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是如何成为康熙眼中“古大臣”的?

众所周知,顺治帝去世突然,时年24岁。临终时,他听从了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确定年仅7岁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位继承人,原因是玄烨已得过了天花。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16岁时,在太皇太后的协助下,智擒鳌拜,真正掌握了朝政。桐城张英自康熙十二年(1673)七月充任日讲起居注官,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前后28年,一直跟随在康熙身边,侍从顾问,深得皇帝的倚重和信任。张英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并无特殊建树,对此,人们自然会发问:张英是凭什么取得康熙皇帝信任的? 

图片张英像

荣选“记注官” 

张英(1637-1708)是在康熙六年(1667)考取进士的。这一年,张英30岁,康熙13岁。作为考生,张英比殿试考官——康熙皇帝大17岁。张英被录取为二甲第四名——总排名第七,成绩算是很优秀的。紧接着,张英被选为庶吉士。 

在清朝,庶吉士是进士中的优秀者,他们将被安排在翰林院读书学习,由翰林院学士充任讲官。庶吉士在翰林院的学习时间为三年。结业时,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按照考试成绩优劣,庶吉士被分别授予六部主事、知县等官职。 

张英被顺利选为庶吉士,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他的父亲去世,按照朝廷规定,他回乡服丧三年,结束返回朝廷,仍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由32名庶吉士参加的满文考试,张英名列第二,被授翰林院编修。而恰在此时,起居注馆缺少人手,张英被推荐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成为皇帝的讲官。从此,张英走近康熙皇帝,开始了他伴君28年的非凡生活。 

日讲起居注官,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职务:日讲官和起居注官。日讲官,是顺治皇帝时设立的。顾名思义,每天给皇帝讲授儒家经典《四书》《尚书》《易经》《诗经》以及《礼记》《资治通鉴》等。顺治皇帝开设的“日讲”,成为清朝皇帝学习汉学的重要渠道。 

康熙九年(1670),开始设立起居注官,并专门设置起居注馆。起居注官(简称“记注官”)的主要职责,是记录皇帝坐朝听政、朝会、宴飨、祭祀、重大典礼、审核囚犯死刑、拜谒祖陵、出巡狩猎等重大活动,相当于“每日言行录”。记注官由日讲官兼任,因此合二为一,称“日讲起居注官”。记注官每年将记录资料汇集成册,藏于内阁,成为清朝历史档案,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 

可见,日讲制度只是针对皇帝的。在清朝,康熙朝日讲时间持续最长。从可见的记载档案看,自康熙十年(1671)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为止,日讲总次数近900次。起初,日讲是隔日进讲,康熙十二年(1673)二月初七,康熙说:“人主临御天下,建极绥猷,未有不以讲学明理为先务。朕听政之暇,即于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向来隔日进讲,朕心犹为未足,嗣后尔等须日侍讲读。”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日讲由以往的“隔日讲”成为名副其实的“日讲”。 

入值南书房 

康熙稍长,已经养成了很好的读写学习习惯。随后,他又说:“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侍从交流。”这已经不仅仅是寻找讲官了,而是要选择德才兼备的“顾问”。 

为此,内阁会同翰林院推选出人品敦厚、学识渊博者若干名,然后皇帝结合这些推荐意见和被推选者在翰林院的考试成绩,自己作出最后选择。大学士们对张英的推荐意见是:“张英为人厚重,不干预外事,补授此缺十分合适。”这样,张英(还有高士奇)被选进南书房。 

南书房最初是康熙皇帝的读书处,位于紫禁城乾清宫西南。进入南书房的侍从(也叫“行走”),主要是陪侍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也起草诏令。随着张英、高士奇等入值南书房,这里便成了皇帝特聘文学侍从的值班室。 

当然,南书房不仅仅是皇帝与文臣的文好雅玩之处,因为它还兼具顾问之责,因此也逐渐成为皇帝与文臣密谋重大朝政的地方,从而成为皇帝的机要机构。南书房侍从虽然官阶不高,但地位重要。后来,随着军机处的出现,它的地位才开始下降。从康熙十六年(1677)开始设立,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撤销,南书房总共存在221年。  之所以将文臣顾问选进南书房,康熙皇帝是这么考虑的:“若今仍住城外,则不时宣召,难以即至。”即只有这样,才能随叫随到,以备及时顾问。稍后,康熙皇帝还在这里接见大臣、处理政务,从而不动声色地收拢了权力,并有效地笼络了满汉知识分子。 

张英入值南书房后,为了“随时应答”,被赐居西安门内,成为第一位以词臣身份住进紫禁城的人,可见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 

图片张英读书照

因勤谨获信赖 

张英等尚未入值南书房时,康熙皇帝对内阁和吏部有专门交代:在铨选各地巡抚等官时,不要考虑南书房侍从。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内阁和吏部在调整巡抚一级的官员时,极有可能会考虑到南书房侍从;二是康熙皇帝不同意内阁和吏部从南书房调走侍从,言下之意,他对南书房侍从的前途自有安排。 

张英、高士奇首次进入南书房,康熙皇帝就有这样的告诫:“选伊等在内供奉,当谨慎勤劳,后必优用,毋得干预政事。伊等俱系读书之人,此等缘由虽然明知,着仍恪守朕谕行。”即只管好好干事,不要干预政事,迟早会有“优待”;你们虽然是读书人,能明白朕的意思,但仍然要记住朕的话,按照朕的指示办事。 

果然,高士奇后来因为“揽事招权,以图分肥”而遭御史弹劾。张英呢?“供奉内廷,日侍左右,恪恭匪懈,勤谨可嘉。始终敬惧,有古大臣风。”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康熙命吏部授张英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康熙三十八年(1699),将张英提拔至相位,任命其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进入一生仕途的高光时刻。 

在生活上,康熙皇帝对讲官也非常关心。他曾说:“朕或出郊外,或幸南苑,常不辍讲,翰林官员每次随从,俱系远离家乡,京城毫无资产,不免艰苦,殊为可念,嗣后扈从讲官所用账房及一切应用物件,酌定数目,由内给与。”用费、住处、生活用品等,均由内务府安排。 

除了日常生活,平时遇到特殊情况,康熙皇帝对讲官们也有牵挂。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初六,天气陡凉,康熙皇帝吩咐赐予满、汉讲官每人貂皮50张、表里缎各2匹。康熙曾说:“朕政事之暇,唯好读书。始与熊赐履讲论经史,有疑必问,乐此不疲。继而张英、陈廷敬等以次进讲,于朕大有裨益。” 

张英以谨慎、忠诚博得康熙皇帝的信赖,从日讲起居注官开始,先后出任侍读学士、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直至入值南书房,始终侍奉在康熙皇帝身边。 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