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箱共用廖清新:小箱子大市场,聚沙成塔撬动万亿循环包装新机遇

全文2616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循环包装行业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前景广阔,2024年中国物流包装市场规模将达9096.2亿元。

02然而,包装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微企业占比98%,数智化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03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提出平台化思维,通过市场培育平台型企业,推动行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型。

04企业需增强科研投入以推动创新发展,重视原创保护,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应对市场竞争。

05箱箱共用与西门子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面向循环包装产业的制造平台化系统,赋能中小包装企业。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来源 | 运联智库(ID:tucmedia)

作者 | 曹莉

编辑 | 小L

新的市场风向,造就了新的市场机遇,循环包装行业正进入黄金发展期。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3060”双碳目标推动下,绿色循环经济成为新产业趋势。循环包装以其环保、安全、经济和智能的特点,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政策方面,国家多次提及支持循环包装行业,促进其在物流、汽车、家电等行业的推广,循环包装产业也成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新方向。

据报告,2024年中国物流包装市场规模将达9096.2亿元,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而循环包装渗透率不足5%。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循环包装前景广阔。那么,企业应如何把握这一万亿级市场机遇,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1、包装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微企业占比98%

近年来,电商、快递物流、工业制造等供应链绿色转型,为循环包装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然而,长期的“野蛮生长”也给包装行业埋下了创新乏力、低价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隐忧。

首先,包装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参与者众多,集中度低。

国内包装行业中大企业少、小企业居多,企业规模不一,导致市场份额分散。在第七届物流包装技术发展大会上,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曾提及,目前国内各类包装企业数量有644635(64.4万)家,98%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规模以上)的企业仅有10632家,占比不足2%。

按这个比例推算,规模以上的循环包装企业大约只有300家。

第二,数智化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国内包装行业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对于包装行业的投入多以硬资源为主,如设备、模具、厂房、工人等,但对于软实力投入较少,如技术、运营、管理等。

尽管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已经应用于包装行业,但其应用范围和深度仍然有限,许多企业仍依赖传统的人工操作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整体发展水平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的差距。

图片

第三,同质化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战频频。

包装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产品之间的特异性差别较小,缺乏占绝对优势的领导品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并倾向于模仿市场上成功的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进而引发价格战。

2、从制造走向服务,平台化思维助力包装行业升级

过去,物流和跨境电商等行业借助时代红利迅速增长。但随着行业同质化加剧,企业间开始贴身肉搏。“共创共富”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首选策略。

希音(SHEIN)从早期的批发商模式成功转型为品牌化经营,其独特的“小单快反”模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该模式通过小批量快速生产、快速反馈和快速调整,能够基于实时市场需求立即做出销售预测和生产控制,有效减少生产过剩的风险,具备高度敏捷性。

公开资料显示,希音已整合上千家服装厂和上百万制衣工人,帮助供应商提升生产能力和降低成本,并斥资帮助工厂扩建升级,为更多商家提供出海服务,实现了与供应商的共同成长。

如同SHEIN与供应链伙伴的互相成就,眼下相似的一幕正在包装行业上演。

今年3月,国家提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方案旨在加快产品更新焕代,培育新质生产力。对于整个包装行业来说,到底应如何盘活和赋能国内98%以上中小微企业走出“内卷”困境,从传统走向新质生产力?

图片

对此,廖清新提出了“平台化思维”。

即通过市场培育出一批具备长远思维的平台型企业,这些平台型企业通过吸引更多的资本,来组建共享包装资产管理公司,然后经由投资者出资从制造商手上购买循环包装并获得包装所有权,再将这些资产通过平台交给具有循环运营能力的运营商开展运营,平台招募并培养业务开发人员对接直接用户,最终用户通过循环平台获得循环服务。

循环包装市场的交易路径也从过去的“制造—所有权—用户”,转化为现在的“制造—所有权—资本”“制造—运营权—运营商”“运营商—使用权—用户”。

这样一来,运用平台型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行业之外引进较长周期的资金,这种耐心资本可以推动大量从事制造、运营、业务开发等从业者的观念从赚快钱转变为立足长远、稳健发展的新思维,而愿意参与其中的企业或个人都会用更长远的视角去思考、去做事。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带领产业整体迈向新质生产力,仅仅迈出这第一步还远远不够,除了外部的助力,还需企业自身软实力的加成。

软实力不仅是循环包装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点,也是企业未来融资、定价、扩张以及出海的底气。

基于过去十年间对行业的探索,廖清新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加强软实力建设:

第一,增强科研投入以推动创新发展。第二,重视原创保护,遵循国际规则,加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全球布局和管理。第三,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转型,并在安全、环保、品质保障等方面实施统一的国际标准管理体系。

当头部平台型企业用软实力和融资能力赋能中小企业一起成长,享受循环产业带来的绿色红利,才真正实现整个产业的“聚沙成塔”。

图片

3、聚焦循环包装产业价值锚点,“标准箱天网”加速共创共富新生态

过去,传统包装企业仅负责生产销售,价值链较短。现在,用户更倾向于使用包装服务,迫使企业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尽管循环包装行业已向服务型转型,但许多转型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仍低于10%。显然,只转变商业模式是不够的。

在廖清新看来,行业要想摆脱价格战的魔咒,少不了创新技术的支撑。

传统模式下,循环包装的服务型企业主要提供非标的包装物、有项目就做,按照重箱收费、趟租收费,不收取超期费,并且按照项目需求配置点对点单向网络。

但数字化技术加持下的数智模式,是为高度垂直的细分市场做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形成来回对冲的网格化效应,并按照发箱收费、按天计费、超期收费的计费模式运作。这种模式中,“箱天”是最基本的业务价值单位,要求对每个箱子的每日成本和收入进行精细核算。

经过实践,箱箱共用发现了循环包装产业的商业本质,也是这个行业的价值锚点,并首次提出“标准箱天网”概念,强调垂直细分市场、标准化基础、箱天模型和全流通网络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显著提升了平均毛利率,从10%以下增至30%以上,只有这样的水平才能吸引资本投入,实现运营者和业务人员的共赢,形成良性循环。而只有依托“标准箱天网”的商业模式,投资者、运营者和用户共同参与优质箱天的经营与使用,才能确保各方获得持续的财务回报和共享利润。

总的来看,实践新质生产力可采取不同路径,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平台型企业和思维,以其融资能力和软实力赋能中小企业,推动行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型。

正如廖清新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新质生产力需融合高技术、高质量和高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11月6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箱箱共用与全球领先的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西门子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并于近日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电机物流包装循环解决方案”——重载通,服务汽车零部件产业可持续转型。

图片

据箱箱共用透露,未来双方将联手共同打造面向循环包装产业的制造平台化系统,赋能中小包装企业,从制造走向服务,进而打造绿色出海新优势。

显然,在推动产业整体迈进新质生产力,企业共创共富,箱箱共用一直在路上。如今循环包装这一万亿级市场的商业蓝图,正一点点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