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言”系列文章创作创新座谈会发言摘登

图片

座谈会现场。福建日报记者 张永定 摄

编者按

“敏言”为福建日报社原创理论评论文章品牌,旨在进一步宣传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自2023年6月推出以来,先后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等主题,在《福建日报》头版刊发28篇文章,并转化为新媒体产品在全网刷屏。

19日,“敏言”系列文章创作创新座谈会在福州召开。来自省内外多家新闻单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创作交流研讨,现将座谈会发言整理摘登。

“敏言”:高质量评论的福建样本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舒

“敏言”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紧扣一个“敏”字,从选题、立论、功能、表达等方面着手,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为福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品牌。“敏言”可谓文如其名,其特色可以用四个“敏”来概括。

第一,“敏言”是敏锐的。“敏言”创作团队既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找准新闻报道主题,也敏锐挖掘在地经验,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福建的重要论述,总结福建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从现实中来,“敏言”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关注新征程中的“蓝色动能”、把握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融中的“新质生产力”;到历史中去,“敏言”挖掘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所提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重要理念。在现实与历史的对话中,“敏言”引导群众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第二,“敏言”是敏慧的。敏慧体现在其对复杂问题的深刻认识和体现于其中的严密逻辑。“敏言”系列文章善于从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中,实现从个性到共性的凝练、从现象到理论的升华。科学理论与鲜明观点的结合、严密论证逻辑和翔实论证依据的叠加,大大提升了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纵深感,增强了理论评论文章的思想性。

第三,“敏言”是敏行的。“敏言”以敏行的态度,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倡导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提炼理论,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形成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进而不断将党的创新理论化作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力量。如《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啃下发展“硬骨头”》《新质生产力,看“数字”如何赋能》等文章,在知与行的统一中为理论的生发与阐释提供新启示,为改革发展实践向前推进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

第四,“敏言”是敏捷的。“敏言”以严谨朴实、清新灵动的文风实现观点的敏捷触达,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后,“敏言”迅速推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怎么牵》,以融合生动的故事化叙事增强可读性、扎实的数据化解读增强客观性,文情并茂地阐释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宏大命题,为党的创新理论赋能高质量发展赢得了广泛认同。

新闻评论需把握好三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涂光晋

在融媒体环境下,党报如何借助于新闻评论,在舆论场上主动发挥引导作用,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对《福建日报》理论评论栏目“敏言”的实践有所了解和思考后,我认为,在新闻评论的创新上,需要考虑和兼顾以下三组关系:

第一是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重视新闻评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福建日报》开设“敏言”栏目,是对党报评论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弘扬。如今,新闻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过程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党报评论如何在观点博弈中主动积极地发声,并使自己的评论具有更大的舆论影响力和说服力,就需要既能弘扬党报的评论传统,又在当下的评论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出代表社会正向发展的主流声音。

第二是敏言和敏锐的关系。“敏言”之“敏”,应同时包括“敏感”“敏捷”和“敏锐”三层含义。“敏感”是指评论者不仅需要具有新闻敏感,也应具有评论敏感;敏捷是指评论要讲求时效性;敏锐既包括对事物本质精准的洞察力,也包括揭示事物本质时深刻的解析力。以三“敏”定位“敏言”,着力提升这一栏目传播的到达率和社会影响力应是其今后的重中之重。

第三是理论和评论的关系。“敏言”既是理论文章,也是评论文章。既然是发表在要闻版上的评论,“内容为王”的要求永远不应过时,评论的成败首先在于选题,选题能不能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评论能否真正抓住受众的根本所在;其次在于表达,文风上要求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敏言”在文风上作出不少尝试,这种努力值得继续坚持并不断改进。

对“敏言”的建议有二:一是可以在选题范围上进一步拓展,将本省实际工作及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盲点等作为选题对象,进一步提升评论选题的现实针对性。二是议论方式上,目前“敏言”以阐释型评论为主,建议今后不妨更加放下身段,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增加更多以解读、解释、分析乃至批评为议论方式的评论。此外,为增加评论的思辨性和说服力,可以引入社会上对同一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的不同声音,在探讨和争论中明辨是非,以使评论指向更加明确和正向,在让更多人入眼入耳的同时,进一步入脑入心。

主流媒体需创新新闻评论手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窦锋昌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传统媒体发展比较快速的时期。到了今天,如果说人人都是评论员,是非常符合时代特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党报党刊、主流媒体,怎么样做好评论,其实大家都在探讨。而我认为“敏言”最大的成功之处,一方面,是对选题的把握,围绕关系福建长治久安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牢牢抓住了中心工作;另一方面,是通俗化的表达,怎么样去表达、怎么样进行评论,在“敏言”里呈现出非常好的实践效果。从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怎么样做好评论,在报纸里进一步发挥言论的功能,我认为可以有这几个努力方向。

第一是选题的进一步丰富,“敏言”找选题的视野还可以更加开拓,比如,在重大的热点新闻发生的时候,旗帜鲜明表明主流媒体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够没有主流媒体的声音,否则网上的流言蜚语就会占据舆论场。另外,还要更多围绕民生热点发声,通过这样的选题策划,吸引更多普通读者的关注。

第二是表达方式的进一步梳理。以文字为主的表达方式,特别适合高屋建瓴的重大主题式的评论。在一些其他的选择方面,比如社会热点新闻或者是民生选题方面,可以采用一些视频化的表达方式。比如,河南电视台就推出了一些有特点的评论员,在几分钟的短时间内,来阐明一个观点、一个想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新媒体上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超越文字效果。

第三是与读者的进一步互动,或者说是加强与读者的联系,还可以酌情采用读者来稿,以此丰富“敏言”稿件来源。浙江宣传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跟读者的互动,让读者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进而不断扩大和读者的双向交流。同时,应赋予主创人员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鼓励他们创新创造,能够让他们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浙江宣传的主创人员不少都是年轻人,特别需要组织的关怀,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

“敏言”破圈的三个密码

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社总编辑 赵永平

在全媒体时代众声喧哗中,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广场”,如何打造引领导向的“舆论主场”?面对这样的时代命题、现实难题,“敏言”作出了有益探索。

首先,“敏言”的破圈在于思想定力。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敏言”,文如其名,以敏锐视角洞见时代,以精当语言解析思想,可贵之处在于始终秉持思想定力,在深学中笃行,在创作中创新。比如“四下基层”系列,人民至上、问题导向、脚步向下……每个题目都一目了然,深入解析了贯穿新思想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细读“敏言”,能透过福建读懂中国,生动展现了新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的核心竞争力不会改变,主流媒体守正守的就是思想之正、价值之正。

其二,“敏言”的扩圈在于话语创新。它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行文简洁,深入浅出。细读“敏言”文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朴实的文风。比如在说调查研究的时候,用了一些生动的句子,“调查研究不是走秀,而是走心,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言简意赅、观点鲜明、印象深刻。其实,理论评论就是一种说服,语言平实的话语、鲜活的故事呈现出来的逻辑张力和语言活力,让广大受众能看得懂、易接受、能理解、有共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靠的不是声音大、调门高,而是要切实改进文风,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真情,逐步拓展“共识范围”,让大能量澎湃正能量。

第三,“敏言”的扩圈在于融合创新。“敏言”创立之初,福建日报社就顺应信息化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每篇文章都是在《福建日报》头版首发后,以图文形式重新排版,转化为融媒体产品,进行二次传播。矩阵式传播,拓展了传播方式,增强了价值输出,更符合传播规律、更契合现实脉动,进一步放大了品牌优势。面对智能时代的新挑战,主流媒体要积极求变、主动应变,巩固内容优势,拓展平台优势,提升传播优势,让更多优质内容被读到、被看到、被听到,构筑新舆论场上的“主流叙述”。

“敏言”的敏锐与传神

北京日报总编辑 伍义林

2023年6月,“敏言”面世,党报谐音别名有了新秀。一年多来,在重要时间节点,“敏言”如约而至、重磅发声,持续“出圈”“破圈”,将“怎么说”“说什么”“何时说”有机融合,对党的创新理论创新性表达、学理性阐释进行了成功探索。

在“怎么说”上,其一,“敏言”文风清新,用大白话讲透大理论,平实易懂,入脑入心;用小切口讲故事,细节生动,故事动人。其二,文体轻巧,篇幅控制在3000至4000字之间,既防止说不透,无法吸引读者深读,又防止鸿篇巨制,让人敬而远之。其三,事理交融,将故事、经验与道理融为一体,将思想、观点寓于具体场景,引人入胜、可亲可信。其四,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讲清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发展过程,展现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关领域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在“说什么”上,一是深探思想之源、力量之基。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敏言”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说理,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敏锐传神,生动阐释世界观方法论。“敏言”立足学理论贵在“管用”,敏锐、生动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敏言”系列文章,既寻根溯源,又观照当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福建文化故事,激起“闽人智慧”传承创新千层浪。

在“何时说”上,“敏言”善用传播规律,抓住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主题宣传时间节点,及时推出系列文章,迅速引发关注。“敏言”首发于《福建日报》头版,并将图文迅速转换为融媒体产品在新福建客户端、福建日报微信公众号进行网络传播,得到省内外众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转载、摘录、引用,引起热烈反响,党报同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省领导纷纷点赞。

新思想在新时代新表达

光明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 高建进

当下,商业网站与自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党媒要通过改革创新与转型,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以迎接各种挑战。

近几年,纸媒领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包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增强“四力”等,旨在推动纸媒的改革创新与转型。特别是转文风,这不仅仅是文字表达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体例与形式的创新。而“敏言”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优秀代表与成功案例,亦是《福建日报》一年多来奋力改文风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创新体例与形式,创建新的表达构架,让理论更好地服务舆论。党媒的重要作用就是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为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服务。对此,“敏言”以理论为骨架、新闻为血肉,把观点融入命题中,通过深挖福建的理论与实践“富矿”,以高站位、小切口、大视野,对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行了有益探索。“敏言”既发出理论声音,又服务人民群众;既拓展了理论的边界,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其二是创新文风,适应新时代的传播需求。“敏言”勇于突破传统,糅合了理论、评论和通讯等体裁的写法,形成鲜明的文风:文字不深,道理不浅。尤其是其模块化的写作模式,既巧妙融入碎片化的信息元素,又确保了整篇文章的条理清晰与逻辑连贯,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其三是“开门办报”,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拳头品牌。好文风基础在于深与实,好评论关键在于新与活。近年来,《福建日报》积极践行“开门办报”理念,汇聚优势资源,精心打造品牌栏目。在此背景下,“敏言”成功培育了一批理论水平高、熟悉省情民情、接地气的创作团队,他们立足福建,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一独特优势,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力求在思考上站位高,在观察上接地气,从更多元、更宽阔的视野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文章更有生机和灵气,有效提高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深挖理论“富矿”奏响理论宣传时代强音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茂兴

文风是影响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敏言”是福建主流媒体改进文风的成功实践,其在媒体融合发展大潮中坚持守正创新,以新视角、新表达、新呈现,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成为宣传思想文化界广泛关注、引发“破圈效应”的理论宣传产品。这为新时代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力彰显了党报的理论自觉与使命担当。

“敏言”突出探寻思想源头与传承发展的结合,彰显思想伟力。“敏言”带着特殊感情、特殊责任,既聚焦“省之要事”,扎根八闽大地,讲好讲活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期的故事,又胸怀“国之大者”,充分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传承发展,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敏言”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彰显真理伟力。“敏言”创作团队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新福建建设宏伟蓝图10周年、“四下基层”提出3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创作稿件,不仅挖掘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历史贡献、暖心往事,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厚的福建省域、市域实践基础和鲜明的时代演进特征,还从人民现实生产生活的角度阐释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着力把历史的故事讲生动,把现实的道理讲透彻,彰显贯通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人格力量。

“敏言”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彰显实践伟力。好的文章贵在知行合一。“敏言”创作团队既强化理论学习、练好内功,又躬身基层实践,注重在采访过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察国情、省情、民情,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勇于发声,用调查研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创作出一批基调昂扬向上、内容生动感人、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既清新务实,又兼具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温度。

从四个“度”理解“敏言”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 唐亚明

“敏言”系列文章,可谓篇篇精品,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给予读者深刻启示。可以用四个“度”来概括其特性:

一是高度。一方面是政治站位高。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敏言”的创作初衷即为用好这一独特优势,深入挖掘阐释、宣传报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充分体现了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日报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发挥了党报在理论宣传、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具有理论高度。不同于传统理论文章,“敏言”是“新闻+调研+理论”的结合体,其主题鲜明、逻辑严密、论述深刻,体现了应有的理论高度。

二是深度。其一是思想溯源深。“敏言”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旨,寻根溯源,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内容翔实且权威。其二是采访调研深。“敏言”每篇文章均下足调研功夫,以基层一线的鲜活案例,充分反映福建上下始终牢记嘱托、大力传承弘扬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的一系列工作措施、经验做法、成果成效。

三是鲜度。“敏言”在策划、内容、呈现形式、传播方式上展现出诸多创新亮点,令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统筹策划新。福建省委宣传部创新工作方法,统筹推动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福建日报社实现理论宣传的跨单位合作,通过“媒体+智库”的强强联合,推动新闻舆论工作提质增效。其次是表达方式新。运用“大事件小切口”的手法,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叙述方式和通俗易懂、清新朴实的文风,有力实现“硬新闻软着陆”。最后是传播方式新。依托微信公众号、新福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实现多元分发、立体传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社会反响。

四是广度。“敏言”推出后,先后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加快建设‘海上福建’ 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策划相关报道,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本版文章由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 见习记者 胡松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