹称,“半年前问AI一个问题,四五秒才能得到回复,现在只需一两秒。在面对面的翻译场景中,这就是质的差别”。

通过本轮AI应用的变化看到,从大语言模型到多模态的进化,AI硬件能替用户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AI不再只能提供问答、总结摘要的功能,AI硬件正在完成从智能硬件到智能体的转变。

不过,AI眼镜的众多参与者还只是整个AI硬件圈子的冰山一角。在AI大模型的驱动下,万物皆可AI硬件的时代就要来了。

AI眼镜爆发期到了?

无数厂商的入局下,2025年或将是AI眼镜爆发元年。

其中,蜂巢科技打响了中国AI眼镜第一枪。今年8月,其发布了支持国内主流大模型的界环AI眼镜。11月12日,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小度发布了搭载文心大模型的AI眼镜,并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发售。随后在11月18日,国内老牌AR厂商Rokid也发布了搭载通义大模型的Rokid Glasses,预计 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此外,即将在2025年发布产品的,还有小米和致敬未知。

从三款已发布的产品上看到,国产AI眼镜厂商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Meta AI眼镜的爆款路线,基本上都是将常规眼镜与AI大模型结合。以当前产品完成度最高的Rokid为例,其产品思路可以理解为对Meta AI眼镜的一次迭代。

外观层面,Rokid Glasses与暴龙眼镜联合出品。黑框、粗镜腿和49g的重量,与普通眼镜非常接近。相似程度之高,就连祝铭明都经常搞混是否佩戴了AI眼镜。产品设计层面,Rokid Glasses也配置了摄像头、扬声器和AI大模型,能够实现语音播报、拍摄、语音问答等功能。由于Rokid Glasses多了一个显示模组(单光机光波导),这使得Rokid能以信息密度最高的方式,让用户与AI交互。

图片

从市面上已经有的AI眼镜看去,最基础的功能是语音播报和大模型对答能力。例如华为智能眼镜的AI能力,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外接”小艺助手实现。蜂巢科技的界环AI眼镜,核心功能则围绕语音播报,AI自动替用户总结手机消息。

在Rokid这边,通过与深度整合阿里通义大模型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功能适配,Rokid Glasses不再只有简单AI功能的“毛坯房”。“这一点是跟其他产品拉开差距最重要的地方”,祝铭明称。

其中,最有趣的功能是与支小宝合作的支付场景。在声纹支付技术下,用户可以不需要掏出手机,直接通过眼镜摄像头扫码支付。

落地在其他场景,还有面对面翻译功能。翻译的内容还会直接投射到镜片上,方便用户回溯和查看。AR导航功能,眼镜画面会生成一个类似HUD(汽车抬头显示)的图像;字体放大功能,视障用户看报纸自动将文字放大显示等等。

图片

从Rokid的功能落地看到,依靠大模型的认知能力,AI眼镜正在从智能硬件向智能体转变。AI不仅要能向用户“解释”外部世界,更需要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替”用户实现原本需要动手的操作。考虑到未来AI眼镜可能将支小宝与饿了么一起整合,AI眼镜点咖啡的“自动化程度”将比手机智能体还要高。

这是整个AI硬件圈子达成的共识,而这条路线,也是AI大模型落地各种智能硬件的核心逻辑。

AI硬件,如何成为刚需?

AI硬件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或许可以参考李勇和祝铭明对产品的认知。

“做天猫精灵时,发现大多都是孩子在用。所以想尝试面向儿童的智能硬件。通过AI大模型与毛绒玩具结合,给儿童做陪伴”。从智能音箱跨界到AI玩具,作为天猫精灵创始人的李勇对光锥智能介绍称。

祝铭明认为,核心是价格、体验跟核心功能。在价格层面,Rokid Glasses对标Meta AI眼镜,2000多元的价格段,基本上也是同类型AI眼镜的均价。同时,为了让更多渠道和消费者接纳AI眼镜,Rokid也计划让消费者能在任意线下眼镜店配镜。

总结两位CEO的产品认知看到,一些打造AI硬件的共性已经浮现——继承现存需求的同时,依靠AI功能打出足够的差异化。

“Meta Ray-Ban AI眼镜成功的核心,还是造好了一款墨镜。但Meta的高明之处在于,AI款的价格也就比普通款高了几十美元而已。”

正如一位投资人调研过后的总结。虽然Meta的AI眼镜也存在端侧AI识别能力较弱、摄像头画质模糊等问题。但只有当硬件本身素质过关,消费者才会考虑支付AI溢价,进而转化成AI刚性需求。

从如此角度出发,观察本轮涌现的AI硬件。“平替”现有硬件的目标,似乎还有段距离。

AI眼镜这边,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初步饱和。但价格层面,目前还不能实际对标普通眼镜。

目前与普通眼镜定价最接近的是界环AI眼镜。其以699元起的价格和30.9g的重量对标普通眼镜。除此之外,其他已经宣布价格的玩家,虽然眼镜上带有显示模组,但高达2000的价格,还是有点贵了。

一位华强北电子配件供应商向光锥智能透露称,“只做音频配置的话,大概几十块钱就能拿下”。换句话说,单是一个显示模组,其在消费端的溢价就在1500元左右。如此价差,也难怪雷军在预期小米AI眼镜销量的时候,只给了30万台的预期。

对于AI硬件定价较高的问题,有创业者认为是根据市场定价的结果。由于国内对于消费级AI硬件的接受度还不够高,市场也还没有到饱和阶段,所以定价模式会偏向于海外。

一位AI玩具赛道的创业者介绍称,“我们的产品在海外销售更好一些。中国家庭对于AI玩具的认知偏向于教育,家长不太认可AI大模型主打的陪伴功能”。光锥智能也发现,购买一个能语音唤醒毛绒玩具的“对话盒子”,只考虑孩子玩一年,定价就要到大几百。

图片

如此困境,李勇也透露道这两年创业比较艰难,融资不太容易,“要打动投资人,光做出demo不够,还要同时拿出产品并论证PMF(产品如何满足市场需求)。”

不过长期来看,AI硬件的定价总归还是会回落。因为在大模型时代,AI基建已经今非昔比。

最显著的变化,是AI硬件的软件功能,可以接大厂AI大模型的API实现。AI硬件厂商可以根据交互的内容类型,任意挑选豆包、扣字、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回答。考虑到提供基础大模型云厂商长期价格战的可能性,AI硬件产品预计随着关键零件量产和行业内竞争,整体售价回落到比上代硬件稍贵一点的区间。

参考智能手机对功能机的颠覆。AI硬件厂商们在有能力替代“旧硬件”之后,随着行业内持续内卷,基于AI的刚需或许才会出现。

而在此之前,AI硬件的创业者们还大把的细节问题需要解决。

AI硬件还需要更多试错

技术人员的身份,是本轮AI硬件大部分创业者的标签。但如此身份,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产品设计。

过往无数案例证明,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有时会“推崇”技术,从而推出一些过于“理想化”的产品。

例如曾任百度智能家居硬件总经理吕骋所创立的Rabbit。在一次访谈中,关于Rabbit R1的研发节奏,吕骋曾表示整个过程很顺畅,基本没有纠结过。具体过程,大致是跟合作伙伴花了10分钟确定了产品外观。从绘制草图到产品发布,仅用了2个月。

顺畅的开发周期,却带来了“漏洞百出”的结果。在商业模式上,由于Rabbit R1靠调用云端AI大模型来提供交互。用户每次互动,Rabbit就要向大模型厂商交一笔费用。并且,Rabbit并不想向用户收取订阅费。

如此一来,问题就产生了。硬件的利润,足够Rabbit支撑用户多久的使用?

纵使吕骋解释称,“在伟大的创新中,你必须首先关注创新的部分,然后再考虑盈利”。但从常识性的商业模式看,一个会为公司“源源不断”产生负资产的产品,其使用寿命其实已经结束了。在云端大模型预期不断迭代的背景下,Rabbit把AI硬件的使用寿命设定在了短暂的一年半。

透过Rabbit的经历看到,要设计一款成功的AI硬件产品,需要相当多的打磨。

在硬件设计层面,祝铭明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成本与产品形态的平衡“比如说显示做双光机的话,确实效果好一点,能做出3D显示来。但这样的话,光机就要放在眼镜中间,产品形态就跟普通眼镜不一样了。”

为了打造更符合消费者认知的AI眼镜,不少AI眼镜厂商也选择与传统眼镜厂商合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形成对应行业的经验,提高产品的完成度。例如蜂巢科技就先后与宝视达、宝马眼镜等眼镜连锁店合作;Rokid与暴龙眼镜进行合作;闪极则选择与香港快时尚眼镜品牌LOHO合作。

在硬件形态“过关”后,如何设计核心功能和卖点,也相当复杂。

“纯技术出身的团队可能会缺乏场景洞察”。在李勇看来,落地AI硬件,不能只靠AI本身的能力。“在营销环节,出于大模型的多样能力,实际销售环节中,消费者不一定会喜欢厂商推荐的功能,而是会自行挖掘新功能。”

而厂商为了解决功能设计的问题,祝铭明认为还是要靠打造生态。在本次Rokid发布会中,我们也能从钉钉、支付宝、爱奇艺、B站、淘宝、智象未来等合作伙伴的名单中看到,AI眼镜需要行业开发者的支持。就像是苹果运作Appstore一样,AI硬件的功能设计,也将会服从“二八定律”。

“我们能做的,是先把拍照、视频、翻译、直播,这些最核心的功能完成,剩下的交给开发者。两成功能我们来打磨,剩下八成还是让更专业的人来做。比如说放大报纸上的字之类的应用,就是开发者的创意。如此才能在预期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品牌竞争力。就像是手机公司一样,真正的巨头,都是打磨好细节的玩家”。

无论如何,整个AI硬件的未来还是相当乐观的。毕竟,AI硬件的成熟是有阶段的。玩具赛道可能是最先成熟的,眼镜、AR、VR可能会稍慢一些。

正如李勇的感叹,“作为大模型应用公司,我们希望为孩子带来快乐,孩子未来会面对更多AI的世界。”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