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凌云志,他们曾逐梦蓝天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许多明星战机、航天重器及新装备的亮相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逐梦蓝天的道路上,腾空而起的中国力量让人心潮澎湃,也让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蓝天中最闪亮的星——飞行员。近日,大皖新闻记者与曾经的战斗机飞行员、机务兵深入“对话”,了解他们守卫蓝天的壮志凌云与惊心动魄。

刘志盈:遇险情不顾个人安危

图片

刘志盈驾驶飞机。

飞越高山,跨越大海,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有32年飞行生涯、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的刘志盈告诉记者:“我爱祖国的蓝天!”

曾多次遇到险情

72岁的刘志盈说,作为一名曾经的空军飞行员,他关注了近日的航展,“新机型从速度、技术和操纵感都有了飞跃,我也很自豪。”

1968年,刘志盈从阜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陆军战士,后来被选上当了飞行员。32年飞行生涯中,刘志盈创下空军地靶比赛20发全部命中50环的纪录,先后飞过四种机型,累计安全飞行4500小时,指挥80多个场次。角色也完成了多次转换:从飞行员、大队领导到飞行教员。

刘志盈告诉记者,每一个飞行员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空中险情,“我曾先后8次遇到。”

“我和另一名飞行员从桂林接大修出厂的歼教五飞机,经长沙机场飞往蚌埠。当天为复杂气象飞行。”刘志盈回忆,当上升到7300米高度时,发动机转速突然下降,他立即加油门检查,发现转速反而继续下降,“发动机没声音了,飞机速度迅速降低。我推杆下滑保持速度,检查发动机仪表,判断已停车。”

他想尽办法争取开车成功。“第二次成功了,但没想到,按照程序关掉空中点火电门,加油门转速上升到8500转/分时,发动机又停车了。”

飞机高度继续下降,险情也愈发严重。他冷静思考着,对座舱油门系统进行了检查,终于找到原因。飞机安全降落在长沙机场。

冷静处置成功迫降

在一次初教六飞机转场时,刘志盈与战友同样遇到发动机空中停车。他检查仪表发现,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加收油门,油门已不起任何作用,尝试进行空中开车未成功。

“此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弃机跳伞,另一种是实施迫降,我选择后者。”他说,实施迫降有可能保全飞机,也有可能是机毁人亡,但最起码,飞机在坠毁前,有人在操纵它,可以让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做出决定后,选择迫降场地也是考验。“向下看,刚下过雪的地面白茫茫,当飞机降至离地面不足200米时,我才发现迫降场地内有高压线。”他回忆,实施迫降若避开高压线,会撞上附近的村舍,不避开高压线,是机毁人亡,必须重新选择。

飞行高度仅有70米,他注意到,村庄附近有一块麦田。向长机汇报并获得同意后,他操纵飞机,向麦田落下去。“真是惊心动魄的几十秒,一阵泥浆飞溅之后,剧烈晃动的飞机成功迫降,人机完好无损。”

将继续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事后,有人问刘志盈,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勇气?做出那样的选择一旦危及生命,不后悔吗?

“谁没有父母家人,谁不珍重生命?”他说,军人的使命、肩负的责任,让他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换成任何一名飞行员,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置个人安危于度外,都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多年前,刘志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热爱的军营。“我将继续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更好地发挥余热,展示一名‘老兵’的新形象。”“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选择,我还要选择飞行这个职业,我爱祖国的蓝天!”他说。

马先勇:战机发动机的轰鸣声犹在耳

图片

马先勇昔日工作照。

苏-57“旱地拔葱”,歼-35A身披彩虹惊艳全场,对于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的亮点,67岁的马先勇娓娓道来。作为曾经的一名空军机务兵,他说“感触很深”。

掌握多机型维修技能

40多年前,马先勇从肥东老家应征入伍,“有幸穿上了空军的服装,是上绿下蓝,实现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梦想。”经过8个多月的学习与实践,他被分配至空军航空兵某师,从此与飞机结缘。

“经过3个月的老兵传帮带,我第一个放‘单飞’。”他解释,“单飞”即在同期入伍新兵中,老兵师傅让其单独维护一架飞机。他回忆,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他经常背机械专业技术数据,默画线路图。烈日下,他坚持在飞机上进行岗位大练兵,风雨中,坚持做飞行机械检查。

12年军旅生活,马先勇掌握了多种机型维修技能,做到机务保障安全无差错。他先后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优秀机务工作者”,多次受到师团嘉奖。

全力保障飞行安全

马先勇告诉记者,作为机务兵,必须熟练操作规程,对飞机进行精心维护与检查,寻找疑点,通宵达旦地排除飞机故障隐患,让其时刻处于良好待战状态。

机务兵也有分工。马先勇介绍,有负责无线电的,有管雷达的,也有专管机械的,“打个比方,就像医院有外科、内科等科室分工,机务一般也是各司其职,如有需要,会进行会诊。”

马先勇说,机务兵是辛苦活。他和战友早上约5点起床,洗漱后拎着工作包乘车奔向机场。“每个机务人员都有个小包,里面放着工作日记。”他介绍,机务兵也被称为“三线跑”,三线即起飞线、着陆线和加油线。起飞线主要做飞行前检查,着陆线侧重与飞行员沟通飞行情况,加油线主要完成换轮胎、加油料等工作。

“从早到晚,有故障要加班到天亮,有时需要连续工作10个多小时。”马先勇笑称,对体力有较高的要求。

马先勇回忆,当年条件较为艰苦,他和战友工作在用土或石头垒起的机窝(机窝是一种用于掩蔽飞机的露天工事,通常被称为飞机掩体)。因南方台风多,他们要提前将机窝中的飞机三个起落架全部固定好,保障飞机安全。

昔日场景历历在目

讲到过往,有苦有累,但马先勇十分骄傲,他将其维护的战机称为“战鹰”。当年,听到塔台指挥口令,飞行员与机械师默契完成各种手示动作,战机开车滑行,“随着一阵清脆的发动机轰鸣声,迎着一轮朝霞,战鹰翱翔于祖国的辽阔蓝天。”

当夜航飞行时,机场四周各种信号灯光交织。他说,战机就像一只只披着金光的银雁,在夜空中闪闪发光。他至今记得,机组人员听着手表的指针滴答声,心情有些紧张,翘首仰望天空,等待战机起飞,或安全顺利返航。

马先勇说,昔日战机发动机的轰鸣声犹在耳,机场停机坪、跑道、塔台指挥所的场景历历在目,“难忘的军旅生涯,永远心中畅想。”

孔祥斌:捍卫领空安全是军人责任使命

图片

孔祥斌的军功章。

经过层层选拔,1985年,孔祥斌顺利通过招飞入伍。从预校、航校,到训练基地,最终进入战斗部队,孔祥斌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军人,再到飞行员、战斗员的转变。“也许很多人会羡慕‘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浪漫,但对于一名战斗员来说,更多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责任和担当。”近日,孔祥斌说。

“百里挑一”圆飞行梦

飞行员招录要经过多轮的身体检查和专项测试,还要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让孔祥斌特别自豪的是,他顺利收到了招飞入伍通知书。

就这样,孔祥斌来到了飞行预备学校。“从学校来到军营,是我从学生到军人的一次转变。”孔祥斌说,他在那里完成军事、文化、思想、纪律、体能等方面的教育训练后,转入飞行学院,依次接受初教机、高教机的培训。

在他看来,学开飞机和学开车一样,都要经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环节,才能真正“上天”。回想起第一次驾驶飞机“上天”的感受,孔祥斌直言“既兴奋又紧张”。“那是一个秋天,天气特别好,在天空中的视角与在地面上完全不同,每次想到都有很强的画面感。”兴奋之余,也难免有些紧张,“因为你不是乘客,而是要驾驶飞机。”

时刻准备迎接挑战

回忆看似轻松,但那时的孔祥斌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在预备学校和飞行学院的学习一共四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坚持下来。”孔祥斌说。

此后,他又从训练基地来到了航空兵部队。“我从一名飞行员,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战斗员’。”

孔祥斌认为,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飞行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各种突发情况,甚至危及飞机和飞行员的安全。“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坚定的执行力和顽强的战斗力,要有‘忠诚、无畏、精飞’的精神,时刻准备迎接各种挑战,甚至面对牺牲。”

在航空兵部队服役近30年,孔祥斌遇到过许多惊险时刻。一次,在飞行过程中由于突发情况造成飞机座舱盖爆裂。刹那间,孔祥斌被强大的气流紧紧“压”在了座椅上,并失去了意识。“当我清醒之后,发现飞机正头朝下快速下坠。”孔祥斌说,没有了座舱盖的保护,飞行员在气流冲击下无法自如地操作,再加上强烈的风噪,基本听不到其他的声音,“我迅速收回油门,用力拉杆,控制飞机尽快退出下降状态,直至平飞,并尽量降低飞行速度。”孔祥斌说,解除危机时,飞机离地面仅有几百米,“假如我没有及时清醒过来,反应慢一些,或者操纵失误,后果不敢想象。”

工作要尽心尽情尽力

2012年,孔祥斌停飞退役了。他驾驶战斗机的时长达到3200小时,共荣立4次三等功、2次二等功。“在蓝天上放飞青春梦想,用热血捍卫祖国领空安全,这是飞行员的无悔追求和军人的责任使命。”

离开部队,回到地方。从政法委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再到宣城市应急管理局,孔祥斌在新的岗位上开始新的奋斗。

“转变的是岗位和环境,不变的是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孔祥斌说,他给自己提出了两个“尽快”:尽快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岗位。得益于多年在部队接受的锻炼,孔祥斌的工作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当我们把个人和家庭与国家和人民以及责任和荣誉紧紧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感,知道怎么干。”孔祥斌说,他的工作与“安全”有关,这是他的强项,“当飞行员的时候就要时刻注意‘安全’,这让我对安全工作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孔祥斌说,很多工作都是相通的,只要尽心、尽情、尽力,就能找准角色定位,实现价值。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 姚一鸣(受访者供图)

编辑  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