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记忆》,一起长知识!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红军最初的计划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攻,西进越过湘江,到湖南西北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到11月中旬,红军已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
红军进入湘南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蒋介石耳中。在他看来,中央红军进入湘南,势必渡过湘江,与身处湘西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因此,蒋介石马上调集重兵,企图依托湘江天险,将中央红军一举“歼灭”!
湘军头目何键被任命为“追剿军”总司令。
这次他参与“追剿”的主要任务就是联合桂军,同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会合,将被追入广西的中央红军压缩到湘江以东的全州、灌阳、兴安三县构成的三角地域。
对于这个“铁三角口袋阵”,蒋介石抱有极大信心。更让他洋洋得意的是,这还是一个一箭双雕之计。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那么桂系白崇禧、湘军何键等地方军阀在同中央红军的交战中将会受到严重削弱,从而给蒋介石提供一个吞并他们的良机。
实际上,对于蒋介石拉开的大网,红军并非毫无察觉。
早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刚刚进入湘南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了红军应该立即停止西进、“杀个回马枪”的建议:趁各路敌军正在调动、尚未靠拢时,应该组织力量,向群众基础较好、敌人力量不强的湘南地区进行反击,寻机歼灭国民党军一路或一部分,以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也提出了相似的建议。然而,二人的合理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中央红军西进至道县,横亘在潇水和湘江两条大河之间,此处地域狭窄,河渠纵横,部队进入这样的地带一旦陷入包围,则几乎等同置于绝境。
战局愈发被动,红军正向着国民党军布置的陷阱一步步走去。
而就在这时,蒋介石精心布置的湘江防线却出现了明显的“漏洞”。
按照军事会议规定,湘江上游地带防务由桂军负责。然而,桂军首领白崇禧却另有打算。
黄利明
广西桂林湘江战役文传中心 原副主任
从白崇禧、国民党桂系的角度,他们害怕红军留在广西,再一个也怕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军追击红军进到广西,以“剿共”为名留在广西。这对他们是最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红军过境,桂军决定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赶快送走。这个后来被称作“送客式”的作战方案,最核心的内容其实就是一句话:开放一条通道,让红军尽快西进,离开广西。
11月22日,眼见红军袭取道县、西渡潇水,桂军认为“让路”时机已到,便将主力部队由全州、兴安一线撤向龙虎关、恭城一带堵截红军,只留下了少量部队驻扎在全州和兴安。于是从全州至兴安长达60公里、被蒋介石视为天堑的湘江防线完全向红军敞开了。
令白崇禧意外的是,他有意让出的通道,红军却没有通过。
王敬群(生前采访)
时为红一方面军少共国际师 宣传干事
为了掩护全军通过,战斗部队比较轻装,就会快。军委纵队就过得很慢,好多办公用具都舍不得丢,用骡马驮或担挑人抬撤退。前面部队过去以后,他们还差两三天的路程。
11月23日,一封电报放在了湘军首领何键面前。得知桂军南撤的情报后,何键大为恼火,因为这无异于将红军引向湘西。当天下午,他就下令调整部署,令湘军立即南下全州,填补桂军南撤之后的真空。与此同时,他还向蒋介石报告了桂军南撤的情况。
后来意识到白崇禧南撤只为自保,蒋介石怒不可遏。而对于红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11月27日晚,中革军委宣布新的行军计划,收拢队伍,兵分两路,挺进广西,直奔湘江。渡江地点选在全州南面的屏山渡、大坪渡、凤凰嘴与界首之间。
周运良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馆长
当时这一块是湘军和桂军两个地方军阀布防交集的地方,防守相对较薄弱。只要不进入他们的核心统治范围,他们不会全力堵截。从界首过江之后,很快就可以进入到山区进行隐蔽。这也是选择从这过江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当时,人们就地取材,用船只、竹木和油桶,搭起了通向对岸的简易通道。为了加快进度,百姓还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借给红军搭桥。于是,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浮桥很快搭好了。
蒋介石视为天堑的湘江屏障被撕开了一个口子。这个狭窄的口子,成为了红军指战员西渡湘江的唯一通道。
局势极为严峻,但是庞大的军委纵队带着“坛坛罐罐”,辎重压身,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
就在中央红军缓慢前行的同时,坐镇南昌的蒋介石从湘军的报告中,得知桂系撤防湘江的详细情报,勃然大怒。11月28日,蒋介石发电怒斥何键、白崇禧等人:为什么防线上没有守兵?不当机立断赶快夹击,到底等什么呢?
在蒋介石的亲自督战下,各路“追剿军”猛然加紧了攻击。 那条曾对中央红军洞开的走廊,在湘桂两军的合力“围堵”下,开始一点点闭合。国民党军已形成南北两方、一头一尾,夹击红军的态势。
红军如果不能迅速摆脱这个处境,尽快渡过湘江,一场恶战将不可避免!
敬请收看今天(11月20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