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相伴,正适出行。行走在德化乡村,处处生机勃勃——
在市级“五好”乡镇创建试点南埕镇,淳朴的小镇田园风光和传统农耕文化,吸引着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如今,观光、露营、民宿、农家乐等多种业态,不仅为游客提供丰富休闲体验,也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在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上涌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以及德化梨、蓝莓等特色农业种植园,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深耕农业产业强镇,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振兴新路;
德化上涌镇
在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水口镇,背山面溪而建的野特露营基地,自成一处“桃花源”。
德化美丽乡村水口镇湖坂村
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汇聚成德化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千万工程”花开四野,德化实践富美乡村。近年来,德化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被列为全省首个做强城关统筹城乡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为契机,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全域重塑城乡关系,打破制度壁垒和镇村行政区域界限,引导城市要素回流农村,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全面激发农村原有活力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群众共同富裕。
提级“大城关”
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推进人产城深度融合
20世纪80年代末,德化县针对山区县立地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整体发展突破难等问题,通过实施“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实现以大整合大保障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经过数十年发展,德化以产业“大集中”带动了人口“大转移”,在持续推进“大城关”建设中,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
——让进城农民“留得下”。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保留原有的地权、山权、林权、房权,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确保进城农民农村产权有收益,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围绕产城融合,先后在城区规划建设8个近万亩工业园区,推动企业“入城入园”,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0多万个,进城农民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
——让进城农民“有房住”。全省首创“以地换房”政策,在城东新区建设旧村复垦安置房,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安居工程,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让进城群众买得起房、住得好房。目前累计建成经济实惠住房2.7万余套,让8万进城农民、5万县外务工人员“居者有其屋”。
——让进城农民“过得好”。加快“大城关”扩容步伐,先后投入30多亿元,实施一批道路、绿道、桥梁、停车场(停车位)等基础设施工程。推进县中医院新院区、县医院医技楼和浔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第三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上涌镇
做强“中心镇”
让城乡要素“双向奔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
乡镇上连城市下接乡村,内聚要素外拓市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枢纽。近年来,德化以乡镇为主战场,按照“强镇引领、以镇带村、连村成线、村兴民富”的工作思路,坚持做强“中心镇”,聚力赋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让乡村振兴更见实效。
探索实施跨镇联建,将城区外16个乡镇组成3个片区,共同推进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资源开发、开放招商、村财增收,推动整镇整片整域全面提升。如引导上涌、汤头、葛坑、桂阳和杨梅五个偏远乡镇共联共建,流转耕地1500亩以上,打造农产品种植基地,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
注重整镇推进,按城乡融合型、工贸带动型、农业生态型等3种类型实施整镇推进,龙浔镇、上涌镇、国宝乡、浔中镇、三班镇被评为市级整镇推进“五好”示范乡镇。其中,浔中镇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人、产、城融合发展,《立足大城关 打造新标杆》获评2023年泉州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十大典型案例。
强化镇村联动。积极探索打破镇、村区域界线,引导资源、政策、资金向优势乡(镇)村集中,通过镇村、村村联动抱团,有效盘活闲置资金资产资源。比如,推动国宝乡南斗村、佛岭村、祥云村与雷峰镇蕉溪村、潘祠村、李溪村串点连线、跨片联建,打造“组织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享、信息共通”跨镇(村)党建联建平台,全方位导入上级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打通东、西旅游主线的主通道,形成“H”型发展格局。
做美“新农村”
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打造乡村振兴“幸福湾”
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必须统筹村庄美丽和村民富裕。近年来,德化县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为抓手,靶向发力、综合施策,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提“颜”增“质”。
夯实农业基础,打造农特品牌。重点培育德化黑鸡、黑兔、黑羊、淮山、黄花菜、十八学士茶花、德化梨、大铭生姜等8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创新乡村资源整村预流转机制,建设农优产品展销中心,推广“德化农优”区域品牌,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数量全市县域最多,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乡村颜值。2018年以来,连续7年推广“一清二整三美化”,通过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等措施,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支持跨村联建94个“党建+”邻里中心和288个邻里服务站,引导邻里中心向周边群众开放,提供爱心食堂、巡回医疗、免费寄递等服务,打造爱心幸福城。
探索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促进资产资源合理流动,提高农业连片规模开发效益,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流转闲置老旧民房、祖厝等,依托独特的生态、人文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浔中镇凤洋村:整村改造打造千村示范点
一排排高颜值“小别墅”错落有致、窗明几净,一条条整洁的村道纵横交错、宽敞平直,村里还有智慧公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浔中镇凤洋村
近年来,凤洋村投入近6亿元进行整村改造,通过拆、引、改、增“四步走”,盘活资源、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实现从一个落后市级贫困村到“高品质现代化美丽新城”蝶变。同时,凤洋村党支部还与东裕社区党支部和东裕企业促进会结对共建,打造城东三期综合配套功能区,设立人才服务站、企业服务站和零工市场,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
截至目前,凤洋村常住人口总数从2014年的1450多人增至1万多人、增长6.14倍;企业从17家增至382家、增长21.5倍;获评市级先进党支部、县级“千万工程”整村推进示范典型。
国宝乡佛岭村:以旅兴农 农文旅融合发展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漫步佛岭村,掩映在青山碧水间的古厝群婉约、古朴,脱胎于历史烟云的龙楼堂、龙驰堂、富美堂蝶变成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民宿集群,构成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风景画。
国宝乡佛岭村精品民宿
依托中国传统村落特有资源,近年来,佛岭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瞄准自驾游、自助慢游、乡村度假三大核心客源和全民休闲的新业态,将佛岭村打造成为一个涵盖生态旅游发展、土地房屋综合利用、文化保护开发为一体的新型特色传统村落。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
近年来,国宝乡充分发挥景区和道口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推行整村预流转机制,盘活利用农村闲置民房、土地等资源资产,打造精品民宿和田园综合体,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创收,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汤头乡福山村:以产业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金秋时节,走进德化县汤头乡福山村春秋刺葡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布满了绿意盎然的葡萄园。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是滋养万物的绿色田园、葡萄酒的香醇之源,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汤头乡福山村刺葡萄种植基地
●德化县获评全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激励县
●德化县白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德化县获批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
●德化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德化县获评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
●德化县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德化县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德化县入选福建首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
●德化县入选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