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上网指南发布,首次提出“分龄推荐标准”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 郑莉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叶雪辰

智能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不少孩子娱乐和学习的工具,但网络上的信息纷繁杂芜,如何才能引导孩子观看合适的内容,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是很多家长关注且头疼的问题。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首次探索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分龄推荐标准,指导应用程序在推荐环节优先展示适龄内容。

图片

该指南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给出了明确的适龄推荐内容。

◉不满3周岁:推荐儿歌、启蒙教育等亲子陪伴类内容,建议以音频为主;

◉3周岁以上不满8周岁:推荐启蒙教育、兴趣素养、通识教育等内容;

◉8周岁以上不满12周岁:推荐通识教育、知识科普、生活技能、具有正向引导意义的娱乐性内容和适合本年龄段认知能力的新闻资讯等;

◉12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推荐通识教育、学科教育、知识科普、生活技能、具有正向引导意义的娱乐性内容和适合本年龄段认知能力的新闻资讯等;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推荐适合本年龄段认知能力、健康向上的内容。

“指南”还提出,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范围由应用程序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打通软硬件壁垒;在移动智能终端设置统一入口,用户可一键开启,所有应用程序实现同步切换;移动智能终端可统一控制总时长,解决单个应用程序分散计时、总时长不可控的问题。这样,很多陪护孩子的老年人也可以简单运用这项功能。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郑莉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网民规模低龄化,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7.2%。未经筛选的网上信息太过繁杂,一些不恰当的内容的确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以上分级标准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心理需求和教育目标相匹配,有助于辅助家长引导孩子观看适合的内容,科学健康地成长。

3周岁以下,增进实感陪伴。郑莉表示,不满3周岁的孩子正处于前语言阶段或感知运动阶段,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形成对物体的一些观念,因此很适合进行有实感的亲子陪伴类内容,如父母陪伴收听睡前故事,有助于增强亲子关系。同时,婴儿期的孩子视力尚在发育中,所以主要推荐以音频为主,听一些儿歌,伴随一些感统运动训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听觉、动作能力和语言能力,减少屏幕的使用时间。

3~8周岁以内,加强兴趣启蒙。这一年龄段正值学前期,属于前运算阶段,孩子开始能运用语言,初步具备形象思维,因此能够接受一些绘画、手工方面的启蒙培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此外,还可向孩子普及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通识教育,初步培养人际情商能力。不过,此时抽象思维尚未发展,并不适合急切地为其灌输大量复杂的知识。

8~12周岁以内,拓宽知识面。此时是小学时期,为具体运算阶段,孩子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所以可以学习简单的具体运算等通识知识。另外,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始关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所以还可以学习一些常识、科普知识和生活技能,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12~16周岁以内,培养思维能力。郑莉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并且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习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同前一时期相比,增加了“学科教育”,即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中更复杂的知识;同时,了解一些符合他们认知能力的新闻资讯等内容,有利于其了解社会动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18周岁以内,树立正确三观。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即将成年,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有更深入的思考,也正在形成自我同一性。因此,推荐适合他们认知能力、健康向上的内容,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拥有生涯规划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郑莉提醒,家长在将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给未成年人使用前,应提前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设定年龄区间,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约定使用时间。对于稍大的孩子,一味地阻止其使用手机,可能会因其逆反心理而起反效果,可与孩子提前约定好手机的使用时间。

加强亲子陪伴。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在旁边适当陪伴、引导,共同探讨内容,加深亲子关系,促进对孩子的理解和共情。

家长以身作则。家长也应避免长时间刷手机或观看负面内容,要以身作则,同时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沟通环境,从而有效地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责编:张宇

主编:丁文君